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领导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政府领导工作的创新与适应

邓小平同志说:“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3.。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首先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发展。今天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而政府领导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创新和适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

一、政府领导思想方法的创新与适应

思想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观察与研究问题的思维视角,是解决“怎么想”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活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从政府领导工作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确立如下一些思想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确立以人民向往为目标的牵引式思维

目标是事实定位与价值定位的统一,也是领导者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有机融合。在目标的指引下,领导者就要对领导行为进行选择、控制与调节,站在目标的战略高度创新于今天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这不仅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各项领导工作如何开展、怎样推进指明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各级领导必须从目标出发,决定工作的主次与轻重,明确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何方,站在目标的高度牵引现实的发展,这就是牵引式思维。牵引式思维不是停留在今天的状态上,而是从未来发展目标的要求上,看应该如何去行动,然后一步步接近未来的目标。用未来筹划今天的应然目标、解决实然问题,通过今天的未雨绸缪、积极准备以应对明天的变化与挑战,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辩证统一。所以,牵引式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领导者运用牵引式思维才能紧跟目标发展的方向,创新现在的工作以不断达到更高的发展与境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这样一种创新思维与目标的体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用“人民的向往”作牵引才能改变领导思维中的诸多不和谐观念,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全面的发展。目前,特别需要各级政府领导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应然状态,从实然情况出发,集中力量和资源将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解决,不拖延、不等待,能够做到必须做好,只有保持应然状态与阶段性目标、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阶段性目标才会有基础,最高目标才会有意义。目标的理想价值,只有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应然目标的实现,才能展现其强大与旺盛的生命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9.,才能梦想成真。

(二)确立探知不确定问题的创新发展思维

不确定性,指的是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即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中,行为的结果具有不可预知的风险性,表现为无序性、差异性、模糊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这是一个描述或分析复杂环境的综合性概念,它既是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模糊认识,也表明对该事物运作前景的担心和难以把握的疑虑。不确定性是领导活动的常见现象,它表明领导创新的常态性,也反映了领导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时代赋予中国各级政府领导以特别的使命,那就是在大量的未知领域,在前人没有涉足的地方拓展成功的通道。

政府领导确立探知不确定问题的思维具有三重意义。一是破除传统经验。如果所遇到的不确定性是对领导过去经验的否定,打破了以往确定性的看法,这就可以调整领导对事物固定或单一的认识,培养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视角,使思维适应客观世界的复杂变化。二是激发创新的热情。波拉克一边看到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使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总是模模糊糊,一边提出“科学会因为不确定性而衰弱吗?恰恰相反,许多科学的成功正是由于科学家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非但不是阻碍科学前行的障碍,而且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美]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性的科学与不确定性的世界 [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6.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技术领域有大量不确定性问题需要探索,而这为领导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三是与自然和睦相处。在自然界无声无息的不确定的影响面前,政府领导要防止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征服力量,不能不顾一切地挖掘开采,要正确地对待自然、对待未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对自然的破坏,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确立全局长远发展的理性决策思维

全局长远发展的理性决策思维,是一种能够洞察全局、指导全局,思考长远、谋划长远的思想方法和决策能力,即各级政府领导要善于研究和把握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对全局的、长远的、复杂的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在宏观层次上运筹帷幄、登高望远、全面布局,做出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健康长远发展的科学决策。但是“与问题有关的空间愈大,时间愈长,真正关心其解决办法的人就愈少”[美]德内拉·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 [M].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3.。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更容易、更密切地关心当前的、短期的、个人的、小范围的事情,而难以顾及长远的、全局性的事情。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事关战略全局的问题不重视,不熟悉,陷于事务主义,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确立全局长远发展的理性决策思维,最关键的是要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来思考和谋划。一个地方的政府领导如果对长远或大局的发展不清楚,局部的工作就没有方向,就不可能取得真正有效的成绩;如果对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不是了然于胸,把握住发展趋势,就不能清醒地抓住机遇,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如果对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若明若暗,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清,就不能推动地方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取得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如果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掉以轻心,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抓得不力,就不能有效地维护和保持区域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显而易见,大局在胸、长远思考,对各级政府领导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二、政府领导工作方法的创新与适应

工作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手段、办法与程序的总和,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长期的领导活动中已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传承和发扬,但在社会快速变革与发展的面前,政府领导方法有很多不适应的问题。提出如下三方面的方法来创新和掌握,以表明政府领导工作方法一定要与时俱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

在传统时代,社会各组织运行相对稳定,运转的过程也有基本的程序,政府领导可以根据惯例和制度赋予的权威进行领导。而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快速的信息传播与扩散,舆论渠道甚至行动的发出已经不再是以政府为中心,政府原有的权威基础在削弱,凭借过去用权力进行管理的方法已很难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说,网络与信息社会的兴起对政府领导的权威来源与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政府领导的很多工作从程序化转向非程序化,从体制内转移到了体制外。对此,政府领导若不能重新审视与准确定位,不及时转变管理方法就难以继续引领社会的发展。

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领导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必须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以政府为中心“官本位”为形式的决策者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民本位”为形式的服务者。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从社会进步与民众的需求利益出发,制定出相适应的有关政策措施,而不是从政府的视角出发想当然。二是从追求政府自身利益的“企业家”行为转为追求社会利益的“中介人”行为。即当企业或开发商与社会民众利益产生矛盾时,政府领导不能完全倒向企业一边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应是协调双方利益的中间人。三是从过去替民做主的“救世主”转为由民做主的“服务员”。即为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决策和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服务与引导,而不是取而代之。四是从过去注重政府工作的“效率政绩”转为更关注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即政府工作效果的衡量标准,应建立在社会进步与群众认可的基础上,而不能自我肯定与欣赏。

(二)掌握统筹兼顾的方法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很大,运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工作方法非常重要。从发展的视角界定,“统筹”是要总揽全局、科学谋划;“兼顾”则强调照顾各个方面,把发展看作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统筹兼顾体现的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本性,反映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领导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动态均衡:也就是既研究主要矛盾,也认识次要矛盾,二者不可偏废,即在突出重点时要带动一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那样:“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2.

运用统筹兼顾带动全局的工作方法,领导者应把握如下操作视角。一是在变化中做出调整,解决此消彼长问题。随着环境的变化、条件的改变,原先发展的先后顺序、主次作用、高低比重等情况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做出及时的调整以应对此起彼伏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比较中权衡利弊,分清孰轻孰重状况。通过充分比较,缜密分析,判断得失,对影响和制约大局发展的“瓶颈”因素,必须善于抓住重点集中突破。此时其他方面都要配合重点的推进,防止用原有的立场无视重点的转化。三是在相互联系与促进中,体现左右兼顾思路。重点选择不是排他的选择,而是找到一个最佳的相互兼顾、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促进的着力点,使之兼顾到各方。像弹钢琴那样,十个手指都要有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十个手指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指动作必须要相互配合,要有节奏。

(三)强化依法行政的方法

依法行政是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管理方法,它是法治政府建设、权力规范运行、维护社会公民切身利益的根本方法。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扰民、违法执法等问题仍严重存在。依法行政的重点难点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地方政府,因为其实际工作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也是由市、县级政府处理的。所以市、县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纪守法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这在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必将推动中国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该决定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六点特征: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要求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权力清单制;健全行政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合法性审查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依据其特征与要求,依法行政方法在具体运作中有三个方面需要特别加强。一是政府执法权力要接受公民监督。即通过多种途径将政府的执法程序、执法时限、执法内容、违法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公之于众,以增强执法的透明度与全社会对行政执法工作的了解,在阳光操作中实现对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二是政府执法行为要规范。即必须完善执法程序,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统一行政裁量标准,提高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消除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防止执法中的随意性与造成的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三是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习近平在2014年9月5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韩非子·有度》中的一段话。各级政府坚持依法执政,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建设法治政府,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政府领导的特性与使命?

2.新时期政府领导活动如何推进创新发展?

3.确立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的牵引式思维对领导工作的意义?


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陈中立.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 [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