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探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草书源流

草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汉兴有草书。”梁庾肩吾《书品》也说:“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草”,本是草创、草率之意,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汉史游《急就章》为章草祖本。两千年来,在不断丰富、发展、变化中,逐步形成不同的体段,这就是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

一、章草

秦汉之际,隶书已不便于急写,人们喜欢粗书之,于是就自发解体隶书,形成了古草,即章草。

汉张芝《秋凉平善帖》局部

关于章草的得名,由来说法不一,但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有的说从《急就章》得名。相传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曾写《急救章》,章草因此得名。张怀瓘《书断》引宋王愔话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有的说从汉章帝得名。唐蔡希综《法书论》称:“章草兴于汉章帝。”唐韦续《五十六种书》说:“章草书,汉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还有的说从章奏得名,张怀瓘《书断》载:“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

章草就是隶书的手写体,它的特点是横画上挑,环转如篆,捺如隶,其结构简约,并在笔画之间以萦带相接连。被世人尊为“草圣”的张芝,勤学好古,精通经学,“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成为千古佳话。其善隶、行、草、飞白,极精草书,尤善章草,出诸杜度、崔瑗之法,后又变草字,字字区分为一笔书,为今草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为《秋凉平善帖》,此帖骨法精熟,高古典雅,《书后品》称:“章草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又似沃雾沾濡,繁霜摇落。”

学习章草应先写篆书和隶书,因为这两种书体,是章草的基础。

二、今草

今草又称小草,是区别章草的一种名称。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把横折、竖挑、捺撇变为环转。字画中的方折大多数用圆转去代替。同时基本上去掉了波(撇)、磔(捺)的隶书笔意。笔画之间,有的以意沟通(意到笔不到)或者以细如游丝的萦带相接连。张怀瓘《书断》说:“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继能,罗晖、赵袭亦法此艺,袭与张芝相善。……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隔于通行。……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古今书家多主此说。今草经晋王羲之父子的进一步变古创新,才更加完善成熟。欧阳询在《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中说:“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可见,至此今草才完全摆脱章草影响,而成为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父子“变乱古体”以笔姿娇逸,完善了今草的形式法则,独辟蹊径,体态秀婉,风格清新而自立新意,不仅完成了由章草向今草的蜕变,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今草书体的形式法则,将情感流露与笔画之中,书情并茂,构成了使人们感到愉悦的唯美主义的书法风范,为后人所钟爱,因而历代争相仿效。王羲之被尊崇为“书圣”,一直主导并影响我国书坛千余年,至今仍盛爱不衰。其子王献之承父而有新意,又使今草更加成熟。二王草书可谓空前绝后。

晋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王羲之《十七帖》之二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今草代表作,因其开卷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信札。此帖用笔圆润自如,笔姿飞舞跳跃,体势清健遒美,章法美观大方,气韵飘逸,后世赞誉甚多。

字之间的萦带连接,通篇连绵飞动,加快了书写速度,强化了视觉感觉,已达到了极为精妙的境地,同时对狂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先躯作用。

至于草书的得名,本于草藁。张怀瓘《书断》说:“藁亦草也,因草呼藁,正如真正书写而又涂改,亦谓之草藁……盖取混沌天造草昧之意也。如淳曰:‘所作起草为藁。’姚察曰:‘草犹粗也,粗书为本曰藁。’盖草书之祖出于此,草书之先因于起草。”

三国时魏延称张芝为“草圣”。东晋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见王羲之对张芝的草书也是很推崇的。晋、唐以降,草书大盛。由于唐太宗酷爱王书,广求真迹,遂使二王的草书得以广泛流传,影响非凡。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说:“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

有些初学者,认为今草无法度,只是随意写来,任笔乱涂。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草书”丝毫没有草率书写的意思,严格地说,“草书”有它自身的科学规律,违背这种规律是很难学好的。

初学者研习草书时,首先要弄清笔画和萦带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必要联系。其次从小要养成执笔和用笔的正确姿势,这是写好草书的基本功,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要想学好草书必须认识草字,不识汉字叫文盲,我认为不识草字,那就是“草字盲”。

三、狂草

狂草,又叫大草,是今草的连写,是比今草更加便捷迅疾、奔放狂纵的草书。狂草明显的特点是体势连绵不断,笔势洒落奔放,字字上下牵连。这种体段,发展到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才进入成熟期,并以它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在草书体段中独树一帜。杜甫以诗称赞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窦冀对怀素也有过生动地描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唐 怀素《自叙帖》局部

怀素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买不起纸,他找来一块木板和一个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觉得木板和漆盘光滑不易着墨,就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上栽了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以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子上,挥毫临帖。由于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摘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干脆带着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即使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寒风吹得他手肤干裂,他都毫不顾惜,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写完一处,再换另一处,从不间断。因为勤学精研,漆板漆盘板都写穿了,写坏的笔头也很多,把坏笔头埋在一起,名曰“秃笔冢”。由于怀素住处附近栽满了芭蕉树,人们风趣地把他的住处称为“绿天庵”。尽管如此艰辛,仍恨自己所见甚浅,于是提着书籍,拄着拐杖,西去游览京师,观看前人的真迹。时见当代各名公、散失的典籍、卓绝的书简等,综合各种见闻之事,开阔了眼界。怀素说,吴郡张长史的草书,纵情任性,颠狂放逸,超古绝今,但楷书也同样纯正。又说,早年常与真卿交往游览留居,屡蒙激励,教以笔法。我秉性不佳,又羁绊事务,未能认真学习,忽视尊师书作,纵横不凡,笔势迅疾骇人,回想过去一言,怎可再得!假使师法得以亲近接受善诱,则快速挹取典范,也不至于停滞不前,以此示后人。至此更加勤学苦练,终于大成。

流传至今的《自叙帖》,是怀素狂草的代表作,全篇126行,字里行间,如一串串闪闪发光的珍珠,光芒四射。明安岐说:“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笔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书写神速,可谓迅疾不及掩耳之势,一泻千里。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赞扬的诗篇37首之多。他性格豪放,锐意草书,与李白、杜甫、苏涣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等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与张旭并称“颠张狂素”。吴其贞《书画记》称誉此帖:“书法秀健,结构飘逸,深得大令意趣,为素师生平得意之作。”此帖融入篆法,运笔如飞,游丝连绵,纵横捭阖,气势磅礴,虽形体千变万化,却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珍视的艺术绝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狂草“第一名作”。怀素和张旭齐名,被誉为“草圣”。

狂草的章法和今草不同,总起来说它要求飞动游走,通篇混成,它可以用“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的结体方法,因此说,它是一种便于书家抒发情怀的草书体段。但是,假如我们不去探求它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地钻研学习,而在未掌握结体规律、用笔方法之前,便一味地追求狂怪而乱涂,必将误入歧途。随手乱画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浪费纸墨和时间。

研习狂草,应首先学好今草。因为不管怎样字字连属,总要由独立的今草单字组成,所以说今草又是狂草的基础。

四、行书

行书产生于汉末魏初,它是在楷书字的结体基础上,吸取、融汇了今草的结体和用笔方法而派生出来的一种体段,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一出现,就显示出它巨大的生命力。一千多年来,延绵不断,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所喜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行书具有简便、流动、写意和通俗的特点。它不但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行书的表现手法极其丰富,从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许多流派和风格来看,实是蔚为大观。故前人盛赞行书说:“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越优游,临事制宜,纵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也。”(张怀瓘《书议》)

东晋二王在书坛上最富盛名,尤其是王羲之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开创出一派妍美流便、气韵高雅的新体,后世许多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故被历代奉为书圣。唐代颜真卿、宋代米芾、明代张瑞图、清代傅山等行书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一般地讲,要写好行书,首先要打好楷书的基础。实践证明,没有楷书扎实的根底,行书就不容易提高,故苏东坡《书说》中指出:“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事实上行书与楷书同源而异派,楷画写得流动一些,点画之间呼应一些,就是行书。楷书结构端庄,点画分明,行书结构变化,点画流动。然行书的变化必须建筑在平正的基础上,所谓“知其常而后通其变。”也不是楷书学好后再去写行书,而是楷行之间,相互陶淬,共同提高。

行书当以“气”为主,以“力”为辅。因此,特别强调行气畅通,笔势要贯注。运笔上,行书比楷书更有强烈的节奏感。有势、有力、有节奏,整幅字才会显得气韵生动。行书贵在简便通俗。在用笔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它既可兼用草书的使转,又可融合篆隶的笔法,因此,在书写时有以点代画、以点代捺、以点代口、以画代点、以圆代方、以简代繁的手法。不但省略了笔画,又加快了书写的速度,同时使行书的结构更富有灵活的变化。

要写好行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它不但涉及楷书和草书,还涉及到篆法和隶书,又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学问、艺术修养、气质以及他的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功夫。因此,要学好行书必须做到“勤”、“恒”“专”三个字。勤能补拙,恒需不断,专心致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