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健康老人
28年前的上海,就提出了“健康老人”这一概念,不得不承认上海是有先见之明的。
那一年,上海公布了一组和老年人有关的数据。那时候我还年轻,儿子没进小学读书,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也许是创作形成的习惯吧,我把这组数据也记在了本子上。
1986年,上海地区包括市区和郊区,退休老人突破了100万。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百几十万人。我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还有些终身没工作过的人士。
80岁以上的,统计得比较细,有11.37万多人。不知何故,没有精确到个位数。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上海有百岁老人41个。
巧了,2014年4月10日,新华社报道了来自上海的一组数据,恰好可以同28年前作一对比。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的老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共计387.62万人。
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共计71.56万人。
百岁老人1407人,比2012年增加156人,其中男性356人,女性1051人。
而2013年年底,上海的户籍人口是1432.34万人。也就是说,以上我引用的数字,都是从1400多万户籍人口中统计的。而今天的上海,政府早就公布,实际居住人口已有近2400万。这是要加以说明的。
对比一下28年前我从报刊上摘录的数据,我有很多感慨。
其一,老人总数增长了3倍多。
其二,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长了将近7倍。
其三,百岁以上的老寿星,增幅最大,增长了34倍之多。
上海这个地方,自来水的漂白粉味道重,空气污染,汽车的尾气和噪声日夜不息陪伴着我们,近几年来的雾霾,更让人烦恼。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已成了一年到头不绝于耳的话题,上上下下都在讲,都喜欢讲,讲的时候免不了发几声牢骚,埋怨几句。
但是,人们就是喜欢待在上海。前面引用数据时我说过了,户籍人口1400多万,还有近千万没有户籍的新上海人、准上海人,也都生活在上海。外地人来到上海,喝了上海漂白粉重的自来水,呼吸了上海的空气,过个半年、一年的,脸色自会白净起来,衣裳会更加时尚起来,说明上海是个宜居的大都市。
28年前我记下的另一组数据可以参考:旧社会,我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中年才刚开始啊。
1986年,人均寿命接近70岁。翻了一倍。
今年公布的数字,上海的人均寿命,为82.47岁。
健康才能长寿,上海的“高龄化”趋势越发明显。
据上海民政部门结合老龄专家和人口专家预测,从现在起到2025年,上海的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21.5万的速度增加,以此推算,2025年,上海至少有超过600万的老年人口。上海将面临沉重的养老压力。
1986年起就提出的健康老人的概念,在今天看来,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步入老年的整整一代人的健康长寿,正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显著标志。
跳扇子舞
晨练
古人云:“动静乐,而能寿。”
动,指的是四体要勤,要做适当的活动,要锻炼身体。但以不能过劳、太累为标准。静,指的是心要静得下来,心平气和,宽容待人。古人说的静,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无欲而静,心胸之中自有吉祥之气。乐,更好理解了,人常常和颜悦色,一生快快乐乐的,必然健康长寿。
询问乡间山野的长寿老人,他们往往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太多的欲望,活得自在而又从容,知足常乐,心宽体胖。
1986年的时候,上海还没有建设大块的绿地和专供休闲、锻炼的延中绿地、徐家汇公园一类场所,可老年人同样在公园里、街心花园中、马路边舞剑做操,进茶室品茗,到画廊观画展,在公园亭子里下棋、弹琴、唱戏……今天,广场舞已跳到有扰民的嫌疑,人们在大块的绿地散步、观景、做操、唱歌已成为习惯,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面临“高龄化”趋势越发严峻的现实,既要应对绝对人口数的压力,又要应对深度老龄化的挑战,上门服侍、日间照料、喘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老人”的话题,将更加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