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与战争(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李靖《卫公兵法辑本》论水

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初著名军事家,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著有《李卫公兵法》《唐太宗李卫公答对》等10余部兵书,大都遗失。《卫公兵法辑本》是《李卫公兵法》的辑佚本。其中,李靖对水与战争关系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应对敌军壅水灌城之法。在古代守城作战中,有效对付敌人攻城的方法之一就是抗水攻。李靖认为,若所守城池地势卑下,遇敌壅水灌城,则应采取3种办法抗御敌人的水攻:其一,筑墙挡水,特别是要迅速堵塞城门的漏水之处,以防止外水入城;其二,利用城中可泄水之处,开凿暗沟,潜通城外,城内则临时加凿泄水井并将水泄入暗渠;其三,速造快船,自暗门驶出,驾舟人衔枚疾进,潜往敌营,“绝彼堤堰”,以破坏敌方的水攻工程。

img

李靖,唐初著名军事家

img

杭州古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水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杭城门,清波门为西城门之一,因水自暗沟引湖入城,俗称暗门

二是寻找水源之法。在行军、驻营、作战中,防止敌人断绝本军的水源,是取胜的关键之一。李靖指出,若遇到敌方断绝本军水源,则要千方百计寻找水源;若在行军中,当一般水源被敌人控制时,则可到下列地方寻找自然水源:“沙碛、碱卤中,有野马、黄羊踪,寻之有水;乌鸟所集处有水;地生葭苇、芦、菼、菰、蒲之处,下有伏泉;地有蚁壤之处,下有伏泉。”他还特别提到,若驻军营地被敌围困而与附近水源断绝时,可以用人工制造的“渴乌”隔山取水。据史书记载,“渴乌”初创者为后汉时期的毕岚,他作“翻车渴乌,施于桥头,用注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渴乌是一种倒虹吸装置,它在军事上的应用,除《卫公兵法辑本》记载外,唐代杜祐的《通典·兵十·识水泉隔山取水越山渡险》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三是水战之具的形制及其功用。李靖认为:“水战之具,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他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楼船、蒙冲、斗舰、走舸、游艇、海鹘6种战船的形制及其功用。

四是简易渡水器材的制作之法。李靖专门介绍了部队行军如“遇大水,河渠沟涧,无津梁舟筏”时,可用罂(即大口的瓶子)、枪、蒲、苇、绳img等材料制作木罂、枪筏、蒲筏、苇筏、挟img等简易渡江器材,其中枪筏最多一次可渡4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