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二次革命,吕尚则是这次鼎革之变的关键人物,正如文中所言,权谋与秘计多出自太公之手。在大军将要出征讨伐商纣时,占卜不吉,且风雨暴至,这些都强化了出征不利的心理预设。然而即便在武王意志也发生动摇时,吕尚却仍然坚定,不为凶兆所动,坚持主张发兵。他已看透商纣的暴政使商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当时的周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诸侯八百响应周的号召,无论从实力、影响力或是天下归心上看,都已清楚地表明,胜利的天平倾向自己一方。卜筮的吉凶与否,改变不了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所以吕尚才会说“枯骨死草,何知而凶”(《论衡·卜筮》)。这实际上是对以“卜筮”设定战争吉凶活动的一种否定。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吕尚的正确,周一举灭掉商,定鼎中原。
卜筮作为先秦军事活动的通则,神秘主义的成分是其主导。因为当时人们手中掌握的工具不多,认识能力不足,难以用科学和理性的办法推断战争的发展进程,才会把战争胜负的决定权交给上天,这样一种转让机制的消极影响多过积极,尤其是对士气的影响极大。吕尚将理性置于神秘主义之上,突出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是将决定战争成败的心理因素从上天转回到人的手中,自此以后的军事预测都根植于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正因为此,他才会被尊为兵家始祖。先秦兵书中对于战争吉凶都有类似的认识,如孙子讲“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孙子兵法·用间篇》),《尉缭子·天官第一》中也有“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的说法,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战争的胜负决定因素在人,而不在天。
本篇主要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叙述的顺序与原文略有出入。
吕尚者〔1〕,东海上人〔2〕。本姓姜,从其先祖封于吕〔3〕,故名吕尚,字子牙。尚抱经天纬地之才〔4〕,尝著有《六韬》〔5〕,备言阴阳〔6〕,遂为兵书之祖。时值商纣暴虐〔7〕,避居东海之滨。坐石矶垂钓〔8〕,丝不设饵,钓不曲钩,每言不钓鱼鳖,独钓王侯。人多笑之,困穷老矣。
【注释】
〔1〕吕尚:即姜子牙。生卒年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
〔2〕东海上人:东海边之人。
〔3〕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
〔4〕抱:怀有。经天纬地之才:形容有治理天下的才能。
〔5〕 《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著录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兵》就是《太公兵法》。一般认为目前通行的《六韬》为战国时期作品。《六韬》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篇。
〔6〕备言阴阳:对兵阴阳理论有详细解说。备言,详说。阴阳,即兵阴阳,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对军事理论和运用的一种玄学化的延伸。
〔7〕商纣:即商纣王(约前1105—前1045)。子姓,名受,谥号纣,世称“商纣王”或“殷纣王”,商朝最后一任君主。
〔8〕石矶:水边突出的巨石。
【译文】
吕尚是东海边上的人。他本姓姜,因为先祖受封于吕,因此叫吕尚,字子牙。吕尚有治理天下的雄才,曾著有《六韬》,对兵阴阳理论进行了详细解说,这部书因此被看作是兵书的鼻祖。当时正值商纣王统治暴虐,吕尚避乱于东海之滨。他常常坐在海边石头上垂钓,但鱼线上没有鱼饵,鱼钩是直的,还说自己不是钓鱼,也不是钓鳖,而是要钓“王侯”。人们都笑话他,说他又穷又老。
闻西伯贤〔1〕,善养老,遂往归焉。入岐州〔2〕,复钓于磻溪之上〔3〕,欲干西伯〔4〕。西伯自羑里归〔5〕,忧而将出猎,命卜有所获否。卜者曰:“所获非龙非螭〔6〕,非虎非罴〔7〕,乃王霸之辅。”西伯喜而猎,果遇尚于渭水之阳〔8〕。与语,大悦,曰:“吾先君太公尝曰:‘当有圣人兴周。’子其是耶?太公望子久矣。”故又号曰“太公望”。载与俱归。时年八十有二。
【注释】
〔1〕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之位,故以西伯称之。
〔2〕岐州:此处当指岐山。岐州作为行政区划,到南朝梁天监年间方设立。
〔3〕磻(pán)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
〔4〕干:求取,求见。
〔5〕羑(yǒu)里:在今河南汤阴北。姬昌曾因不满纣王杀害九侯和鄂侯,被纣王囚禁于此。
〔6〕螭(chī):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外形似龙但无角。
〔7〕罴(pí):熊的一种。
〔8〕阳:指河的北岸。
【译文】
吕尚听说西伯姬昌贤能,又能很好地对待老人,于是前去投奔他。到了岐州后,又在磻溪上钓鱼,想求见西伯。当时西伯刚从羑里被放回来,闷闷不乐,就想去打猎,命令手下人卜卦,看能否有所收获。卜卦的人说:“所获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能够帮助您成就王霸之业的人物。”西伯很高兴,于是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了吕尚。西伯与吕尚谈得很开心,说:“我的先祖太公曾说:‘一定会有圣人使周国兴盛起来的。’那个人不就是您吗?太公盼望您很久了呀。”因此吕尚又被称为“太公望”。西伯带着吕尚一同返回。当时吕尚已八十二岁。
西伯尊之为师,问政,对曰:“为国有三策,敬天、勤民、亲贤而已〔1〕。”西伯善之〔2〕,因与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3〕,其事多权谋与秘计。《诗》称文王伐密伐崇〔4〕,皆太公之谋。
【注释】
〔1〕敬天:不违背上天法则。勤民:勤政为民。亲贤:亲近贤能之人。
〔2〕善:表示同意。
〔3〕倾:推翻。
〔4〕 《诗》称文王伐密伐崇:该句所指为《诗·大雅·皇矣》。全诗最后称颂了文王伐密、灭崇的武功。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崇,古国名。在今陕西户县一带。
【译文】
西伯将吕尚当老师来看,问他治理国家的事情,吕尚回答说:“治理国家只需要这三条,不违背上天的法则,勤政爱民,亲近贤能的人。”西伯非常同意,于是与吕尚秘密商议在国内实行德政以便将来推翻商朝暴政,其中有很多战略筹划和秘密的行动。《诗》上所说的文王征讨密国、讨伐崇国,都是由太公谋划的。
是时天下三分有二,西伯事殷不改〔1〕。至武王嗣位〔2〕,纣杀王子比干〔3〕,囚箕子〔4〕,其恶愈甚。武王方修文王之业,尊太公为师尚父,鹰扬东伐〔5〕。太公因左仗黄钺〔6〕,右秉白旄〔7〕,以誓众曰〔8〕:“苍兕苍兕〔9〕,总尔众庶〔10〕,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观兵于盟津〔11〕。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国,皆曰:“纣可伐也。”武王卜之,龟兆不吉〔12〕,风雨暴至。群公尽惧,武王欲还,太公力强之〔13〕,遂前而克商。既克商,武王遂封师尚父于齐。故后之言兵者,皆宗太公之《六韬》为本谋。
【注释】
〔1〕事:侍奉。
〔2〕武王:即周武王(?—前1043)。名发,文王次子,西周开国君主。
〔3〕比干:子姓,名干,沬(mèi)邑(今河南淇县)人。商王文丁的次子,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
〔4〕箕(jī)子:子姓,名胥余。商王文丁的儿子,纣王的叔父,官至太师,封于箕。
〔5〕尊太公为师尚父,鹰扬东伐:尊太公为师尚父,以威武的气魄展开东伐。《诗·大雅·大明》中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诗句。鹰扬,威武的样子。
〔6〕黄钺(yuè):以黄金装饰的斧,为古时帝王专用的仪仗,亦可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表示授权。
〔7〕白旄(máo):一种装饰有牦牛尾的军旗,象征出征讨伐。
〔8〕誓:告诫。
〔9〕苍兕(sì):古时掌管舟楫的官员。苍兕原为传说中的水兽名,善奔突,能覆舟,故以此名官为警。
〔10〕总:总管。
〔11〕盟津:即孟津,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津东北。
〔12〕龟兆:古时烧烤龟甲使其产生裂纹,以此来占卜吉凶。
〔13〕强(qiǎng):劝勉。
【译文】
当天下三分之二都归西伯所掌握时,他仍然没有改变效忠殷商的态度。到武王即位,纣王杀死比干,囚禁箕子,所犯的罪恶比以前更甚。武王继续文王所开创的事业,将太公尊奉为师尚父,以威武的气魄展开东伐。太公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告诫众人说:“苍兕啊苍兕,你去统领你的兵,集结船只,谁晚到了就杀谁。”于是在盟津检阅军队。诸侯国没有先期约定而自发到会的有八百个,都称:“可以讨伐纣王了。”武王在战前占卜,但龟兆显示不吉利,而且当时风雨大作。大臣们都很恐惧,武王也准备返回,而太公坚持要武王发兵,最终大军进讨,一举击败商纣王。灭掉商朝后,武王把齐地封给吕尚。后世研究兵学的人,都把太公的《六韬》作为谋略之学的元典。
断曰:太公尚父,霸王之辅。渔猎以归,修德用武。学擅阴阳,韬分龙虎。黄钺、白旄,挥之如麈〔1〕。伐取商残,开笃周祜〔2〕。后世谈兵,宗之为祖。
【注释】
〔1〕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2〕开笃周祜(hù):语出《诗·大雅·皇矣》,原文为:“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意谓增添了周的吉祥。祜,福分。
【译文】
断语:太公尚父,辅佐西伯成就霸业。从钓鱼狩猎到回归,内修文德外用武功。学问擅长阴阳之理,韬略则分龙韬、虎韬。黄钺和白旄,挥动如挥麈一样。讨伐残破的商朝,增添了周朝的吉祥。后世谈论兵学,都以太公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