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领导者的能力
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领导能力以崭新的内涵,要求政府领导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超前的预测能力。
一、领导者能力的内容
能力是完成领导活动的实际本领,它不仅包括履行职权,完成任务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还包括运用种种方式和方法的艺术,以及得以实现领导目标的心理特征和智力素质。
(一)研判与决策能力
统筹全局与科学决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可见,科学地形势研判能力和决策能力是政府领导者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1.坚持运用理论观察和审视问题
各级领导者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和审视世界,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问题,又能够密切注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局,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探究和掌握发展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世界。
2.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
自觉、主动、深入地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状况。科学决策即是遵循决策客体的发展规律,严格按照有序的决策过程,运用科学思维的抉择手段,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提出的预测判断和抉择。
3.努力提升决策理论素养
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既包括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工作作风、领导方式,也包括领导者气质、兴趣、毅力、胆识、风度等。领导者必须全面培养这些能力。
(二)贯彻与执行能力
抓落实的能力是每一位领导干部所必备的基本功。实践表明,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关键在抓落实的力度大不大,方法多不多,成效好不好。
1.努力培养统揽全局能力
领导干部必须善于从全局总体目标出发,统揽整个系统,集中民智民力,形成实现政策目标的合力,既快又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履行好政府的各项职能。
2.不断提升组织指挥能力
政府领导者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决策要求,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地行使好职责权力,做好组织指挥工作,圆满地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3.努力增强执法监察能力
领导干部必须对决策方案的实施及其结果进行及时、深入和细致地检查监督,本着实事求是、公正评价和秉公执法的原则,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纠偏。
4.大力提升随机决断能力
领导干部不仅要从全局把握决策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还要随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随机决策能力,确保各项举措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协调与控制能力
领导过程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对其下属进行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协调、控制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强烈的目标意识
政府领导者承担着贯彻执行上级政府决策的任务和使命,必须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目标意识,进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上级的政策目标,基于岗位职责的科学分工,根据任务和目标需要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组织合力,不断提升绩效产出,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领导者必须要培养掌控全局的能力
一是不断提升自控能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对他人的约束和控制才能名正言顺,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二是选择科学的控制与协商方式和方法。领导干部应善于研究变通方案,及时化解矛盾,不断推进工作;三是协调与控制都应该克服人治化色彩,充分发挥法治与制度的规范功能。
3.政府领导者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
协调是为了有效减少或避免内耗,维护内部团结,调动下属积极因素,使工作中各要素协调一致、互相配合。进行有效的协调需要领导者掌握各种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组织协调的效能。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控工作全局,政府领导者还应该立足于工作任务,学习驾驭全局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掌控能力。
二、领导者能力的模型
衡量领导者是否能够担当责任,圆满完成政府治理的各项目标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而是要看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把人的能力和素质形象地描绘成一座冰山。这一模型为我们认识领导干部的能力体系,以及推进领导者的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一)领导者的显性能力——“冰山”水上部分
按照现代领导学的相关理论,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包括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职位无关,只取决于个人素质。显而易见,人的能力既有外在显性部分,也包含内在的隐性内容。
根据麦克利兰的观点,个体素质可以划分为表面的“冰山”水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水下部分。“冰山”水上部分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是一个人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在实践中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政府领导者要提升外在典型的能力,一方面,应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的持续学习,为业务能力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加强团队建设的力度,让包括领导者在内的组织成员能够以持续的学习实现知识结构、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互补,达到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二)领导者的隐性能力——“冰山”水下部分
“冰山”水下部分主要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内在特质。这部分能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另一位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提出领导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其中,技术技能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人际技能是指具有良好人际技能的管理者能够使员工对企业充满热情和信心,这种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是必备的;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在卡茨看来,处在不同领导层次上,这三种能力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这一研究对分析领导者能力也有很强的启发意义。领导者应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地平衡和发展好这三种能力。从实践来看,领导者的隐性能力会因人而异,但是作为新时期的政府领导者,这几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去着力完善和提升。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组织的整体能力水平,可以通过优化领导班子来构建良好的能力格局。
三、领导者能力的衡量
领导者能力是多维要素的集中体现,其中,权力、责任和服务构成了领导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对领导者素质能力与工作效能的衡量需要围绕这三方面展开。
(一)影响力
影响力是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利用自身的学识、知识、经验、判断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去构建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的能力,它反映的是领导者个人的综合素质。柯维认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本质上就是领导者的领导才能,或者说“现代领导者的才能就是其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
1.能否运用好职位权力是衡量领导者影响力的前提与基础
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目标依赖于人民赋予政府而由领导者具体行使的公共权力,但是公共权力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畸变的潜在风险。因此,一个领导者能否依法运用好职权,科学合法地施展影响力,更好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是衡量政府领导者能力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2.能否运用好非权力性影响力也是衡量领导者影响力的依据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以个人的品格、才能、学识等因素为基础形成的。从实践来看,领导者通过加强“修身”,做到洁身自好、依法用权,产生“公生明,廉生威”的示范效应,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以“身教”带动周边的同事与下属,形成“上下同心”的工作局面,这也是衡量领导者能力的重要依据。
3.是否拥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推动和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也是衡量领导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公共管理工作事无巨细都关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强烈的责任心来保障和支持才能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领导者只有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才能在组织内部建立和健全责任体系。同时,政府领导者还应扮好服务者的角色,为组织发展和下属的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凝聚力
一个好的领导者,会以自己的人格、意志、品质影响整个集体,成为集体的灵魂,做到群策群力,有效地推进整体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1.营造宽松、和谐的组织氛围
领导者应坚持以和谐理念抓好班子建设,努力打造坚强有力、团结奋进的工作集体。从实践来看,领导者的凝聚能力主要体现为处理好做事与做人关系的能力。领导者只有“坐得端,行得正”,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形成团结互助、齐心共事的良好氛围,才能不断地提升凝聚力。
2.政府领导者应善于多反思自身不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不能故步自封,要在加强同上下级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及时地寻找和发现自身不足,本着更好地提升工作绩效和质量的原则,通过群策群力,在组织内部形成互补效应。
3.在完善制度、创新工作机制与方式上起带头作用
领导者应深刻理解和把握首长负责制和分工协作制相结合的原则,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将督办检查、定期研究、情况通报、工作反馈“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方式应用到工作中,不断提高组织科学化水平。
(三)贯彻力
各级政府领导者要在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培育强烈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持续地加强贯彻落实方面的能力建设。
1.切实增强政策执行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抓落实是领导干部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政府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民生为重,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通过狠抓落实,执行好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政令畅通。
2.努力培养和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一方面,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办事;另一方面,在勤于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升华理论,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理念的领会力,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能力。此外,领导者要不断提升坚持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并将其作为能力提升的立足点。
3.要不断增强执行的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
一是要充分汲取民意,发挥新型智库的功能,不断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努力增强执行的前瞻性。二是领导干部要围绕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治理的预见性,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消弭于萌芽状态。三是要研究和总结政策执行的规律和方法,加强执行前的论证和规划,让科学、依法和高效执行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