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
摘要 为使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思想落地,建议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这有助于解决长期形成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迷、文化自贬问题,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科学、深厚、坚实的文化基础。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文化教育、文化生产、文化传播与文化服务等战略,形成文化自信的战略合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工程 文化教育 文化生产 文化传播 文化服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第一次将文化自信提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的高度。四个自信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石。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担当。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必须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
一、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的战略意义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即意味着我们还不够自信。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是将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思想落地,解决人们长期形成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迷与文化自贬问题,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科学、深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是解决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自卑问题,为道路自信奠定科学的文化基础。近代以来,西方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社会生活文明进步、思想意识自由开放,导致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自我否定、科学文化的自我怀疑、社会文明的自我蔑视。只有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才能切实改变我国发展相对落后、实力相对不强、创新相对不足的面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是解决面对当代价值多元的文化自迷问题,为理论自信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多元社会思潮的泛滥、封建残余思想的复燃,导致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选择迷惑、对文化价值判断的标准迷失与文化功能的认知迷茫。只有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全面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切实改变人们对社会主义现状的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三是解决面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文化自贬问题,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拉美、北非、西亚等多国改旗易帜,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担忧,对共产主义的理想感到破灭,对资本主义的幻想重又燃起。只有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切实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二、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的约束条件
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状况都会制约这一工程的实施、影响这一工程的效果。从工程实施的主体来看,制约工程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主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省与文化自强问题。
一是主体能否坚持文化自觉。民众主体在文化认知上能否做到自觉学习,正确认识、全面了解、科学评价中华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价值和地位;单位主体在文化责任上能否做到自觉担当,主动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社会主体在文化实践上能否做到自觉行动,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主体能否坚持文化自省。对文化历史能否做到时时反思,在传承时剔除过时的、错误的文化要素,在弘扬时重组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要素;对文化现状能否做到事事慎思,全面审视在文化传扬与学习借鉴上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在追求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进程中出现的信仰迷茫问题;对文化发展能否做到处处深思,既强调对道路、理论和制度保持高度自信,又对面临的各种困难、挫折和问题保持高度警觉,应经常自警自省、反思经验教训。
三是主体能否坚持文化自强。在文化动力上坚持依靠自己,无论顺境逆境都有自强发展的心态、自主发展的心气儿,坚决摒弃依赖甚至照搬照抄别国的心理;在文化能力上坚持做强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能做强的底子、不畏强的底气,既有学习先进的开放心态,又有增强能力的宏伟气魄;在文化实力上坚持超越自己,无论领先落后都有超越的勇气、赶超的士气,坚决摒弃自满、懈怠情绪,不断壮大实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的宏观战略
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建议在党的十九大上,将实施国家文化自信工程,上升为全党意志写进十九大报告,对实施这一工程作出宏观规划,制定实施文化教育、文化生产、文化传播与文化服务等战略,形成文化自信的战略合力。
一是制定实施文化教育战略。中宣部、教育部牵头统筹制订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文化教育战略规划,对每一阶段、每一年级文化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举措、保障等进行系统研究、作出明确规定,全面纳入必修课程体系,解决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认知认同问题。目前,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已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但效果不尽人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各自为政、参差不齐状态;社会层面的文化教育基本处于空白;高雅艺术进校园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满足不了全面文化教育的需求。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文化自信就会根基不牢。
二是制定实施文化生产战略。中宣部、文化部牵头统筹制订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文化展品等文化生产战略规划,建立起从生产策划、生产创作、生产制作、生产实践和生产审查等全过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生产机制、反馈机制等,提升策划能力、创作能力和制作水平,解决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问题。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既要有原则、方向的硬规定,更要有使命、责任的软约束;既要尊重市场规律、提升受众品味、强化高层次需求引导,更要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源头把关、注重正能量产品主导,以前端主题审查、价值判断、社会效益预估为重点。解决不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自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三是制定实施文化传播战略。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与中联部牵头制订对内文化宣传与对外文化输出的文化传播战略规划,加大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载体、传播技术、传播能力等全媒体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加强主流媒体与社会媒体、网络媒体与新兴媒体传播的融合,解决文化导向与正向力量问题。对内文化宣传要着力于树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与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对外文化输出要着力于树立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良好的文明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没有正向的文化力量,文化自信就会迷失方向。
四是制定实施文化服务战略。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牵头制订文化设施开放、产品供给、活动开展、日常生活等文化服务战略规划,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全面落地,加大老少边穷地区、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精准服务力度,加大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图书馆等设施的开发开放,解决文化的普惠性和共享性问题。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当代文化资源与世界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提升,着力文化设施开放的有用性,促进文化产品供给的优质化,突出文化活动开展的高品位,增强文化生活服务的有效性,把握群众文化需求的针对性。没有文化的普惠和共享,文化自信就会缺失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