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案例分析
3.5.1 北京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3.5.1.1 发展目标
《北京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2000年开始编制,2004年完成。其规划范围为中心城中心地区,约336km2,并兼顾北京中心城(约1085km2)及整个市域(约16410km2)。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
《规划》确立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体现综合效益,坚持以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分层开发与分步实施相促进,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性以及重视技术特殊性,并以轨道交通为基础,城市公共中心为重点进行布局的规划原则,设定发展目标如下:
建立北京中心城中心地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布局模式,形成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各种不同地区的系统化、网络化的结构形式。
形成交通、商业、市政、防灾、环保等多专业复合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
与当前经济发展相匹配,形成合理、成熟的经营、运作和管理体制,同时制定完备的法规体系。
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容量,降低建筑密度,改善地上环境。初步完成中心城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旧城区以外地区的浅层、次浅层地下空间有效开发;地下公共空间的品质达到较高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至2020年线网将由30条线组成,线网长度达到1177km。
3.5.1.2 规模预测
《规划》结合北京中心城中心地区的地下空间需求,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评估,得出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及有效开发量。北京中心城中心地区的建设用地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约为3.86亿m3;次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约为15.7亿m3;可实现有效开发的资源量分别为1.54亿m3和3.14亿m3;可折算建筑面积分别为4300hm2和6300hm2,共计10600hm2。此外,中心城和市域地下空间以及道路下地下空间还蕴含丰富的资源量(表3.4)。
表3.4 北京市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及有效开发量一览表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下空间规模估算,预测到2020年,规划北京市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控制在建筑面积约9000hm2,人均约5m2;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约为建筑面积2400hm2;小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约为建筑面积230hm2。其中新增建设规模约为5900hm2(表3.5)。
表3.5 北京市地下空间新增规模估算
中心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约为建筑面积6000hm2,人均约7m2,新增规模约3300hm2。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是中心城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规模约为建筑面积3000hm2。以上规模估算均不包括道路下的地下空间。
3.5.1.3 地下空间平面布局
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布局结构与整个城市空间的布局发展相协调,使整个城市有机体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协调发展。布局结构以轨道交通线网为基础,遵循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和中心城“分散集团式”的整体结构。在市域范围内,考虑11个规划新城的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图3.11、图3.12)。
图3.11 市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布局示意图
图3.12 中心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布局示意图
在中心城,以地铁网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态的网络化骨架体系,并以城市重点功能区为布局重点,形成中心城“双轴、双线、双环、多点”的结构。双轴:长安街和中轴线;双线:地铁4号线和5号线;双环:内环(地铁2号线和7号线)和外环(地铁9号线和10号线);多点:结合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央商务区、石景山休闲娱乐中心以及主要地铁枢纽等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图3.13)。
图3.13 中心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地区布局示意图
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主要交通节点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源,以大型公共建筑的聚集区、商业密集区、地铁换乘站、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及大型开放空间等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
3.5.1.4 地下空间竖向布局
浅层空间位于地下10m以上,是人员活动最频繁的地下空间。在城市建设用地下的浅层空间主要安排停车、商业服务、公共步行通道、交通集散、人防等功能,在城市道路下的浅层空间可安排市政管线、综合管廊、地铁等功能。
次浅层空间位于地下10~30m之间,人员的可达性较浅层稍差。在城市建设用地下的次浅层空间主要安排停车、交通集散、人防等功能,在城市道路下的次浅层空间可安排地铁、地下通道、地下物流等功能。
次深层空间位于地下30~50m之间,深层空间位于地下50~100m之间,这两个层次的地下空间应统筹部署,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如地下市政设施、深层储藏设施、地下道路等。规划期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地区的开发利用深度较深,可达次浅层。
3.5.2 上海市世博园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3.5.2.1 规划背景
上海世博园作为一个全新规划的城市地区,有条件通过地上、地下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建设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充分协调的城市环境,体现21世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理念,成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示范性城区。
世博园区的设施建设将为城市后续功能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在世博园最初规划中就得到充分的重视。世博园区总体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为世博会后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方式的转变作出筹划,以达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首先,由于本次世博园的预期参观人数远远超过以往历届世博会,参观人流将对设施、交通形成巨大压力,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将有效增加参观面积并容纳管理、服务、市政、停车等各类设施,从而缓解场馆压力。其次,系统完善、层次合理的地下空间也将成为后续开发的先导和坚实基础。
因此,世博会地下空间的规划应当以地区长远发展为目标,构建地下空间网格体系,同步规划、分期发展,确保地下资源的有序合理利用。
3.5.2.2 地下空间规划的意义和必要性
1.解决大流量交通组织与管理的需要
世博会期间有大量的人流涌入,为做好世博园区内外的交通衔接,决定从空中(步道)、地面、地下等多方面开展研究,确定园区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一方面通过对世博园区轨道交通车站区域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加强园区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有效疏解世博会进出园区的客流;另一方面,因上海世博园位于黄浦江两岸,为保持两岸园区的连续性,使园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利用地下隧道连接黄浦江两岸园区。
2.完善地下市政设施的需要
由于展会前后功能上的差异,在客观上要求世博园规划中应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容量保留足够的弹性。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园区内发展共同沟系统是合理而经济的选择,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将共同沟及早规划、建设到位,从而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3.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需要
世博园位于城市中心区内,世博会的召开必将带动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面貌的更新,良好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将为城市后续功能利用提供保障,未来该区域将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地下空间的利用必将成为提升城市功能的手段。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对世博会展区的地下空间利用更应合理谋划,为未来城市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5.2.3 规划范围
上海世博会园区分浦西会馆区、浦东会馆区,由于浦西腹地较窄,多为保留改造的厂房,后续地下空间拓展的空间不大,因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浦东核心区和东西两个片区的区域(图3.14)。
图3.14 世博园分区图
3.5.2.4 地下空间规划总体思路
首先,上海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建设必须满足园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展现21世纪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体现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同时,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建设应符合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依托地下交通设施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形成新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此外,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建设还需立足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园区后续利用及地区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可能,统筹规划,合理、有序、可持续地开发地下空间。
3.5.2.5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结构
1.总体网络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将依托地下交通设施,特别是地下轨道交通及其连接设施,开发地下综合体和地下商业街,将网络化、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融入商业、娱乐、游憩、停车等复合性的城市内容,由此形成舒适、高效的地下空间网络。
根据园区的功能结构和永久性建筑的布局,确定地下空间开发以浦东核心区为中心展开,并充分考虑与地下空间后续建设的衔接。
(1)规划两条地下空间公共轴线。世博园在地下空间规划上首先设置了南北两个方向的地下公共空间主轴线,即南北向的世博轴和东西向的东西轴线。
世博轴是典型的以交通和服务功能为主的地下综合体工程,南起耀华路,接轨道交通入口处的地下交通集散广场,跨雪野路、南环路、北环路及浦明路,北至滨江庆典广场,全长为1045m;并连接四大场馆、两个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南北贯通的地下通道及其两侧附属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加上地下通道沿线有序分布的造型独特的阳光谷地下广场,构筑富有特色的世博会地下空间的南北主轴(图3.15、图3.16)。
图3.15 世博轴位置关系图
图3.16 世博轴俯视图
东西轴线为沿线的地下商业设施、园区城市配套设施以及停车等功能服务。
上述规划的两条轴线成为整个世博园区地下空间的主轴线,将地下空间的主要交通节点串联起来,构成了整个园区的地下空间的主框架。
(2)规划5个重要节点。依托上述两条主轴,并结合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和考虑后续利用开发,规划了五个重要节点(图3.17)。
图3.17 世博园地下空间总体功能布局
1)上南路主入口节点:依托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主要功能为地下人行枢纽和商业等。
2)8号线周家渡站节点:依托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主要功能为地下人行枢纽和商业等。
3)13号线长清路节点:依托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主要功能为地下人行枢纽和商业等。
4)后滩节点:依据后续利用规划,主要功能为商业等。
5)白莲泾西岸节点:依据后续利用规划,主要功能为商业等。
(3)地块地下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的衔接。地块地下空间通过预留通道与城市地下空间衔接,形成完整的地下空间体系。
(4)城市地下空间与越江系统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的连通在遇到越江系统时,应予以避让,采用上跨或下穿的方法通过,世博园为了解决园区浦江两岸的交通,通过建设西藏南路隧道、打浦路隧道复线和龙耀路隧道,将东西两岸连通,合为一体。
(5)地下空间与市政管线的关系。地下空间应该避让综合管沟等市政管线。
2.分层与功能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开发实行纵向分层控制。
(1)地下一层(图3.18)。
图3.18 世博园地下一层功能布局
城市地下空间:主要为世博轴和东西轴,以商业、文化、娱乐以及人行功能为主。
地块地下空间:原则上服从地面功能,结合东西轴节点可设置部分地下商业服务设施。
(2)地下二层(图3.19)。
图3.19 世博园地下二层功能布局
城市地下空间:世博轴地下二层以人行、商业、管理功能为主。东西轴以管理、配套服务和停车功能为主。
地块地下空间:原则上服从地面功能,主要为管理和停车功能。
(3)地下三层。
城市地下空间和地块地下空间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置地下三层,原则上服从其地面功能,主要为设备和停车服务。
3.城市地下空间的连通
结合城市地面公共开发空间形成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城市地下空间应连接交通设施与主要公共设施。世博轴地下二层(-6.00m)贯通,东西轴地下一层(-1.00m)贯通。
4.开发时序
(1)一期开发:主要在世博会召开前实施,核心区世博轴及四大场馆的地下空间。
(2)二期开发:主要集中在世博会后进行,主要为核心区其余地块的地下空间。
(3)三期开发:主要在世博会后开发,包括西藏路隧道与打浦路隧道之间除核心区以外地块地下空间。
(4)远期开发:规划在世博会后开发,包括西藏路隧道以东与打浦路隧道以西地块地下空间。
5.开发规模
世博园区总体开发规模其160万m2左右,其中城市地下空间为40万m2左右,地块地下空间为120万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