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与文学艺术(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夜来风雨,润物无声——品雨韵

在中文造字之初,方块字“雨”就代表着一个天地。“雨”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雨,水从云下也;一像天,门像云,水零其间也。凡“雨”之属皆从“雨”(王矩切)。“雨”是从云层中落下的水滴。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细雨、暴雨、雷雨、骤雨之别,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区的雨与江河湖海的雨之异。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异的。细雨如丝,微雨如雾,急雨如泼,骤雨如注,千姿百态的雨,很容易使诗人触景生情,灵感涌动。因此,自古以来,诗人们大都喜欢以雨入诗,几千年来,淅淅沥沥的雨落在诗里,造就了无数的咏雨佳作,吟就了不少传世之作。

打开中国文学的浩繁卷帙,雨声可谓声声入耳。《诗经·卫风·伯兮》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诗经·豳风·东山》有“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诗经·曹风·下泉》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楚辞·九章·涉江》有“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九歌·山鬼》曰:“雷填填兮雨冥冥,援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宋玉《高唐赋序》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只是这时诗文中的“雨”多是作为比兴的意象而出现的,尚未能成为作家大规模模拟刻画的具有独立审美意蕴的文学意象。六朝时期,随着“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等文学观念对诗歌创作影响的不断深入,咏物诗的创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之相应,咏雨题材也开始得到诗人们的垂青,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唐初欧阳询等编撰的《艺文类聚》即收录咏雨诗二十七首,其中亦不乏一些佳作,如“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谢朓《观朝雨诗》),又如“细雨阶前入,洒砌复沾幄。渍花枝觉重,湿鸟翻飞迟。傥令斜日照,并欲似游丝。”(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诗》),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雨名句。

唐代李商隐的《微雨》诗云:“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诗人精妙细化了“雾气浮动,夜幕渐临,凉意丝丝,随风飘逸”的初起微雨。温庭筠的《咸阳值雨》诗云:“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这首即景之作写的是“雨脚如帘,虚悬空际,烟雨霏霏,水气蒸薄”的咸阳桥畔之雨。崔道融的《溪上遇雨》诗云:“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抓住夏雨的特点,写出了“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忽东忽西”的奇观夏雨。北宋苏轼的《有美堂暴雨》诗云:“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饱蘸浓墨,大笔勾勒,雷声轰鸣,乌云密布,横跨大江,呼啸奔来,大雨自远而近,大有倾天泼海之势的暴风骤雨。

笔者面对采撷的一首首咏雨诗,涵咏其中,深感历代诗人具有一种执着追求的艺术创新精神,用真情丽语创作出来的诗篇,精妙之至,令人赞叹,特选咏雨名篇《春夜喜雨》,愿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春夜喜雨》为人们展现出了一个丰富和美好的雨夜美景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诗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写雨的诗有50多首。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被誉为描摹精工、独具风采、通体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作。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她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启句总领全诗,热情澎湃,虽是概括叙述,然而形象如画,感人至深。一个“知”字,奇特无比,写活了春雨,写活了春天,写活了诗人狂喜的心情。雨犹人,通情达理,她知道四季生长的道理,及时普降甘露,滋润大地。从这种由衷的赞美之中,我们不仅看出诗人面对春雨的兴奋喜悦之情,而且也可以看出诗人与人民同甘苦、共忧患的高尚情操。此联照应了诗题中的“喜”字。如此好雨,诗人岂能不喜,岂能不赞!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采用拟人化手法极为准确地捕捉到春雨入夜的特征,“潜入夜”与“细无声”相配合,一“潜”、一“细”,用词精当传神,体贴入微,顿觉诗味陡增,妙趣横生,似见春雨绵绵,似闻声息潇潇,似嗅清香郁郁,似感春情荡荡。真可谓有声有色,多情多态,声色并茂,情态如生,春雨入夜之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风微而不狂,方为“潜”;雨小而不骤,方为“细”;雨细风微,方可“润”。然而润物则是春雨的功用,正是诗人之所以喜雨若狂的缘由,也正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笔锋一转,从听觉转为视觉。你看那景色:乌云蔽空,星月潜形,野外的小道上也是一片漆黑,唯有江边船上显现着一点灯光。此联看来是写作者极目所见的雨夜景色,实际上还是在写雨水。更深人寂,而独独诗人不能入睡,踱步乡间小道,赏雨忘返,可见兴致之高,兴奋之烈。若非饱经沧桑人,岂有这般狂喜情。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采用倒装句式,换被动为主动,这一换,化平淡为神奇,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花着雨而湿,因此饱满沉重。雨打花而不见其飘零,反觉新奇动人,全在这“重”字,这是对春雨润物的点睛妙笔。这两句写花,实际也是写雨,是写好雨的恩泽。一夜春雨,就使成都内外尽是红湿湿、沉甸甸的一片,显然是夸张。这一夸张用得恰到好处,诗人通过这一夸张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境界,把春雨的功用发挥得极为充分。这是春雨灵魂的活现,是诗人之所以喜雨的再次点题。这一煞尾,果断利索,隽永耐味,饱含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清朝诗人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字字扣喜意,句句蕴喜情,喜始喜终,一喜贯穿。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诗人一喜春雨知时节,二喜万物可滋润,三喜灾荒可消除,四喜百姓有救济,五喜自家有指望,六喜天下红湿湿。诗人情系民生的高尚情怀和期盼雨水能润泽民生的狂喜之情,跃然眼前,情真意切,栩栩如生。

整首诗语言精练隽永,描写生动传神,承转变化自在,用词精当,体贴入微。清代诗评家赵翼说:杜甫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欧北诗话》), 《春夜喜雨》诗,无一艳词而意境开阔,无一丽语而形象如画。全诗四十个字,“个个咀含而出。”无一语不切,无一笔落空。寓情于景,意境优美,难怪后人要称他为“画雨圣手”了。杜甫的雨诗与他所有的诗一样千锤百炼,沉郁精警,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与不朽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唐代诗海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代夏圭《雪堂客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