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黄帝内经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然与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类经·阴阳应象》

阴和阳是一对相对的范畴,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不管是具体的、抽象的,还是大的、小的,都能够分为阴、阳两个属性。纵观整个宇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不仅为自然界一般规律和万事万物之纲,同时也是事物变化的起源。此外,还是新生及消亡的根本所在,其间也蕴含着自然界的无穷奥妙,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治的时候也必须对阴阳这一根本加以区分。

天是由自然界中的轻清之气上升后形成的,地是由重浊之气下降后生成的。阴性柔和且安静,阳性刚强且躁动;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生、长、收、藏的过程才得以形成,阳施化清气,阴凝聚成形:寒到极致便转化为热,热到极致便转化为寒;寒气凝敛,能生化出浊阴;热气升散,能生化出清阳。在人的身体中,清气不升就会在下方凝滞,由此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如果浊阴之气在上方堵塞却不下降,便会导致胃脘胀满类疾病。此病理现象是阴阳运行失常的一种表现。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就会形成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便会形成地;地面上的水湿之气蒸腾上升就会变作云,天空中的云雾之气凝聚下降就会转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来,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因此,在人的身体中,清阳之气在上方是经眼、耳、口、鼻诸多孔窍而出的;而浊阴之气是从下窍排出的,比如大小便等秽浊之物是经前后二阴排出的。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浊阴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浊阴之气在六腑中游走,只有在饮食水谷中营养才能得以消化和吸收,糟粕才会排到体外。

阴阳之气调和是人体健康之本

就性质而论,水为阴,火为阳;气为阳,味为阴。药物饮食的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又依赖于元气的充养;药物饮食之气生化为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仰求气化而产生。五味太过就会对形体造成损伤,阳气太过就会使阴精耗损,人体的元气是由阴精生化而成,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又会损耗和伤害人体的元气。

事物的阴和阳

阴性向下沉降,所以味由下窍而出;阳性向上升浮,故而气从上窍而出。味的性质为阴,味厚就叫作纯阴,味薄就称为阴中之阳;气的性质为阳,气厚就叫作纯阳,气薄就称为阳中之阴。味厚者能泻下,味薄者则通利;气薄者能宣泄,气厚者则令人发热。具有较大热性的药物耗散正气,而气味温和的药物则可以令正气壮盛。这是由于大热消耗正气,温和的阳气会生发正气。如果药物气味辛甘,具有发散作用,那么其性质为阳;如果药物气味酸苦,具有涌吐、泻下作用,那么其性质为阴。

阴气如果偏胜就会伤及阳气,阳气如果偏胜就是伤到阴精。阳气偏胜,患者的症状是发热;阴气偏胜,患者的症状为畏寒。若是寒到极致就会表现出热,同样,若是热到极致就会转变为寒。寒邪会对人的形体造成损害,热邪则会伤及人的气分;气分受伤,人就会感到疼痛,形体受伤便会导致肿胀。对疾病而言,先痛后肿者,则是先伤到了气分而后才伤到了形体;若是先肿而后痛,则为先伤及形体而后才伤及气分。如果是风邪偏胜就会造成头晕目眩、肢体痉挛、晃动,如果是热邪偏胜就会出现痈肿,如果是燥邪偏胜就会出现干枯少津的症状,如果是寒邪偏胜就可造成浮肿,如果是湿邪偏胜就会导致泄泻。

☉发热

疾病的隐和显

生、长、收、藏过程的形成和寒、暑、燥、湿、风的产生源于自然界四季的交替以及五行的演变。人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别化生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等五脏之气,由此产生了人的五种情绪,即喜、怒、悲、忧、恐。因此,喜、怒等情绪过于激烈就会伤及人的五脏之气,寒暑等气候过于变化就会对人之形体产生伤害。暴怒会对人的阴气造成损伤,暴喜会对人的阳气造成损伤。情绪过于激烈,会使气血骤然发生紊乱上冲现象,将上部的经络填满,结果就是阳气与形体相脱离,发生昏厥甚至死亡。故而不对喜怒等七情进行适度控制,不对寒暑变化进行调摄,寿命就难以延长。物极必反,所以阴气过盛就会朝阳转化,阳气过盛就会朝阴转化。因此说,在冬季有寒邪侵袭,到了次年春季就会得温病;在春季有风邪侵袭,到了夏季就易出现腹泻;在夏季有暑邪侵袭,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在秋季有湿邪侵袭,到了冬季就易出现咳嗽。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自从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得到应用以后,中医就开始根据这一理念对人体的内部构成进行划分,并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时候将其视作一项重要的标准。

阴阳变化与养生

人体阴阳之气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阳气轻清上升,阴气重浊下降。人体血脉的运行就是以阴阳变化为纲领的。所以,明智之人,应顺应这种变化,调养身体。

人体五脏的阴阳

在中医看来,阴为下降的、静止的,阳为上升的、活跃的。男属阳、女属阴;外属阳、内属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甚或是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有阴阳之别,如心、肺为阳,而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器官,也有阴阳之别,如心分有心阳、心阴两类,肝有肝阴、肝阳之分。

相应地,阴阳理论也对人的体质进行了新的划分,《黄帝内经》把人类体质分成了三类:偏阴体质、偏阳体质以及阴阳平和体质。

偏阴体质即具有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此类体质的人在平日里喜热、畏寒,或是体温偏低。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面色偏白,不具光泽。形体大多偏胖,但较虚弱,容易疲劳;食量小,消化吸收一般;性格内向,少动喜静,或是胆小容易受惊。偏寒、偏湿、偏静、偏低沉是该体质人的主要特征所在。

偏阳体质系指具有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此类体质的人在平日里喜冷、畏热,或是体温稍偏高,动一动就很容易出汗,喜欢饮水。且面色大多微偏红或者稍苍黑,或是呈油性皮肤;动作敏捷,反应快,精力旺盛,性欲旺盛。体形偏瘦,但比较壮实。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性格外向,喜动,容易急躁,自制能力比较差。该体质人群的显著特征是偏热、偏燥、偏动、偏亢奋。

阴阳平和体质类的人通常不会太胖也不会太瘦,或是胖而不雍,瘦而有神,肤色平和,但具色泽,食量适度,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性格比较开朗、随和。此类人通常不容易感受外邪,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哪怕是患有疾病,只要得到适当的调养,仍然能够长寿。

人体的最好状态为阴阳平衡,偏阴、偏阳都属于一种病。所以中医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分清阴阳,查明盈亏,然后才是调和均匀。诚如《灵枢·病传》所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 阳气的重要性

有史以来,人类就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握生命之气和自然相通的规律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而掌握阴阳的变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

风和日丽,人们就会神清气爽,心情舒畅。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便能固守阳气,即使有外界的致病因素干涉,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顺应了时序变化并进行了调养。若是与自然界的清净之气发生了冲突,则会在内使九窍闭塞,在外令肌肉壅滞,对身体起保卫作用的阳气就涣散了,结果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也会削弱阳气。

☉气候对人心情的影响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同太阳一样,阳气若是运行出现了问题,轻者会使寿命受损,重者会导致死亡。自然界的运行依赖于太阳的光明,所以,人体的阳气在太阳出来后会上浮到人的表体,用来保护肌肤免受风寒侵袭。

一旦寒邪侵袭人体,杂乱的欲念便会如同转动的轴轮般翻过来覆过去,神气也会由此变得浮越不固。若是身体感受了暑邪,便会出现出汗、躁动不安,甚或喘粗气等症状。如果暑热之气攻入人体,人就会表现得多言多语,身体发烫如同一团燃烧的炭火,只有发汗了才能使热度消退。若是湿邪侵体,人的头部就会感到沉重、肿胀。如若湿邪长期得不到消除,大、小筋脉就会收缩变短,或松弛变长,收缩变短就会出现拘挛,松弛变长就会导致痿症。倘若风邪侵体,就会引起浮肿。若是寒、暑、湿、风四种邪气交替地侵袭人体,人体的阳气就会渐渐接近衰竭。

血气、卫气、邪气示意图

解决办法:

泻邪,使体内营卫之气畅行

过于繁劳,人体阳气就会弛张到人体之外,而势必会造成阴精在体内发生衰败,如果是在酷热的夏季,更会伤及人体的阴精,阳浮阴虚,便会引发昏厥病。该病的症状包括双眼视物模糊,双耳闭塞失聪。患者在发病的时候,没有任何征兆就昏厥在地,发病之急如江堤崩倒,江水横流一般难以控制。

因为大怒,形和气发生了分离,气血瘀滞于上,就会导致突然昏倒;如果筋受到了损伤,就会变得松弛,造成四肢活动不便;如果仅是半身出汗,长期以往便会导致半身不遂;发汗后,如果感受了湿邪,便会形成小的疖肿或者汗疹;食入太多肥美精细的食物容易长疔疮;因劳累而发汗,皮肤受寒,经常会有粉刺产生,郁久化热,就会发展成痤疮。

阳气在人体内,其精微可养神气,其柔和之气可养筋脉。佝偻无法直立是由阳气开阖失常,寒邪内传所致;寒郁陷脉,郁而化热,腐败肌肉腠理,形成鼠瘘病,易有恐惧、惊骇等病发生,这是由于寒气在肌肉纹理之间发生了滞留,经由腧穴向内传而对脏腑造成了压迫;营卫运行不畅,逆于肌肉,郁而化热,就会引起痈肿病;汗已完全发出,身体虚弱的时候,如果再感受了风邪,便会引发风疟。

所以说,风邪为诸多病患的致病原因。在人神清气静的情况下,肌肤腠理致密,即使存在强烈的致病因素,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是因为顺应了四季变化的要求。病邪长时间在人体滞留,上下就会格拒不通,即使有良医和妙法,也很难将其治愈。因此,三阳经气蓄积不畅,便会出现病死;阳气格拒不通,就会发生外泻,没有及时运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或是诊治医师的技术水平较低,都会贻误了病情而导致死亡。

风邪与阳气

在白天,阴气具有对人身的外部进行保护的作用。阳气从早晨开始产生,在中午最旺盛,在下午开始衰退,汗孔也在下午关闭。由于日落之后,人们要进行休息,所以切忌对筋骨进行过度扰动,也不可接触雾露之气。若是作息违背了早、中、晚三个时段阳气活动的规律,人体便会患病而出现形体消瘦、憔悴。

自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

在人体中,性质为阴的脏是用来藏蓄阴精的,阴精不断地起来和阳气相应;阳气则固密于外,其作用是保护肌表。若阳盛阴虚,则产生神志狂乱;若阴盛阳虚,则会令五脏气机不和,九窍功能发生障碍。

☉纵酒无度,伤肝损肺,脉衰气逆

风邪侵入人体,邪气就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精血也会因此而耗损;暴食会对肠胃产生伤害,筋脉解而不属,易引发泻痢、痔疮;饮酒无度会伤及肺,肺气上逆,败坏大骨。

凡是涉及阴阳,其关键问题都为:阳气在外致密,阴精才能在内固守。若是阴阳失调,就如同自然界仅有春天却无秋天,仅有冬天却无夏天一般,因此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调和阴阳。若阳气过盛,在外难以致密,就会损耗阴精。阴阳平和协调,人的精神才能平安正常;若是阴阳分离,人体阴精便会由此发生衰竭。

阴阳在中医学上如何体现?

在中医学中,“阴”是储存的能源的代表,有形的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都属于阴;“阳”是能源的消耗的代表,是能够从人体的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具体到无形的物质包括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阳”的生命活力源于内在因素的推动,也就是“阴”的存储。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基本相同,“阴阳”的收藏过程也是吸收与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属于合成代谢,阳的收藏则属于分解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