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手足经络
1.甲状腺
位置 位于双手掌第1掌骨的掌骨头处至第1、2掌骨间,再转向指尖方向成一弯曲带。
主治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炎、甲状腺性心脏病、心悸、烦躁、失眠、肥胖、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等病症。
手法 以拇指侧腹施力,在反射区上推揉,在敏感点处点压按摩5~10次。
2.头颈淋巴结
位置 双手各手指间根部凹陷处,手掌侧和手背侧均有头颈淋巴结反射区。
主治 治疗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疾病,还可治疗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及免疫力低下等病症。
手法 各点掐点5~10次。
3.肾上腺
位置 位于双手掌第2、3掌骨体之间,距离第2、3掌骨头约拇指宽处。
主治 肾上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休克、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20次。
肾上腺、头颈淋巴结反射区
4.肾
位置 位于双手肾上腺反射区下方。
主治 肾脏疾病(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统结石、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骨折、斑秃、耳鸣、眩晕、水肿、前列腺炎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20次。
脾、肾反射区
5.脾
位置 左手掌侧第4、5掌骨间,膈反射区与横结肠反射区之间。
主治 炎症、发热、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20次。
6.腹腔神经丛
位置 位于双手掌侧第2、3掌骨及第3、4掌骨之间,肾反射区的两侧。
主治 胃肠功能紊乱、腹胀、腹泻、胸闷、呃逆、烦躁、失眠、头痛、更年期综合征、生殖系统疾患等病症。
手法 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指端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腹腔神经丛反射区
7.输尿管
位置 位于双手掌中部,上接肾反射区,下连膀胱反射区。
主治 输尿管结石、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输尿管炎症、肾积水、输尿管狭窄、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
手法 从手指端向手腕方向按压5~10次。
8.膀胱
位置 双手掌下方,手腕骨头状骨骨面上。
主治 肾、输尿管、膀胱结石及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病症。
手法 向手腕方向点压、按摩5~10次。
膀胱、输尿管反射区
9.生殖腺(卵巢、睾丸)
位置 双手掌根部腕横纹中点处,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之“大陵”穴。
主治 性功能低下、不孕症、不育症、月经不调、痛经、前列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20次。
10.食管、气管
位置 位于双手掌侧,第1掌骨与掌指关节上,下接胃反射区。
生殖腺反射区
食管、气管反射区
主治 食管肿瘤、食管炎症、气管疾患等病症。
手法 以拇指向指根方向推按或掐按10~20次。
11.胃
位置 位于双手掌第1掌骨远端。
主治 胃痛、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胰腺炎、糖尿病等病症。
手法 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12.胰腺
位置 双手掌侧第1掌骨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主治 胰腺炎、胰腺肿瘤、消化不良、糖尿病等病症。
手法 由手指向手腕方向点压,按摩5~10次以上。
胰腺、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13.十二指肠
位置 位于双手掌侧,第1掌骨体部近端,胰反射区下方。
主治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憩室、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病症。
手法 由手指向手腕方向压刮、推揉5~10次。
14.小肠
小肠反射区
位置 双手掌心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围绕的区域。
主治 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病症。
手法 快速、均匀、有节奏地从手指向手腕方向按摩10次以上。
15.大肠
位置 位于双手掌侧中下部分。自右手掌尺侧手腕骨前缘起,顺右手掌第4、5掌骨间隙向手指方向上行,至第5掌骨体中段,约于虎口水平位置时转向桡侧,平行通过第4、3、2掌骨体中段;接至左手第2、3、4掌骨体中段,转至手腕方向,沿第4、5掌骨之间至腕掌关节止。包含: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肛管、肛门各区。
大肠及盲肠、阑尾反射区
主治 腹胀、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阑尾炎、腹痛、结肠炎、结肠肿瘤、直肠炎、乙状结肠炎、肛裂、痔疮等病症。
手法 推按、推揉或掐揉10~20次。
16.盲肠、阑尾
位置 位于右手手掌腕骨前缘靠近尺侧,与小肠、升结肠的反射区连续。
主治 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阑尾炎及其手术切除所致腹痛等病症。
手法 定点按压5~10次以上。
手背部反射区的位置及功能
1.小脑、脑干
位置 位于双手掌侧,拇指指腹桡侧面,即第1指骨远节指骨体中下部桡侧缘。左侧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手,右侧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左手上。
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脑肿瘤及小脑萎缩引起的病变、共济失调,如帕金森综合征等病症。
手法 由指端向近节端点压、推按或掐点5~10次以上。
小脑、脑干反射区
2.三叉神经
位置 位于双手拇指掌面指腹桡侧缘远端,即第1指骨远节指骨中上部桡侧缘。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手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手上。
主治 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唇鼻诱发的神经痛、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的疾患。
手法 以中指或食指指腹施力,从拇指端向虎口方向点按、推按或掐按5~10次以上。
三叉神经反射区
3.内耳迷路(平衡器官)
位置 位于双手背侧,第3、4、5掌指关节之间,第3、4、5指根部结合部。
主治 头晕、晕车、晕船、梅尼埃病、耳鸣、高血压、低血压、平衡障碍等病症。
手法 以拇、食指施力,沿指缝至手指方向掐按5次以上。
4.喉、气管
位置 位于双手背侧第1掌指背侧。
主治 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气喘、上呼吸道感染、声音嘶哑、气管疾患等病症。
手法 从手背第1掌骨远心端向虎口方向推按或点掐5~10次。
喉、气管及内耳迷路反射区
5.扁桃体
位置 双手拇指近节背侧正中线肌腱两侧。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病症。
手法 以拇指指端施力,一侧一侧地按揉5次以上。
6.甲状旁腺
位置 双手桡侧第1掌指关节背部凹处。
主治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维生素D缺乏病、低钙性肌肉痉挛、心脏病、各种过敏性疾病、胃肠胀气、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病症。
手法 以拇指端点按或按摩5~10次。
扁桃体、甲状旁腺反射区
7.胸腺淋巴结
位置 位于第1掌指关节尺侧。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癌症、子宫肌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肿块、胸痛、免疫力低下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20次。
8.颈椎
位置 位于双手背拇指近节桡侧和第3掌骨体远端的整个掌骨体1/5段。
胸腺淋巴结反射区
颈椎反射区
主治 颈椎病、颈项僵硬或酸痛、落枕等病症。
手法 以拇指施力,从第1或第3掌骨体远端向腕部方向揉按或滑按5次,或以食指与拇指捏住拇指关节正反方向旋转动作5~10次,或伸拉拇指3~5次,也可以拇指腹按揉,施揉中指拳尖后面颈椎段反射区8次或8次的倍数。做以上手法时还要活动颈部,做后仰、头左转、头右转、低头等运动。
手背部反射区排列简图(左手)
足部常用穴位及反射区的位置与功能
腿、足部常用穴位图
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位置及功能
● 足阳明胃经
1.足三里
位置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2.上巨虚
位置 足三里穴下3寸。
丰隆、足三里等穴
主治 肠鸣、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3.丰隆
位置 外踝高点上8寸,胫骨前嵴后2横指。
主治 头痛、眩晕、咳嗽痰多、呕吐、便秘、水肿、癫痫、下肢痿痹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4.解溪
位置 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两筋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等病症。
手法 点按30~50次。
5.冲阳
位置 足背动脉搏动处,两筋之间。
主治 口眼喁斜、面肿、齿痛、癫痫、胃痛、足软无力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30次。按揉时应避开动脉。
解溪、冲阳等穴
6.陷谷
位置 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主治 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肠鸣、腹痛、热病、足背肿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7.内庭
位置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 咽喉肿痛、口喁、口齿痛、鼻出血、胃痛、泛酸、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8.厉兑
位置 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鼻出血、流涕、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甲掐按5~10次。
● 足少阳胆经
1.环跳
位置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 腰腿痛、偏瘫、痔疮、带下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环跳、风市穴
2.风市
位置 大腿外侧中间,胭横纹水平线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腿外,中指尖处。
主治 偏瘫、膝关节酸痛、全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3.阳陵泉
位置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阳陵泉、绝骨穴
4.绝骨(悬钟)
位置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主治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疮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5.丘墟
位置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30次。
丘墟、足临泣等穴
6.足临泣
位置 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尿床、乳痈、淋巴结肿大、疟疾、足背肿痛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30次。
7.侠溪
位置 足背第4、5趾间缝纹端。
主治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30次。
8.足窍阴
位置 第4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耳聋、咽喉肿痛、头痛、目赤肿痛、热病、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甲掐按5~10次。
● 足太阳膀胱经
1.委中
位置 胭横纹中央。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50次。
2.承山
位置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痔疮、脚气、便秘、腰腿疼痛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50次。
委中、承山穴
3.昆仑
位置 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出血、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疼痛等病症。
手法 拿捏30~50次。
4.申脉
位置 外踝下缘凹陷中。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失眠、目赤肿痛、腰腿酸痛等病症。
手法 按压10~50次。
5.金门
位置 申脉穴与京骨穴连线的中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
主治 头痛、腰痛、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外踝痛等病症。
手法 按压30~50次。
金门、京骨等穴
6.京骨
位置 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癫痫、腰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7.至阴
位置 足小趾外侧指甲旁约0.1寸。
主治 胎位不正、难产、头痛、目痛、鼻塞、鼻出血等病症。
手法 用拇指指甲掐按5~10次。
● 足厥阴肝经
1.中都
位置 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 疝气、崩漏、腹痛、腹泻、恶露不尽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中都、蠡沟穴
2.蠡沟
位置 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3.中封
位置 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
主治 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中封、太冲等穴
4.太冲
位置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喁、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50次。
5.行间
位置 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卒中后遗症等病症。
手法 点按10~30次。
6.大敦
位置 大拇指(靠第2趾)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主治 目眩、腹痛、腰肋痛、冷感症等病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志的要穴。
手法 掐按10~30次。
● 足太阴脾经
1.血海
位置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 月经不调、经痛、经闭、膝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30~50次。
2.阴陵泉
位置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3.地机
位置 阴陵泉下3寸。
主治 腹痛、腹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阴陵泉、地机等穴
4.漏谷
位置 三阴交上3寸。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5.三阴交
位置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子宫下垂、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50次。
6.商丘
位置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腹胀、腹泻、便秘、黄疸、足踝痛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7.公孙
位置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商丘、公孙等穴
8.太白
位置 在足内侧缘,于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腹痛、嗝气、消化不良等病症。
手法 点揉10~30次。
9.大都
位置 大脚趾内侧第1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热病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10.隐白
位置 大脚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尿血、癫狂、多梦、惊风等病症。
手法 掐按10~30次。
● 足少阴肾经
1.筑宾
位置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 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2.交信
位置 复溜穴前约0.5寸处。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子宫下垂、疝气、腹泻、便秘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3.复溜
位置 太溪穴上2寸。
主治 水肿、腹胀、腹泻、盗汗、热病汗不出、下肢痿痹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复溜、筑宾等穴
4.照海
位置 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子宫下垂、小便频数、小便不通、便秘、咽喉干痛、癫痫、失眠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5.水泉
位置 太溪穴直下1寸。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子宫下垂、小便不利等病症。
手法 捏揉10~30次。
6.大钟
位置 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
主治 癃闭、遗尿、便秘、咯血、气喘、痴呆、足跟痛等病症。
手法 捏揉10~30次。
照海、然谷等穴
7.太溪
位置 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糖尿病、咯血、气喘、咽喉肿痛、牙痛、失眠、耳聋、耳鸣等病症。
手法 捏揉30~50次。
8.然谷
位置 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糖尿病、腹泻、咯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等病症。
手法 按揉10~30次。
9.盲肠及阑尾反射区
位置 位于右脚脚掌跟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及升结肠的反射区连接。
主治 阑尾炎、下腹胀气等病症。
手法 单指扣拳法,点按压3~5次。
10.腹腔神经丛反射区
位置 位于双脚脚掌中心,分布在胃和肾反射区的周围。
主治 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手法 双指扣拳,由上向下压刮。力度均匀,稍慢。
腹腔神经丛、生殖腺反射区
11.生殖腺反射区
位置 双足跟正中央。
主治 性功能低下、阳痿、早泄、不育、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手法 单食指扣拳点压3~5次,或用按摩棒刺激该部位。
12.腰椎反射区
位置 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楔骨至舟骨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接骶骨反射区。
主治 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以及腰椎的各种病变等病症。
手法 捏指法,由足趾端向足跟方向推压3~5次。
13.胸椎反射区
位置 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跖骨下方从跖趾关节直到楔骨关节止。
主治 背痛及背部各种病症、胸椎间盘突出及胸椎各种病变。
手法 捏指由足趾端向足跟方向推压3~5次。
腰椎、胸椎反射区
14.前列腺、子宫反射区
位置 位于脚跟骨内侧,踝骨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前列腺或子宫的敏感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附近,子宫颈的敏感点在三角形斜边的上段,尿道及阴道等反射区的尽头处。
主治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频、排尿困难、尿道痛、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异常、痛经、子宫癌、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高血压等病症。
列腺、子宫反射区
手法 单食指刮压法,拇指固定于足底,用屈曲的食指桡侧缘自足跟向足尖刮压3~5次;前列腺或子宫的敏感点:单食指扣拳法,定点按揉3~5次。
15.尿道及阴道反射区
位置 男性的尿道和女性的阴道反射区位置在双足的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一带状区域。
主治 常用于治疗尿道及阴道各种病症,如阴道炎、尿道炎、膀胱炎、尿道感染、遗尿、排尿困难、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尿频、尿痛、尿急、尿涩等。尤其对阴道炎、尿道炎效果更佳。
手法 用拇指的指腹或食指的指关节侧缘向足心刮按10~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