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保障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基层社会保障的目标

基层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里,基层社会保障是风向标,是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社会保障的黏合剂。基层社会保障建设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层社会保障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基层社会保障的目标存在差异化。如我国成立初期,主要确保革命抚恤;改革开放时期是以企业改革服务为核心匹配对应的保障制度;现在是建设全面社保体系。每一时期根据国情各有侧重。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有着极其明确的目标,只有具有极其明确的目标,方能保证社会保障工作立足现实解决问题,方能保证其未来发展的合理性、科学性、持续性。对任何国家及地区来讲,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存在相似性:通过社会保障,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与增进国民福利,以此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公平,追求公平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政府责任。公平是核心,即公平是社保的终极目标。社会保障的目标,包括帮助人民群众摆脱生存危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保障需求,并不断改善增进福利,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人民群众摆脱生存危机。我们对这个词一定并不陌生——“低保户”。对失去正常劳动能力的人,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这是社会保障不可规避的内容。当然,生存危机的状态与表现形式相对复杂,先天与后天因素均可以造成生存危机,况且某些危机是概率性事件。但不管怎样,社会保障尤其是基层社会保障,为生存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最坚实的堡垒。

社会保障帮助人民群众摆脱生存危机,亦是社会文明的最基本责任的体现。如今,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乃至人工智能技术,标志着整个世界处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期。这意味着生产力的庞大与高效以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越来越系统,层次越来越分明,保障生存基本需求相比其他历史时期,实现难度处于最低水平。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能够实现的功能逐步增强。所以,帮助人民群众摆脱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保障需求,也是基层社会保障的目标之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要求社会保障不是简单地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保障,这才是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体现,才是减小收入差距的优质途径。

仅仅解决温饱层面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初级形态。更高一级的社会保障,必须纳入教育与医疗等显著提升生活品质的内容。让人民更有尊严地过上美好生活,这是每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需要承担的义务。反观,如果社会保障仅仅是用来解决生存危机的,那么绝大部分群体不属于面临生存危机的范畴,他们又如何去感受国家的强大?所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保障需求,并不断提高标准,是社会保障的目标之一。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又一目标。

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前提条件。国家也以社会稳定为重要职责,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安居乐业是普通百姓的美好夙愿,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安居乐业的强大基石。

二、社会保障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

社会保障要实现这些目标,与政治及道德文化不无关联。政治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力,特别是制度实践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政治力量推动社会保障的目标贯彻实施,无可厚非。毕竟,社会保障是国家制度的存在,需要政治力量的强大作用。

除了政治,另一个对社会保障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是道德文化。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存在差异,社会保障目标也存在差异。只是相比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道德文化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隐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如科学技术等越来越趋同化,而道德文化这些软约束力的东西,却存在不小的差异。道德文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具有影响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反映了道德文化的作用。

基层社会保障的目标,具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只有高度实现了基层社会保障目标,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有效运转。基层社会保障目标符合人民的切实利益,妥善实现各项目标,是稳定社会环境的必要基础。基层社会保障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风向标,是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晴雨表”。扎实基层落实目标,方能推进整个社会保障系统。

基层社会保障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甚至是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石。基层社会保障的目标,因地区不同、政体不同、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又具有趋同性——维持社会稳定。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使全社会全力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能将社会保障的标准不断提升,借以促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