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朝三暮四

前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他和猴子相处久了,教会了猴子很多东西。所以他养的猴子能听懂他的话,还能通过叫声与手势和主人作简单的沟通。

比如,主人问猴子:“咱们上山玩儿去好不好呀?”猴子们很开心,就拍着手,“吱吱”叫着点头,然后撒着欢儿漫山遍野地乱跑。

时候不早了,主人喊:“天晚啦,该回家啦,不要玩儿啦。”猴子们会撅着嘴,磨蹭着集中到主人身边。

有一段时间,主人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他想降低猴子们的伙食标准,于是就把猴子们叫到身边,跟它们说:“从今天起,我给大家分栗子吃,好不好呀?”

栗子是很好吃的东西,猴子们当然很开心。

主人又说:“早上给大家三升,晚上给大家四升,好不好呀?”

猴子们听了,嫌少,连连摇头,还发出生气的“吱吱”声。

主人见了,马上改口说:“那好那好,咱们不这么分了,改成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怎么样呀?”

猴子们以为这样栗子就多了,高兴得一边跳一边点头。其实栗子的数量没有变,每天还是七升。主人只是用早晚数量的变化来左右猴子们的喜怒,这也是顺着猴子们的主观意愿去做罢了。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明白:万事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就是“道”,万事万物融合成一个整体,都存在于“道”中。

只有明智通达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对待事情不固执己见,顺从平常的道理。人能够顺着自然去做,达到讲不出其中缘故的境界,这就是“道”。就如陶渊明那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不出来才达到了悟道的境界。

从上面的故事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最早的意思应该是本质上没什么不同,类似换汤不换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们都用它来比喻反复无常、变化不定。其实真正形容反复无常、变化不定的应是另一个成语“朝秦暮楚”。朝秦暮楚,说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诸侯国都想称霸,所以经常打仗。夹在它们中间的小诸侯国为了自保或为了自身的利益,一会儿和秦国结盟,一会儿和楚国结盟。所以这个“朝秦暮楚”更接近反复无常、变化不定的意思。

【博闻馆】

“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

庄子的大道理似乎太高深了。这么高深的道理,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一生看成庄子所说的“道”。有的人很年轻就取得了成就,我们把这称作“少年得志”;有的人取得被社会所公认的成就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我们称这样的人是“大器晚成”。成名不分早晚,只要有智慧、有知识、有能力又肯努力,总会取得成就的。只是由于外部环境不同,有的人机会来得早一些,有的人机会来得晚一些,但结果是一样的,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我们听过读过的励志故事中,有许多少年才俊:比如四岁让梨的孔融,十二岁拜相的甘罗,十八岁抗击匈奴的霍去病,还有在赤壁之战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等。他们的成绩的确令人羡慕和景仰,但我们更应多关注那些大器晚成的人。

说到“大器晚成”,我们不能不提一个很晚很晚才成功的人,有多晚呢?八十岁。他就是姜尚,人称姜太公。

姜尚出身贵族,后来家道中落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他做过小生意,卖过肉,但是肉没卖出去,全坏了。后来他又卖酒,还是没卖出去,酒酸了。他没有气馁,继续卖面粉。当他挑着两担面粉到集市去时,不小心把担子弄翻了,面粉撒了一地,一阵大风吹来,把面粉全吹跑了。

这时候,姜尚的妻子因生活所迫也离开了他。姜尚虽然贫寒,但一直胸怀大志。他始终不倦地研究兵书战策,思考治国兴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经世济民。但是商纣王是个暴君,当时的政治十分黑暗,姜尚就隐居起来,他用直的鱼钩钓鱼,其实是静观世态的变化,等待发展的机会。

终于,周文王到各处访贤,与八十岁的姜太公相遇。二人畅谈天下大事,十分投机。

周文王封他为“太师”。姜尚从此开始辅佐文王,谋划灭商大业。后来文王死了,姜尚又辅佐周武王,并最终灭掉了商朝。

姜尚成名够晚了吧。在漫长的失败生涯中,他若中途放弃,不再为人生目标而努力,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位于陕西宝鸡的姜子牙钓鱼台。据传姜子牙就是在此垂钓的时候,遇到周文王,辅佐朝政,于是西周得以开国。“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俗语。

也许我们的目的地满布鲜花,但中间有长长的一大段荆棘路。我们只要努力向前走,不放弃,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都不算晚。“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李白也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