图解黄帝内经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养生的原则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善于养生的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两个人吃了同样的东西,一个人没事,而另一个人可能就会出现问题。这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就需要在养生过程中,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因人施养,这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因人施养,就是根据人的体质和年龄进行保健、护理。

☉不同体质对相同食物有不同的反应

按照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的保健

人的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对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起着制约的作用,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能够经历从幼稚到成熟、从盛壮到衰竭的过程。“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养生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根据年龄的不同来采用适宜的养生方法,这样才会实现益寿延年。

儿童的生长发育比较迅速,但是脏腑也较娇嫩;形气未充,抵抗疾病的能力低。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比较容易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养生要注意养教并重,把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作为目标。除合理喂养,寒温调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对早期教育加以重视,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儿童情志不稳,易受惊吓致病

在青春发育期,随着生理方面的快速发育,人的心理行为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养生,一方面要提高身体素质,进行全面合理的饮食调摄,以满足这一时期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的需要,以及代谢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给青少年良好的影响,同时还要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及独立意向的发展,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积极诱导的方法,和青少年谈心交友,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多加关心。

中年作为生命历程的转折点,此时的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这个时期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若调理得好,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避免早衰,预防老年病,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中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肩负着社会以及家庭的重担,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矛盾,就比较容易使思想情绪陷入紧张、焦虑、抑郁的状态,这样持续下去,就会导致早衰多病。这个时期,中年人要静神少虑,保持乐观的精神,不要因琐事而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时还要注意房事的节制,防止长期“超负荷运转”,要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积劳成疾。

☉老年人应常服补偏救弊之药以防病延年

人到了老年,精神、气血和脏腑等生理机能开始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协和的稳定性降低。而且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改变,退休和体弱多病必然会使老人的社会活动受到限制。生活圈的狭窄,会造成心理上出现变化,经常会出现烦躁易怒、忧郁多疑、孤独垂暮等心理状态。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会降低,如果遇到不好的环境等刺激因素,就容易诱发多种疾病,而且很难恢复。所以,老年人的养生保健要注意:知足谦和,老而不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注意力,促进气血运行。要注意饮食起居,老年人的饮食要多样化,饮食要清淡,饮食要少且缓,饮食要温热熟软,对生活起居谨慎调摄,避免外邪的侵袭。同时用药要合理,药要平和,药量要小,多服用丸散膏丹,少服用汤药。

按照体质不同采用不同的保健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有“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机体的精气阴阳总是处在动态的消长变化中,导致正常体质产生偏阳或偏阴的状态。因为个体体质存在差异,因此,养生保健也需要依据体质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养生措施和方法,纠正其体质之偏,以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阴阳平和体质的人,身体强壮,性格开朗,夜眠安和,精力充沛,有较强的外界适应力。他们不会轻易被外邪所侵犯,生病少。如果各种养生方法调养得当,又无不良的嗜好和生活习惯,不遭受暴力外伤,其体质就不会轻易改变,较易实现长寿。

偏阴体质的人,唇舌偏白、偏淡,反应比较慢,性欲偏弱。比较容易被寒湿之邪侵犯,受邪发病后多有寒证、虚证的表现;表证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并易直中内脏或传里,冬天比较容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阳虚、阴盛之证;容易出现瘀血、痰饮、水肿、湿滞等病症。因为本类体质的人,阳气偏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偏衰,水湿内生,形成临床常见的阳虚、痰饮、痰湿等病理性体质。因此,这类体质的人在精神调养上,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感情,减少或消除不好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的精神及豁达的心态。“动则生阳”,加强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注意“避寒就温”,培补阳气。可以多吃狗肉、羊肉等壮阳的食物,或选用冬虫夏草、蛤蚧、鹿茸等温养肝肾、补阳祛寒的药品调养。

☉坚持体育锻炼,并注意饮食养生

偏阳体质的人,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滑数;容易被风、暑、热邪侵犯,受邪发病后多有热证、实证的表现,并容易化燥伤阴,皮肤也容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阳亢、火旺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心悸及出血等病症。因为这类体质的人,阳气偏亢,多动少静,所以长久必然会有耗阴之势。如果调养不当,过度操劳,思虑不节制,纵欲失精,嗜食烟酒、辛辣,就会加速阴伤,最后发展为临床常见的阴虚、阳亢、痰火等病理性体质。因此这类体质的人在精神调养上,要遵循《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恬恢虚无”、“精神内守”养生之道,平时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当发生让人愤怒的事情时,要用理性来克服情感上的冲动,保持冷静,养成沉着、冷静的习惯。在饮食起居方面,要注意避暑,居室环境要保持安静,饮食要清淡,多吃苦瓜、西瓜等清凉的食物,不要吃葱、姜、辣椒等辛辣燥烈的食物,少吃牛肉、羊肉等温阳的食物。除此之外,要多锻炼身体,如游泳、跑步等,把多余的阳气散发掉。

体质的辨别

《黄帝内经》指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体质划分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平和”五种人。这五种人的先天体质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形体、寒热、脏腑、性情的偏性上;体现在性格静躁、意志强弱、情感浓淡、认知快慢、肤色粗细上;也体现在对季节气候、寒来暑往的适应能力上。

阴阳五态人

对先天的体质差别有清晰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遵循这个理,养生同样也遵循这个理。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知己”就是要认清自己和他人体质的先天差别;“知彼”就是要找到一套和自己体质相适宜的养生方法。不可以人云亦云,也不可以“一叶障目”。当然,不论是哪种调养,都要遵循同一个原则,即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到平衡;而不能按“人之道”随心所欲,“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样只会越调越差。

具体地说,太阴的人,划归为水型;少阴的人,划归为金型;太阳的人,划归为火型;少阳的人,划归为木型;阴阳平和的人,划归为土型。水、金、火、木、土这五大类体质的人,缺什么就要补什么,缺水补水,缺金补金,缺火补火,缺木补木,缺土补土。

五行人的饮食特点

详细地进行分析,属平和型的,要讲“中庸之道”,保持更高层次的平和;属气虚型的,要益气健脾,慎避风邪;属湿热型的,要疏肝利胆,祛湿清热;属阳虚型的,要扶阳固本,防寒保暖;属阴虚型的,要养阴降火,镇静安神;属痰湿型的,要祛逐湿痰,畅达气血;属血瘀型的,要活血散瘀,养血补体;属气郁型的,要行气解郁,疏气通滞;属特禀型的,要益气固表,养血消风。

若不分青红皂白乱补一气,那么就如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 体质辨别方法

中医讲究“有诸内必形诸外”,即一个人的内在会通过各种途径转化成外在信息传达出来。

“望、闻、问、切”是中医判断体质、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若脏腑气血健康,那外形也会很健康;若脏腑功能气血失调,必然会通过形体、皮肤、五官、情绪反映出来。通过“望、闻、问、切”就可以捕捉到这些来自体内的信息。

望——体质总是有其外在表象

1 看形体:胖多痰湿,瘦则多虚。

中医上说“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所以,若形体肥胖,通常可判断为痰湿体质。大多数胖人都是痰湿体质,尽管肥胖的人也有阴虚体质,可是单纯性肥胖属于阴虚体质的非常少。这是由于肥胖和阴虚体质的发生机制是相反的,阴虚内热消耗多,故经常会称这样的人有口福,无论怎么吃都不会胖,而肥胖的机制正好与之相反。

形体肥胖有两种

若摸上去很结实,行动又灵活,体重也没到肥胖的程度,这种人只是单纯的超重,大多属于湿热、平和、痰湿体质,并没有很明显的气虚。

若这个人比较慵懒,行动拖沓,坐下时整个人表现得很沉重、倦怠,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属于痰湿间夹阳虚或气虚体质。

形体消瘦,体重比较重,皮下 脂 肪 少 的人,通常属于虚性体质。

若瘦而肌肉松软,脸色蜡黄,说话的声音低怯,气若游丝,则大部分都属于气虚体质;若精瘦结实,灵活,精力充沛,则大部分属于阴虚内热体质。

若形体干瘦,面色、口唇发暗,皮肤干燥,舌质紫暗,则大部分属于瘀血体质。

2 看神气:静多偏虚,钝则痰湿。

只要体内有热,不管是实还是虚,如湿热,精神就比较容易波动、躁动、兴奋。若阳虚、气虚,精神就偏于消沉、安静,甚至抑郁。若痰湿多,就会反应迟钝,思维行动缓慢。气郁、瘀血体质会比较不开朗、不开心、郁闷,同样也会抑郁。

有的人身体就如同一个症状感觉放大器,稍微有些不适全身就会痛苦,就好像要生大病了,但是经医生检查,结果发现没有大的问题。这种患者会敏感多疑,焦躁不安,钻牛角尖,心神不定,多见于女性虚性体质者。这样的患者,医生在同他交流时,要让他安静一点、“迟钝”一些。

☉消沉抑郁

医生同病人交流时,也要选用恰当的语言语调,消沉的就让他提劲,热烦的就让他安静,过度敏感的就让他“迟钝”,郁闷的就让他舒展。

3 看面色:暗多瘀血,苍白则虚。

中国人都属于黄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发黄有光泽,并有少许的血色透出来。面色萎黄,即发黄无光泽;没有血色,多是血虚。皮肤黄而油腻,多是湿热。口唇发暗,月经前易受寒;失眠时常有黑眼圈,大部分属于瘀血体质。面色发白,但缺乏血色;无光泽,大部分属于阳虚体质。

4 看舌象:红则热性,苔厚则湿。

舌象也可以反映人体的本质性变化,特别是舌体大小和舌质的颜色。舌体胖大,又淡又嫩,软软的,则表明是虚性体质,多见于气虚、阳虚体质;舌体胖大,很红,一般是热性体质,这种人食欲强,舌头明显肿大,舌尖红赤,吃东西的时候,就好像要咬到舌头似的,这表明是热性东西吃得过多了或吃得过饱,易生口疮。

舌体瘦小、颜色淡而萎软,大多数是气血虚;舌体小,颜色很红,舌苔也不多,就是阴虚或有内热;舌体发紫发暗,或有瘀斑瘀点,大多数是瘀血体质。舌体边缘常常出现牙齿痕,就是气虚。

舌苔很厚且不退,一般是湿热或痰湿体质;若无舌苔,就是阴虚。舌苔很厚腻时,不要进补,少吃肉;舌苔发黄时,多喝水,多吃较清凉的水果;舌体变得很胖大,好像要塞满口腔,就要将食量减少,使肚子稍有些饥饿感,咸的食物要少吃,少喝水;当舌头有明显齿痕时,则表明身体已经过度疲劳了,此时需要多休息以及适当进补。

☉多食热性食物易生疮

5 睛:无神则虚,浑浊多湿。

目光明亮有神,大多数属于平和或热性体质;目光没有神,属于虚性体质。眼睛巩膜上面常常会有脂肪沉淀,或经常出现细小的血丝,并很浑浊,大多数是瘀血、痰湿和湿热体质。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上热下寒的阳虚体质,同样会有眼睛浑浊的表现。

闻:耳和鼻也是判断工具

1 音:轻浅则虚,亮或痰湿。

声音轻浅,无中气,大多数是气虚体质;声音底气足,中气足,一般是平和或痰湿体质。

2 味:汗臭为湿,口臭为热。

有特殊汗味、体味的人多是湿热或痰湿体质。常常有口气、内热,有积滞的人多是痰湿、湿热、阴虚内热、上热下寒体质。

☉中气十足

问:最直接的判断方式

1.问二便:便黄多热,便干则虚。

小便经常呈黄色,表明体内多热;喝了水就跑厕所,夜尿频繁,一般是阳虚体质;每当精神紧张时,小便就会增加或常常会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宁,一般是气郁;气虚的女性,若小便是深黄发红、淋漓涩痛就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大便经常量少干燥,一般是阴虚、气虚体质。大便常烂而不成形,一般是气虚、阳虚、痰湿体质。若大便经常黏腻或干结,味臭,小便黄,则是典型的湿热体质。若精神紧张时,大便就会烂,一般是气郁体质。

有的人在平时大便很正常,但是一吃到太油腻或不干净的食物就会变得很敏感,拉肚子,这并不是脾胃虚弱,而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保护,一般这种人的身体素质都很好。

☉不卫生的食物

2.问情志:多虑则虚,压抑则郁。

多思虑的人,大多数是气虚、血虚、气郁体质;易悲伤忧愁的人,大多数是气虚、阳虚体质;七情难以舒展,内向压抑的人大多数是气郁体质;易惊恐不安的人,大多数是阳虚、气虚体质。

3.问家族史:痰湿体质要小心。

父母是痰湿体质、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孩子就可能会得和父母相同的病症,要及时预防。先天因素、家族因素会对体质产生明显的影响,一方面是遗传,另一方面则是家庭养成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养育后代的经验造成的。

☉痰湿体质极易遗传给下一代

4.问寒热:畏寒阳虚,怕热阴虚。

畏寒怕冷;常年手脚发凉,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更易足冷过膝和手冷过肘;睡觉时不能暖被窝;当遇到寒冷的天气时,病情会加剧或是发作的慢性病者,一般会判定为阳虚体质。

怕热;不耐夏耐冬,四肢温暖,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脚心、手心都会发热,习惯喝冷饮、吹空调的人,尤其是女性,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不能忍耐寒热,对气候的适应力较差。这种人大多数是气郁、气虚体质。

身体血虚的女性也常常会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同时还伴有心悸、头晕、面色萎黄、多梦,月经量少且色淡的血虚表现。

5.问汗液:盗汗为虚,少汗为热。

汗是水谷精微在阳气的蒸腾下汽化生成的。出汗是一种耗能散热的过程,它可以对体温及能量代谢进行有效的调节。没有汗或汗少,能量代谢就变得缓慢不顺畅,内生湿热、郁热、痰湿。出过多的汗,容易盗汗、自汗,大多数是气虚、阴虚体质。

若没有汗或汗少,又爱吃的人,一般会比较肥胖;而盗汗或自汗,饭量小、胃口不好的人,容易有失眠、消瘦、心慌、健忘的表现。

若比较容易出汗,在运动、吃饭或是天稍微热时,就会有明显的出汗,不习惯吹空调,这种人多是平和、气虚体质,这样的人会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有较稳定的情绪,不易长胖。

☉气虚、阴虚者的出汗现象

热饮、热食、运动,天热时出的汗会比别人的少,一般是气郁、湿热、痰湿体质,汗少或没有汗的人,较易出现发胖、烦躁易怒、闭经、肿胀、生痤疮等症状。这主要是由新陈代谢缓慢、水液代谢不畅、内热散不出去所致。

6.问经带:量多为热,色浅则虚。

长期经期延后、痛经、色暗、月经量偏少的人大多是瘀血、气郁体质;长期经期提前、月经量多、色鲜红的人大多是热性体质;若月经颜色淡红,则大多是血虚、气虚体质。

☉痰湿气虚的女子消极倦怠

经常性白带偏多、颜色白、易疲倦的人,大多是痰湿、气虚、阳虚体质;而带下色黄、阴痒的人,大多是湿热体质。

切: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

摸脉象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医需要在平静状态下切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道:“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是说清晨是最佳的诊脉时间,因为此时人还没展开活动,还未扰动到阴气,阳气还没有被耗散,人也没进食,经脉之气还没有充盛,络脉之气也较匀静,气血也没有被惊扰到,所以可以诊断出有病的脉象。

若脉象有力,节奏整齐,则表明人的身体很好;若半天还没有摸到脉,即使摸出来脉象也很细,好像有又好像没有,那么就是虚性体质;若脉象细,胃口好,这种人较易发胖。

脉象如一根直直的琴弦,称为弦脉,也称为肝脉,这表明肝脏功能不调。

注意对肝脏多加呵护,否则就易形成气郁体质或瘀血体质。

人平静时,脉象会比较快,这是由于身体里面有热(虚热或实热);脉象明显慢,则大多是阳虚体质。

阴阳二气有什么联系?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没有阳,就没有阴;没有阴,也就没有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而事物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阴阳二气的博弈。阴阳对立,表现为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阴阳统一,则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及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和相互包含性。古人认为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血是气之母,而血能养气、载气,因此称气为血帅。血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而气又要依附于血而存在。阴阳二气始终呈一种此消彼长的变化状态,阴阳二气只有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时,万物才会和谐,人体也才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