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武经总要》论水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官至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奉鲁国公,终以太傅致侍。1043年10月,曾公亮与丁度、杨惟德受命于宋仁宗,编撰《武经总要》,历时4年完成。曾公亮主持具体编纂工作,并负责兵制、兵法、兵器、边防、战例等内容。《武经总要》是一部集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全书分前、后两集,每集20卷,共40卷,其中曾公亮负责撰写的内容占80%。他在《前集》中的《防毒法》《寻水泉法》《水攻》《水战》等篇中论述了战争与水的关系,并在《后集》中的《乘风雨破敌》《半渡可击》《饥渴可击》《水战》《济水》《断船路》《引水灌城》《拥水误敌》等篇中选取了众多的案例加以评述以佐证其观点。
曾公亮对水与战争关系的论述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对以水代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曾公亮认为地形在以水代兵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水,因地而成势,渭源高于城,本变于末,则可以遏而止,可以决而流,或引而绝路,或堰以灌城,或注毒于上流,或决壅于半济,其道非一。”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汾水可以灌平阳,济水可以灌安邑;河水可以灌大梁,洧水灌颍川。韩信夹潍水决沙囊而斩龙沮,曹公引沂泗注下邳而克吕布”,“皆控带山阜,得地形之利也”。如果是平坦的陆地引水灌城,则劳力费工,利害相半,如历史上的智伯(一说知伯)因水攻而亡就是例证。他还高度评价了水攻的作用:“夫水攻者,所以绝敌之道,沉敌之城,漂敌之庐舍,坏敌之积聚。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害之轻者,犹使缘木而居,县釜而炊。”即采取水攻的方法,可以切断敌人的道路,淹没敌人的城邑,冲溃敌人的营舍,破坏敌人的积聚。那么,如何进行水攻呢?他不仅转载阐述了使用唐代李筌所述水平仪进行水攻的方法,而且还加以图示说明,更加直观形象地示范了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二是对防止饮水中毒的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曾公亮认为,防止饮水中毒的方法有5种:其一,刚占领的敌人的阵地,切勿饮用井泉之水,防止敌人预先下毒;其二,流动的泉水源流于敌人境内,不能饮用,以防止敌人在上游偷偷投毒其中;其三,不流动的死水,不能饮用;其四,夏天连续降雨,水势上涨,从小溪、水塘中流出,颜色发黑、带有好像水沸腾的泡沫,或者颜色发红、味道发咸,或者颜色浑浊、味道苦涩,不能饮用;其五,地境内原有毒草、毒树、毒虫、毒蛇,如有含沙、水弩、鬼蜮等之类的东西,都必须仔细地告诉军士,以防止中毒。
三是对野外行军下营寻水泉法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曾公亮总结历代兵家兵书记述,分几种情形阐述了寻水泉法:其一,部队行军时,右虞侯(古代官职名,掌管水泽出产)在前,同时观察水草,路中遇到水,则揭开青旗告诉众军士。其二,部队行军所到之处没有水源,观察沙碛中野马黄牛的踪迹,一路循迹找去,找到它们所到的地方,就能找到水源;野外鸟兽聚集的地方,或者水鸟聚集的地方,就能找到井水;葭苇、菰蒲等生长之地,同时有蚁壤之处,就能找到泉水。其三,部队冬天行军,兵士可携带冰片,以备饥渴时饮用。其四,发现水泉,如有峻山阻隔,可以用去除了竹节的大竹引水而上。
四是图文并茂地全面总结概述了水战船舰及武器的形制及其用途。战船主要有楼船、斗舰、走舸、海鹘,潜袭船舰有蒙冲、游艇,水战武器主要有拍竿。
五是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渡水的方法及简易器材。曾公亮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部队徒步渡水的注意事项:其一,水的上游不断有浮沫漂来,要等它平定下来,探测水势没有上涨,可以渡过。其二,在特殊地域,水势洄泭险恶,有蛟、鼍之类的水害出没,一定先找到向导问清情况,以免危害部队。其三,即将渡水的时候,先在岸上四面列阵,派人乘高远望,以骑兵四处打探,防止敌军偷袭,然后部队分批快速渡过。其四,渡水时,首先是作战部队。渡水上岸时列为方阵,派人乘高远望,防止敌人半济而击,其他部队快速渡过。其五,如在严冬大寒时渡水,水上冰面尚未完全冻合,可以巨绳横绝在水面上,一会等冰面冻合,可以踏着解冻的巨绳渡过。其六,遇到溪流无法通过时,根据溪水阔狭,把军中车用铁索连在一起,横绝中流,再用土囊填充,以遏止水势。等溪水稍浅时,各军可涉水渡过。他还介绍了如“遇津渡泛滥,及入山谷,逢水暴涨,则止无舍,济则无舟”的特殊情况时,“临事制宜,能利涉”的几种浮渡或辅渡“器用素具”,如簰筏、束木、蒲筏或苇筏、飞、浮囊、皮船、浮罂、枪筏等。
六是分类集中阐述了“乘风雨破敌”“半渡可击”“饥渴可击”“水战”“济水”“断船路”“引水灌城”“拥水误敌”等众多战例。
浮囊,古代渡水作战的一种浮渡工具,多用羊皮制成,吹气后,可携带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