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与文学艺术(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桃花源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桃林深处,清溪尽头,住着一群不知世事变迁、与世无争的村民,怡然自得地安享着太平,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李白《山中问答》诗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正可做此文的注脚。

东晋政权偏安于江左一隅,与北方所谓的“五胡十六国”经常发生战争。东晋王朝又极端腐败,生活荒淫奢侈,内部互相倾轧,连年混战,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到了末期更是战乱频仍,赋税徭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里。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回归田园,躬耕于垄亩之中。在亲眼目睹人民的困苦生活但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他幻想出了这么一个安宁、和谐的人间仙境,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判。

自此文后,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桃花源”进行过寻找,一直想知道这个溪流淙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在哪里,但终不得而知。《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地部十四·西楚南越诸山”条引《武陵记》曰:“昔有临沅黄道真,住黄闻山侧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今山下有潭,立名黄闻,此盖闻道真所说,遂为其名也。”《武源记》亦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这些说法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无论这个世外桃源在哪里,或者有没有世外桃源,都已经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答谢中书书》用清流、翠竹等静物与飞鸟、池鱼等动物的对比,产生动静变化,产生灵动、脱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