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王朝 盗版君臣·曹操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5章 当奸雄遇枭雄

在民间,由于《三国演义》和各种戏剧的影响太深,曹操可以说是公认的奸雄。而董卓,也有不少人说他是枭雄。他虽然勉强被划为“雄性之列”,可从他所干的事来看,这人其实根本就算不上雄也,如果硬要给他戴上一个“雄”的帽子,那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奸雄。

为什么?我们还是先看看奸雄、枭雄、英雄,这三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周易玄先生曾在其著作《干支哲学》中说:“英雄者,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乃天地之脊梁;枭雄者,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以我之心而放之四海,以我之志而加之全人,势不可挡。言不必有信,唯能遂其志而通权达变。欲以先登绝顶之位,再行仁义之事。因其本为枭雄之性,故殊难把握,一旦登顶,未必能践行仁道,或将彻底露其枭勇面目,而荼毒无辜。倘果能行其仁德,则天下亦致太平矣。便使枭雄而为英雄。故历来开国之君,多为枭雄。是此之故也。”

如果按照这个概念去推理,枭雄与奸雄的区别就在于到达绝顶之位后能否施行仁政,为天下人谋福祉。虽然同是为了一个目的,但是,人的本性、欲望、理智直接决定着枭雄与奸雄的动机和归宿。

“枭雄”为达到目的都采用非常手段,这也是忍痛割爱。他们也不想这样,但是为了实现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必须这样做。只是,在爬到至尊的位置上之后,他们会让一个国家迈入和平、稳定,以及迅速发展的轨道。

“奸雄”则弄权欺世,为窃取高位不择手段,窃取高位后又忘乎所以,这势必导致奸雄们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的结局。

有雄心去获取大权高位,这是奸雄、枭雄、英雄的共同点。但是,大权高位“如何获取”和“获取后如何”,这是三者的根本区别。一般来说,“奸雄”往往用奸诈手段,“枭雄”大多用强横手段,“英雄”一贯用仁义手段。只是,奸雄获取高位继续奸诈,枭雄获取高位后施行仁政,英雄获取高位后继续仁义。

人们都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中所出的枭雄更多。因为,枭雄们要在天下广施仁政,首先必须先荡平四海,这个目的往往是无法通过谈判来解决的。只有借助于武力,用硝烟和战火以及遍地尸骨来扫平天下。我们的英雄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倒是那些枭雄和奸雄们能顺利做到。所以,英雄可能会因为仁义而名垂千古,而枭雄却能够得到整个天下。

从曹操一生的历史来看,他完成了从枭雄到英雄的蜕变。董卓这个“枭雄”则是在爬到顶峰后又跌进了历史的深渊,所以也就一直停留在“奸雄”的位置上。

平心而论,谁都想谋取高位,“奸道”也是大多数想玩弄权势之人通用的手段,但是,高位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谋取的。再说,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在到达高位后就能坐稳的。同样是雄霸一方的人物,曹操与董卓就有着天壤之别。

在史籍和现实中,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不过,不管是好是坏、是前是后,董卓也曾经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而且,他还与曹操这个不可一世的大英雄过过招,较量过。至于最后的结果,那就不是简单的几个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那个兵荒马乱的时局,曹操与董卓这“两雄”相遇,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曹操一生与董卓曾有过两次重要的会面,第一次是在戏里,即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行刺董卓;第二次是在戏外,即在陈寿的《三国志·武帝纪》里,“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史籍记载来看,曹操逃出洛阳是因为不愿意与董卓合作。助纣为虐的事曹操是不干的。至于他行刺董卓之事,史书中只字未提。

其实,历史上那个拿起刺刀刺向董卓的人,是伍孚而非曹操。公元189年9月17日,伍孚身穿朝服,内怀利刃,像往常一样去晋见董卓。等汇报完工作,伍孚就向董卓告辞。这个时候,董卓还没有发现伍孚的任何异常行为,他起身送伍孚到阁门口,还亲切地用手抚摸了一下伍孚的脊背。正是在两人这亲密无间之际,伍孚趁机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

遗憾的是,伍孚没有刺中董卓,与曹操一样杀卓未遂。董卓奋力反抗,随即呼唤左右等人捉拿伍孚,并大骂道:“你想造反呀!”伍孚大声说:“我恨不得把你这个奸贼在大街闹市之中碎尸万段,以向天地神灵谢罪……”但是,还没等话说完,伍孚就被乱刀刺死了。

罗贯中把这件事写进《三国演义》,只是想以伍孚来衬曹操,从而突出曹操的狡猾、奸诈。换个褒义词来说那就是有智谋。这罗老也真会策划、构思、嫁接。不过,曹操也确实早有当刺客的经历。小说中奸雄与枭雄的会面暂且放在一边,我们先来看看史籍中的“曹董会师”。

其实,“曹董会师”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发生,还得“感谢”宦官派与外戚派、后党与帝党这几大派的争权夺利。各股势力旗鼓相当,所以这汉末的大乱,也就理所当然地发生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也就罢了,谁实力大、势力大谁当政呗。可乱中更乱的是,后党派的头头何太后是宦官派的靠山。何太后当初之所以能当上皇后,是因为宦官派立了大功。朝中外戚势大,太监恐慌。何进想尽诛洛阳的太监,何太后不肯。姐弟俩的意见不统一,问题的麻烦就出在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何进就召见并州牧董卓领兵进京了。这个西北一霸,屡拒朝廷诏命。这次却不知哪根神经出问题了,何进一发话,他这边立马率领一支铁骑出发了,像老虎般星夜扑向京都洛阳。

何进让董卓来,是想借此胁迫太后姐姐诛杀满城太监及其党羽的。何大将军是嫌这天下还不够乱,让董卓来加加火。但是这个时刻,深谋远虑的曹操是不同意杀光宦官的。

他自己也刺杀过太监头头张让,这一次怎么就不让杀了呢?曹操是很理智的,他觉得那会导致太监集体反攻。兔子急了还跳墙的,更何况这帮宦官。再说了,太监又没有家室,没有后代,他们顾虑什么呢?所以,曹操不但不赞成逼迫太监急到跳墙的地步,更不赞成召外将董卓进京,引狼入室。

曹操一再二再而三地劝何进,却没有丝毫作用。曹操再劝,何进就下逐客令。曹操无奈地走出了大将军府,仰天叹息:“吾见其败矣!”这个何太后的弟弟,就让他自掘坟墓去吧。他要和太监们一起去死,那我权当看戏了。

何进请来了董卓,赶走了曹操。

董卓进京后,京城洛阳一片恐慌!包括皇帝和曹操,当然宦官最慌。慌也不行,谁让你何太后的“后党”头头何进大将军这么昏庸、愚蠢呢?

何进要死,谁也拦不住;何进要拉着整个洛阳一起死,也没办法。

在光天化日之下,董卓杀了何太后,威逼小皇帝。小皇帝不听话,他就换一个,立刘协为汉献帝。对于这些,朝中百官都束手无策。董卓的西凉兵在洛阳一带抢掠烧杀,连汉灵帝的墓葬都不放过。

董卓进京,凡是禽兽干的事他都干,禽兽没干过的事他也试试。“奸乱公主,妻略宫人。处刑滥罚,睚眦必死”,谁要是敢瞪他一眼,他就要谁的脑袋。“群臣含悲,莫敢言者”,就连袁氏兄弟也是敢怒不敢言。在董卓的一片威慑下,兔子终于跳墙了——何进被太监张让等一伙谋杀!宦官也被董卓杀遍。

这个时候,外戚派、宦官派、何太后,已是三败俱伤。曹操此时在观望事态发展,寻找出路。

何进还没等尝到胜利的成果就去西天了,倒让大魔头董卓捡了个大便宜。他自封太尉、相国,想摆平所有的对手,剔除所有的绊脚石,用铁血手段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要想建立自己的新秩序,董卓就不得不拉拢一批人。要拉拢的这批人中就有曹操。

要说董卓鼠目寸光,似乎也不像。他知道拉拢枭雄曹操,说明他还有几分识人之才。只是曹操比董卓更有眼光。他看出董卓干不成大事,也看出这家伙只是胡闹而已。曹操跑了!枭雄不与奸雄合作!曹操这一跑,让历史也随之发生转折。

曹操的“不合作”是明智的!

这已经是汉末了,可董卓还在重蹈商纣王夏桀的覆辙。社会是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进的,董卓却一直拉着历史的尾巴向后拽。

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曾记载着这样一首民间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不正是暗示着董卓不得好死、末日已尽吗?

苏轼也有诗云:“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这样的相国,实在死不足惜。

《三国志·董卓传》载,“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烧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郿。”

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董卓进长安后,曾经问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个傻乎乎的问题:“你怕不怕我?”

皇甫嵩的回答简明有力:“你要是能够实行德政辅佐朝廷,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害怕?你要是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天下不怕你的,又何止我一个?”

董卓鼠目寸光,不向前看,也不向后看。曹操却高瞻远瞩,他不但清醒地研究历史,更清晰地看向未来。

他们的相遇是一个历史火花,也是一个社会玩笑。曹操与董卓的思想、举动南辕北辙,他们的归宿和未来也只能是背向而驰。曹操死后被追封“魏武帝”,戴着魏武帝的封号从历史走向了未来。而董卓,在历史的糟旮旯里,发酵成了臭名远扬的垃圾……

在《三国演义》里,为了聚集各路英雄共同讨伐奸贼董卓,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给十八路诸侯发了一道天子密诏。这份讨董密诏,曹操自己公开告诉十八路诸侯——它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