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大战,小手笔施展大才华
1985年年初,国家对市场进行调控,对计划外的调汇和进口机电产品进行全面清理。在政策的影响下,进口电子产品、影视器材的市场变得相对冷清,并出现了萎缩的预兆。深圳特区几家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的业务也变得稀疏,这直接影响到了王石的展销中心,展销中心的业务范围也开始局限于广州、深圳和北京的“三点一线”。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加强了对外汇的管制,王石的展销中心被卷入一起“4000万美元调汇案”当中。这一案件被立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几大逃汇案件之一,好在最终王石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
虽然进口电子产品、影视器材的市场出现萎缩,但是当地的商人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旧沉浸于供不应求的假象中。根据国家的政策,录像机和摄像机被明令禁止进口,但是放像机却不在限制之列。一向具有商业头脑的王石从中看到了商机,果断订了2万台放像机,并于一个月之后到货。当时,展销中心进口的放像机成本价格是每台1900元人民币,而批发价格在2100元到2300元之间,零售价格更高,甚至能够达到2800元,每一个环节都具有非常大的利润空间。
一般来说,展销中心的产品在到货之前就会被提前订购一空,但是这次却不一样,这让王石感受到了市场趋势的不同寻常。通过调查他才得知,他的2万台放像机到货的同时,其他公司也有5万台同一时期到货,到时候,市场上就会一下子涌现出7万台进口放像机,炙手可热的放像机将会马上成为滞销品。
王石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马上向广告部经理发出一份口述声明:“由于台风的问题,本展销中心的放像机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送达客户手中,为了保证履行合同条约,现急需采购2万台放像机。”然后,他让广告部经理将这份声明刊登在了《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上。
广告登出之后,出售放像机的电报纷纷向王石投来,几乎市场上所有的商家都急于出手积压的库存。不仅如此,大量商家也像王石一样刊登了广告,不同的是,他们不是购买,而是出售大量的放像机。
王石安排了4个验货小组,到珠三角的各个销售公司去验货,同时,王石告诉验货小组,必须转告销售公司现货检验之后才能签合同。通过这样的方式,王石暂时将放像机的市场价格从2700元提升到了2900元。
市场暂时稳住了,接下来的行动就是马上把展销中心的货出手,王石表示:“这个时候必须马上走货,哪怕亏本也要做。我们出手得越快,亏损就越小,等到资金回笼了再去做新的生意,这样就能把亏损的钱弥补回来。”
谁能接手呢?当时展销中心的分销厂商都不符合王石的标准,然后,他想到了一个盟友——成都八一科仪贸易公司的陈宇光。其他人都觉得将3000元一台的设备投放到一个客户身上风险太大,但是王石不这么认为。王石第一次见陈宇光,就被他的能力和智慧所折服,他是一个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所以跟他做生意不用担心失败。有一次,陈宇光在提货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为了履行和客户的约定,按时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头上还流着血就风风火火地赶到展销中心提货,从这一点来说,王石是相信他的信用的。
问题是,陈宇光也是个精明的商人,要说服他帮忙,还需要王石亲自出马。见了面,王石开门见山:“陈先生能不能再多下一些放像机订单?”
“那就要看你给我的价格了。”
“1500元一台,你觉得怎么样?”王石不温不火地说。
陈宇光吓了一大跳:“我哪有这么多钱!”
“我给你赊账。”
陈宇光马上明白了王石的目的。王石给的价格低于成本价,陈宇光则表示,急着出货也没有必要把价格压得这么低,不能让王石亏本,最终以成本价1900元的价格,二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就在大家还在幻想着王石的订单的时候,展销中心的放像机已经通过陈宇光的渠道一点点消化,资金一点一点地回笼。很快,市场就展现出了它无情的一面,放像机的价格开始大幅度下降,直到这时候,商家们才醒悟过来,开始大量地降价抛货,价格从2100元降到了1900元,1600元,1100元,900元……
当价格低于1000元的时候,市场直觉敏锐的王石意识到,补回损失的机会来了。很快,市场上放像机的价格跌到了800元,王石交代下属:“所有不超过1000元的放像机,我们全部回收。”
然后王石给陈宇光打电话,告诉陈宇光,自己会继续向他供货,价格在1100元到1200元之间。当时市场上的零售价格在1300元左右,王石这样做是为了给对方足够的利润空间。陈宇光刚开始并不情愿,但最后还是被王石说服接受了继续从展销中心进货的安排,他们两个人最终也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这一仗打下来,王石不仅弥补了之前亏损的600万元,还获得了400万元的盈利。在市场上,王石的做法产生了很大影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凡是经营和需要放像机的厂家都从展销中心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