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法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自古列为“六艺”之一.千百年以来,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在历代金石、文牍、名家碑帖中留下大量遗存,成为国粹供后人传承,奉为圭臬一直流传至今.而楷、行、草三种书体,作为文化载体,在社会人文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功不可没.当今,电脑等诸多新传媒代替了纸文化,钢笔字都很少使用,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实际应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却日益被人们广为研习.尤其是新时期号召文化兴国以来,社会书法团体应运而生,书法报刊如雨后春笋,书展赛事频繁举办.广大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通过书法讴歌时代,陶冶身心,蔚成风气.
习练书法多先从楷书入手,打好基础后,再过渡到行草,是一个先掌握知识技能,再熟练技巧,最终逐步达到登堂入室的过程.而草书代表了书法的最高境界.现代书法理论家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称:“以学书的艺术和技巧论,草书是最高境界,因之,学书者不能以草书胜人,终不为最卓绝的书家.”为什么说草书是书法的“王冠”呢?这是因为楷书是以笔画结构的均衡与协调来体现书法的静态美的,行书在此基础上,从实用出发,以笔画的随和体现出结构的流畅美,而草书则根据楷书字形的简化部首的互相借用、合并及笔画的变化、连绵等手法加以草化,逐步形成了一套草书符号完整的法则,这一法则打破了平稳、端庄的楷书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大小、轻重、疏密、开合、倾伏等对比手法,使点画呼应,气脉贯通,从而形成整体和谐统一的动态美.这些动态美给书者以施展才情、表现创作技巧的空间.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对这种动态手法称有“奔雷堕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把草书的飞灵动态之美描写得令人拍案叫绝,从而说明这种动态美确实高于静态美,铺陈展开,条分缕析,其艺术性超过实用性.
笔者在本书中以详述这一草书特点为重点,广集碑帖范字以示例,介绍名家及其墨宝供仰止,旁及草书源流、章法、技法等,以期对研习草书的朋友们有所裨益.才疏学浅,舛误难免,敬请方家、前辈予以指教,以匡不逮.
宋 杨补之《四梅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