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立形:树立良好的沟通形象
——成为沟通达人的必备要素
《鬼谷子》说:“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大意是说,自己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再去说服别人,策略就会巧妙而不见痕迹。虽说鬼谷先生讲得神乎其神,但是不可否认,在人际交往中,形象确实影响着沟通的进行。形象不好,说得再好也没用。因此,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塑造良好的沟通形象,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关系融洽,一句顶一万句
《鬼谷子》说:“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意思是说,君臣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受重用;有的离去以后还受聘请。如果将其套用在现代职场,同样也是适用的。
战国时期,赵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大发雷霆,带兵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迫于叛军身份,廉颇只能投奔魏国。然而,魏王只是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而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打败,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唐玖(jiǔ)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魏国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当时年事已高)。廉颇的仇人郭开却担心廉颇再次得势,打击报复自己,于是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见到唐玖以后,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在唐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身体健朗,还可用。但唐玖回来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没过一会,就跑了三趟厕所。”赵王以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这个例子一方面体现出鬼谷子所言的“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同时也体现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廉颇与郭开结仇,最终葬送了廉颇的前程。由此看来,使者的一句话,顶廉颇的一万句。
那么,怎样才能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呢?鬼谷子开出了良方:“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意思是说,凭借道德、党友、财物、采色这四种方式均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形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不仅仅指德行高尚,也可引申为能力出众,社会地位高,名气大等等。比如对方是极具权威的老教授,还没见面,我们就已经开始尊敬他了。“党友”其实就是人脉。“财货”则不用多说,指钱财和货物。至于“采色”,则可引申为娱乐方式,比如打高尔夫、聚餐、品茗等等。
当然,使用这四种途径是有一定要求的。使用“道德”途径就需要我们要么有一定的名声,要么能力出众,比如刘备就算再落魄,到哪儿都备受尊敬,原因在于他有仁德之名、又是皇叔,名声在外,不尊敬不行。而使用“党友”途径,则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比如需要认识A的时候,即便不认识他,可以通过我们认识的B、C、D来认识A,以此极大程度减少社交成本,毕竟引荐和毛遂自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使用“财货”、“采色”途径,则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比如说宋江,平时就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后来落魄的时候,到哪儿都有人帮,就算被山贼抓了,一听他是宋江,立刻好生伺候。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方法并不一定都要使用,使用其中一种往往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运用这四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暴力,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形象,进而促进沟通和交流。至于具体如何应用,大家都懂,这里就不再赘述。
然而,仅仅用这四种方法,就足够了吗?
东汉末年,坊间传言: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指诸葛亮,“凤雏”则是庞统。庞统之才,可谓名声在外。然而,庞统在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却碰壁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时是孙权亲自面试庞统,乍一见,惊呆了!此人朝天鼻,脸太黑,颜值太低了,身为外貌协会的会长,孙权当然很不高兴了。不过,庞统有大才,孙权是知道的,姑且看看再说。
孙权问庞统:“请问先生平时学的是什么?”在当时,无非是儒学、法学、兵学等等。可是庞统却说:“何必一定要拘泥是什么派别的学说呢?我庞统是无门无派,随意应变而已。”庞统的这句话,很明显有轻视孙权的意思。孙权听后就更加不开心了,继续问庞统:“你的学问跟周瑜比呢?”庞统听了,笑着说:“我所学的,与周瑜大不相同。”在一向崇敬周瑜的孙权看来,庞统的笑就无异于嘲讽,相当于说周瑜算什么呢,怎么能和我相比?孙权告诉庞统:“你先下去吧,等以后再说吧。”于是,庞统知道自己没戏了,长叹一声出门了。
鲁肃知道孙权不准备录用庞统,就进去询问原因,孙权告诉他:“此人太张狂,用他有什么好处呢?”
如此大才,为何用人单位不要呢?其实,庞统真正得罪孙权的原因,在于庞统否定了周瑜。孙权的哥哥孙策在临终时,就交代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然后才将大位传给孙权。周瑜对于孙权来说,相当于辅政大臣,庞统如此一说,不仅是蔑视周瑜,也是否定孙策,更是笑江东无人,孙权又岂能留他?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道德、党友、财物、采色这四种方式,获得对方的好印象,但是庞统的例子告诫我们,这些外在的好印象,并非一成不变,随时都会因为我们不合时宜的谈吐、举止,而往坏的方向发展。
因此,想要别人听我们的,除了熟悉掌握上述的四种方式,还要时刻注意我们的言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言谈举止方面,怎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沟通形象。
充满自信,告别“气短”
《鬼谷子》言:“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讲的是,志向坚定,充满自信,自身的威势就不会消散。
我们先从现象说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平时我们和同事之间聊天都很正常,但是在与上司交流的时候,却不敢正视对方,唯唯诺诺,呼吸急促,甚至有些“气短”,严重影响上司对我们的印象。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怂”(sǒng)呢?
有人说是因为对方是上司,身份在那放着,我们都指望着他发工资呢,因此说话要格外小心。
可是,设想一下,若是我们为了递交辞职申请而去见上司,我们还会这样低声下气吗?显然不是,与之前相比,上司的身份并没有变,真正起变化的是我们的自信心。没辞职之前,你是老大,我在你手下干事,自信心自然不如你;现在找到了好工作,你也没资格管我,咱俩谁怕谁!自信心爆棚!试想一下,一个自卑的人,说话“轻声细语”,又怎么可能有威势呢?对方又凭什么会去听呢?
所以自信很重要,有了自信,威势油然而生。即使扮演一个没有台词的路人甲,只要足够自信,威势也会显现出来,别人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三国时期,曹操要去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是,曹操知道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认为这样的颜值不足以慑服远方的国度,于是命令大帅哥崔琰(yǎn)代替自己,自己则扮作带刀侍卫,站立于崔琰旁边……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等到接见完毕,这戏拍得到底好不好?曹操心里没底,就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站在魏王旁边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后,意识到了自己“抢戏”,为防止秘密泄露,派人在途中杀了匈奴使者。
曹操用实践向我们证明:靠脸吃饭是没用的。在别人眼中,崔琰充其量就是一个帅哥,算不上英雄!真正的英雄,外在容貌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在精神,也正是因为曹操志向远大,精力充沛,才能使威势流露于外,即使扮演带刀侍卫,没有台词,也能靠气场震慑匈奴使者。
一天夜里,上阳宫内一片烛光摇曳,武则天侧卧在龙榻上,体态安详舒展,目光静谧而空洞地平视着面前温暖柔和的点点烛光。张易之坐在其身后机械地为她摇着羽扇。他紧紧盯着武则天的背影,目光炯炯,像此时燃烧得最明亮的一对焰火……
武则天意识到了张易之的目光,她并没有转头,说道:“你总盯着我看什么?”武则天的问话令张易之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张易之答道:“我,我在看您新生的黑发……您,怎么知道?我在看您。”武则天笑了,说:“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这点儿本事。人要是能顺畅地往前走,最关键的是要看到你身后的情况。我就有这本事,所以我现在是我。”说完,武则天转过身来,张易之目光如炬地盯着武则天的眼睛,毫不退缩。武则天说:“你有一点,是我身边所有的男人都不具备的。那就是,当别人洞察你心迹的时候,你依然能坚持直视对方的眼睛,这很不简单!我小时候,父亲总爱和我们玩一种游戏。他要我们几个孩子,和他面对面地坐着,凝视他的眼睛,谁先撑不住,谁就算输,每次我总能赢,因为,我从不逃避,即使是在犯错误的时候。”
武则天的自信,是建立在永不逃避的基础之上。无论做出正确还是错误的决断,她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去解决,也正如她所说的:“每次我总能赢。”而在《亮剑》中,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也表现出了这种自信,他说:“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总之,在说话过程中,如果想让对方接受我们的看法,那么气势上绝对不能输给对方,我们要的就是这份自信!要有“亮剑精神”。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建立自信的方法:
1.志向远大,并为之奋斗!
2.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勇敢面对,绝不逃避!
3.对方与我们说话的时候,时刻注视着对方。
4.永远不要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怕谁?
5.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曹操那么丑,都勇敢地活着,何况我们?
言行一致,咱有一说一
《鬼谷子》说:“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指智者明于事理,不能欺骗他们。
虽说我们不是智者,但是基本的事理还是知道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下次请你吃饭;改天我请你;我马上就到……类似的话很多,结果我们都能猜得到:“下次”就是永远也等不到下次,“马上”就是要让我们等很久……在对方看来,不过就是随口这么一说。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时间长了,往往就会让我们对他产生了言而无信的印象。像“改天我请你”这样的假话,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你蒙谁呀?”
战国时期,秦国派商鞅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领兵迎击。两军相拒对峙,商鞅一看来将是公子昂,开心得不得了!原来商鞅曾在魏国求学,认识了不少人,公子昂便是其中之一。于是商鞅派人给公子昂送来一封信,写道:“我当初与公子相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怎能忍心相互攻击?我想约公子相见,订立盟约,咱哥们痛痛快快地喝几杯,叙叙旧,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永无战事。”公子昂一想,确实好些年没见了,就去见见吧。于是前去赴约,等到会盟结束,正在喝酒的时候,商鞅突然摔杯为号,四下埋伏的士兵从天而降,噼里啪啦,公子昂毫无防备,被商鞅俘虏。随后商鞅趁机攻打魏国军队,魏军大败。商鞅押着公子昂班师回国。
俗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的手下告发商鞅要造反,太子于是派人前去逮捕商鞅。商鞅逃跑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说:“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身份证,店主要连带判罪的,你没有身份证,不能让你住!”商鞅万万没想到,自己设定的法律竟然作用到了自己身上,叹息不已。如此一来,秦国是待不住了,无奈之下,只能离开秦国,逃往魏国。可是商鞅万万没想到,就是因为当初自己背信弃义,魏国人对他恨之入骨,并把商鞅遣送回秦国。最终,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
孔子曾经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样在社会上立足。要想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平时的时候就要言行一致。教育子女也是如此,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些父母常常会抱怨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孩子不愿意听。古人说,有因必有果。也许我们该考虑一下是不是教育方式上出了问题。
春秋时期,曾子[1]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孩子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阻曾子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玩笑能随便开?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买了一头猪回家,把猪给杀了,做了红烧肉给孩子吃。
要给对方一个好印象,就要言而有信,否则会跌入“塔西佗陷阱”。所谓“塔西佗陷阱”,是由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说话也一样,一旦给对方造成了满嘴跑火车的印象,再想挽回就很难了。
让我们再次回到教育问题上,我曾见过这样的父母,答应孩子: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考入年级前50名,那么就会带你去美国旅游。孩子一听很高兴,奋发图强,可谓是头悬梁锥刺股,终于考入年级前50名,就等着去美国旅游了……然而父母却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不予兑现。当然,孩子很聪明,在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以后,为了防止以后不再受到伤害,无论他父母再说什么,对他而言,已是微风拂面,过眼云烟。
在职场中,类似的情况也很多,我一哥们就遭遇到这样的事情:上司答应他们,若是拿下这一单,每人奖励两万元!我哥们一听可高兴了,拼命加班……最终,单是拿到了,可上司说,这钱他没权利支配。没权利你不早说!这不瞎耽误工夫吗?当然,以后不管上司说什么,全当他在……
总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给对方一个好印象,想要说话有分量,就必须言行一致,言出必践,咱要么不说,说了就一定做到。对于那些做不到的事情,干脆就别说。千万别一时逞强,图口舌之快,胡乱去答应别人,日子久了,又没兑现,一旦跌入“塔西佗陷阱”,想再爬出来,就比登天还难了。
告别啰唆,我们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鬼谷子》言:“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意思是说,行动了,解说了,外界还是不赞同,即使是圣人也不强加言辞进行解释。而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啰唆,往往源于过度解释。
办公室主任让部下去办事,部下匆忙走了,一会儿打来电话,说遇到麻烦。主任就给部下说该如何如何,说完挂断电话。一会儿,部下又来电话说还是有麻烦。主任就说:“我不是给你说了该怎么办吗,按我说的去做。”说完,没等部下开口就挂断电话。几分钟后,电话又响了,主任估计还是部下打来的,拿起听筒,一听还是他,心想怎么没完没了!说道:“不是叫你按我说的去做吗?”说完放下话筒。接着电话又响了,主任真的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抓起话筒就咆哮:“你到底有完没完!”吼完正要挂电话,只听电话里说:“主任脾气不小嘛!”
主任一听,声音很熟,坏事了,是上级领导打来的。于是忙道歉说多有得罪,我不是骂您。领导也没有继续扯下去,只说半个月后要进行新一轮领导班子竞聘上岗,让他做好准备,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主任越想越不对劲,骂领导可不是一件小事,自己有必要解释一下。于是他拿起了话筒,拨通了领导的电话说:“王局长吗?我是老李,李主任,刚才在电话里我实在不是骂您,是骂一部下,请您不要见怪。”对方说:“我知道,你怎么可能骂我呢?”说完放下了电话。
主任心情舒畅了,但这种舒畅没有持续几分钟,就又觉得不对劲了,他忽又想到领导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骂部下,会不会对自己骂部下有什么看法?果真这样的话,对半个月后的竞聘就可能有影响,自己有必要告诉领导骂部下的原因。于是就拨通了领导的电话,说:“局长,刚才忘了向您解释一下,我刚才骂那部下是因为太气愤了,我让他办一件小事,他居然不停地来电话,很烦人,我一气,就骂了起来。”
对方说:“李主任,不必解释了,我知道。”说完就挂了电话。
主任放下电话长舒一口气,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几分钟后又觉得不对劲了,他又想到不管怎么说骂人是不对的,这样会给领导留下自己粗鲁的印象,如果这样的话,后果有些严重,自己还有必要解释一下。想到这里,他又拨通了领导的电话说:“王局长吗?我还要解释一下,我刚才骂的那个人是我的一个表弟,我们平时很随便,才这样骂他,对别的部下,我从来没有这样骂过。”
局长说:“还是这事,还有别的吗?”
主任忙说:“没有,没有。”领导立即放下了电话。
主任放下话筒,觉得这回彻底轻松了,真的没什么可顾虑的了。但一会儿又觉得不对劲,刚才的解释固然不错,可会不会给领导留下一个任人唯亲的印象呢?他又坐立不安了,觉得还有必要解释一下。于是又拨通了领导的电话,说:“局长吗?我还要解释一句,刚才我骂的那个表弟,是我妻子的表叔的堂兄的儿子,是一位远房亲戚。”
这回那头的领导生气了:“你有完没完!”哐的一声就挂断了电话。
主任傻眼了,拿着话筒的手停留在空中,半天没有放下来。
我们可以看到,啰唆的套路在于为了解释A,需要用到B,但是怕对方不明白B是什么,则要再去解释B,然而解释B的时候又用到了C,于是又去解释C……没完没了,最终让对方抓狂。
其实,在很多时候,是没必要做解释的。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过度解释在让对方认为我们啰唆的同时,造成误解,如此一来,不但误会没解开,误解反而更深了。
而在某些场合中,所谓的解释,无非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已。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告诉我们找借口其实是推卸责任的表现。比如迟到,无论如何解释,迟到就是迟到,过度解释,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是一个逃避责任的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减少啰唆,我们可以在开口前,先思考这两个问题:
1.哪些要说,哪些不要说。
2.哪些先说,哪些后说。
思考完之后,要明确重点要点,说话顺序建议先说重点或结论,至于细节,对方问了再说,不问就不说了。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东拉西扯,也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简练,让对方在一开始就明确我们的主题思想,避免了言不及义的现象。
态度平静,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鬼谷子》说:“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意为,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去听对方说话,观察事情,评论万物。更进一步说,若是想把对方的说话内容完全掌握,谈论万事万物更加深入而具体,保持心态平静是必需的。
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加大音量、态度强硬,就可以让说话更有分量。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往往是分量没有增加,对方的怒气值倒是增加了,对我们的印象反而变差了。就拿男人和女人吵架来说,只要男人声音一抬高,这个时候吵架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后面就变成了:“你居然敢吼我,你再吼我一句试试!”显然,强硬的态度是不合适的。
有一个小朋友在捣乱,讲道理也不听。于是我(指此文作者)说:“你不能无缘无故打别人,要罚站三分钟。”
他根本不理我,完全无视。这时候,很多家长老师就该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了、无奈了。于是,我最后通知:“现在,我将开始执行对你的惩罚。”于是,我抓住他,用适度的力气把他抱到墙边上。我知道这是一场非常漫长的战争。
他开始大叫:“放——开——我——”
大多数家长听到这个一定会发怒,事实上,大多数成年人都抑制不住情绪的激动。但是如果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对他是最有害的。我平静地重复着:“你违反规则了,必须保持三分钟不能动。”
他开始生气,开始反抗,开始骂我“臭狗熊”、“臭老鼠”、“大坏蛋”、“臭屁蛋”。但无论他如何踢打、咆哮,我都任他踢打,任他辱骂,任他咬我,他打了我一百多下,咬了我七八个牙印,但我所做的只是两件:一是保持平静,决不情绪波动。二是牢牢地抓住他的手,不断重复:违反规则就要罚站3分钟。这样僵持了45分钟,他终于累了,说:“我站完了3分钟以后呢?”
我说:“站完了就可以去玩呀。”
他真的站起来,走到墙角去站好。很快,3分钟过去了。于是,他获得了自由,高兴地出去玩了。
这个故事,源于叶修的《我们应该严厉教育孩子吗》,叶修通过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两点:一是在教育过程中,时刻保持心态平和,这样就不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二是让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并不是因为父母想惩罚孩子就能惩罚孩子,而是因为孩子犯了规则。
当然,就说话的规则而言,要求我们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应当时刻保持平和的态度,这样不会让对方受到我方情绪干扰。此外,那些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等等,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相较而言,平和的心态,更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呢?
为保持心态平和,首先我们不要对自己考虑太多,我们的大多数时间都会用于考虑自己的需要和问题。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会给心灵带来平静。相反,它会带给我们更多压力和困惑。因此,不要考虑太多自我的事情,有些时候,甚至可以暂时忘记自己。
其次,暗示自己,不强求。不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比如好说歹说,对方就是不听,这个时候往往会觉得很愤怒,可是细想一下,你不听是你的损失,于我又有什么损失呢?
最后总结,借用金庸先生描述的《九阳神功》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简单来说,管他如何强横,咱都心态平和。
尊重对方,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鬼谷子》讲:“人动我静,人言我听。”意思是对方采取行动,我就静观其变;对方若是说话,我就耐心听。培根曾经说过:“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若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说话时不可随便打断对方,既体现出教养,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二战时期,美军遇到一个危险的任务,司令官布莱德雷将手下召集起来,列队站好,说:“有哪位愿意担任这次任务的,请向前走两步……”恰在此时,一位参谋请布莱德雷立马处理一份战报。等到他处理完,发现长长的队伍仍是一条直线!布莱德雷愤怒了,他大声说:“难道没有人愿意吗!”有个将士说:“报告司令……”布莱德雷当即打断他:“闭嘴,你这个懦夫!现在情况紧急,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身为军人,你们的勇气呢?”布莱德雷生气地把所有的将士都训斥了一顿,现场的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先前说话的那个将士再次发声:“司令,请您听我把话说完!其实,我们刚才每个人都向前跨了两步,所以仍然是条直线!”布莱德雷听完这话,羞愧难当。
布莱德雷只凭主观臆断,轻易下结论,缺少听他人解释的耐心,从而造成了误解,影响战士团结。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以为已经理解了对方的意思。而不听别人把话说完,很容造成误解,说错话、办错事,伤害别人,也影响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听别人把话说完,不仅是对别人的尊敬,更是了解完整信息,避免产生误解的不二法门。
《鬼谷子》说“出言欲听”,指我们说话总是希望被对方听从。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渴望说话被对方认可的同时,对方肯定也希望我们认可他所说的话。因此,双方在行使说话的权利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履行倾听的义务。世界著名记者麦开逊曾说:“不肯留意去听别人的说话,这是不能受人欢迎的原因的一种。一般的人,他们只注意于自己应该怎样地说下去,绝不管对方要怎样地说。须知,世界上多半是欢迎爱听别人说话的人,很少欢迎爱专说自己的话的人。”因此,耐心倾听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良好印象。
于是,有人就说,不就是听别人说话吗?多简单的事啊!
在一次巡回表演的过程中,卓别林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个对他仰慕已久的观众。卓别林和对方很谈得来,很快就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在表演结束之后,这个新朋友请卓别林到家里做客。在用餐前,这个身为棒球迷的朋友带着卓别林观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种各样和棒球有关的收藏片,并且和卓别林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心爱的棒球比赛。
朋友对棒球爱到了痴迷的境界,一旦打开话匣子之后就收不住了,滔滔不绝地和卓别林谈起了棒球运动。从对方谈起棒球开始,卓别林的话就少了很多,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朋友在讲,他则微笑注视着对方并认真地听着。
朋友说到高兴的地方,两只手兴奋异常地比画了起来,他说起自己亲自体验到的一场精彩比赛时,仿佛已经置身于万人瞩目激动人心的棒球场上了,完全沉浸在了对那场比赛的回味之中。卓别林仍旧微笑着看着对方,偶尔插上几句,让朋友更详细地介绍当时的场景。朋友越说越兴奋,只是对一直没能得到那场比赛里明星人物的签名有些沮丧。不过,这种沮丧的情绪很快就被他对那场比赛的兴奋所冲淡了。
那天中午,沉浸在兴奋之中的朋友说得兴起,差点把午饭都忘记了,直到他夫人嗔怪着让他快点带客人来吃饭的时候,他才不好意思地笑着拉起卓别林来到了餐桌前。那天的午餐,大家的兴致都非常高,尤其是卓别林和这位新认识不久的朋友,彼此之间相谈甚欢。
在当地的演出结束之后,这位新朋友非常舍不得卓别林,一直将他送出了很远,才恋恋不舍地道别。
不久之后,这次巡回演出也告一段落。回到家里,卓别林通过各种关系费尽周折找到了朋友说起的那个棒球明星,请他在一个棒球帽上签了名之后,卓别林亲自把这个棒球帽寄给了远方那个对棒球极度痴迷的朋友。
卓别林的举动让他身边的人非常不解,因为大家都知道,喜欢安静的卓别林对棒球从来就没什么兴趣,他们简直就无法想象一个对棒球丝毫不感兴趣的人只是为了朋友的一句话,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去要一个签名。尤其是当大家知道了对棒球一无所知的卓别林居然和朋友聊了大半天的棒球比赛,大家更加想不明白了——要知道,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听朋友讲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事情,那种滋味儿可是非常难受的。
卓别林倒是很洒脱,他告诉身边的人:“我是对棒球不感兴趣,可我的朋友对棒球感兴趣,只有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事物,别人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敬,这是一切友谊的基础。”
后来,当朋友听到了卓别林这段话之后,拿着他送来的棒球帽,感慨良久。两个人的友谊整整延续了一生。很多年之后,已经白发苍苍的他说起这段往事仍旧慨叹不已:“我今生能够成为卓别林的朋友,是我最大的荣幸。是他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他的人格光芒,照亮了我的一生。”
但凡谈论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事,难免都会多说几句,这是人之常情。而作为倾听者,若是表现出无聊、打哈欠,说话者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至少觉得对方不尊重我们,以后再也不跟他说话了。而在职场中,有些员工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得不到上司的认可,其原因很可能就在于,某天开会,上司讲得正起劲,突然看见他在打哈欠……
因此,出于尊重,即便对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让我们感到昏昏欲睡,我们也要强打精神,极力配合,让对方尽兴而归。正所谓交友虽易,倾听不易,且听且珍惜。而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时,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有很多人愿意找我们聊天,乐意向我们倾诉。
当然,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选择做一个糟糕的倾听者。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也会遇到自己比较讨厌的人,和他们说话,用户体验是很糟糕的,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当他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喂?你说什么?老树?不是,是老鼠?不对,老叔吗?哎呀,我这边信号不好,听不清啊,一会我再打给你。
可是,有些时候,即便我们耐心听对方讲完,误会也会产生。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问道:“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这个孩子最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为什么你要这么做?”一句简单的反问,让孩子有机会道出了心中那份最真挚的感情。试想一下,若是林克莱特没有追问下去,我们会认为这个孩子非常自私,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文学大师木心曾说过:“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很多事情,我们都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可是关于事实的原因,我们却没空理会,误会也就慢慢产生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出皆有因,为了避免误会,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耐心,来把事情弄清楚,搞明白。
因此,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我们就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不能随意打断对方。
2.即使对方再唠叨,也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
3.适当的时候,多问一个为什么,深入了解对方持有这种观点的理由和动机。
当我们做到这三点的时候,别人也会尊敬我们。正如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释
[1]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祖籍鄫国。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