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私募基金需要这样一本“回忆录”
一直想有个机会,能通过一种方式准确、系统、全面地回望我国私募基金行业产生和发展的轨迹。20世纪初,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社会财富的不断累积与增长以及居民理财需求的大幅提升,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开始萌发。虽然相较海外起步较晚,但整个私募行业在过去10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行业管理规模、管理人数量、规范水平、服务质量、行业纵深、市场认可度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到2017年年底,国内已备案的私募管理人(包含股权、创业及其他类私募管理人)数量为22 446家,行业总管理规模达到11.10万亿元,其中证券类私募管理人8 467家,管理规模2.29万亿元,同时还出现了30家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证券类私募巨头。整个私募行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私募基金行业是伴随着国民财富的迅速增长而兴盛的,它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及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全体私募行业从业人员的辛勤努力。10年来,这个被“大牛市”催生的行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并在复杂环境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平台,进入了新的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更高的挑战。因此,对10年“进化”的透视,将对我们深入研究私募业面临的形势,积极探讨行业的发展未来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本人长时间从事证券和基金行业的监管工作,曾有幸见证了私募行业的发展过程。至今,我仍依稀可见当年亲身参与其中的身影,特别是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方法及监管措施的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仍历历在目。2004年以前,国内私募主要以“地下私募”的形式存在,游走于灰色地带,考虑到整个行业刚刚起步,为了鼓励市场的多样性,我们对这类基金的运作模式及正规性并未做严格的限定,对其的直接监管也较少。
2004年,赵丹阳先生开创了以信托为平台的阳光私募发行方式,开启了证券类私募基金阳光化的大门。在这种模式下,当时大部分通过信托平台发行的私募基金受到银监会监管,行业逐步发展壮大,总管理规模及管理人数量等在此期间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到2012年年底时,阳光化的私募总管理规模已经超过2 000亿元。
随着私募行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在欣喜于市场丰富度提高的同时,也开始逐步讨论、筹划私募行业规范化监管的相关事宜。为了完善对私募行业的监管,当时我们配合人大财经委、法工委对全球主要市场(美国、欧盟等)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考察和调研,并根据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和发展阶段,对《证券投资基金法》进行了修订。2013年6月,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证券类私募基金被纳入基金法的范围,一直处于游离状态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终于获得法律地位,整个私募行业的监管权也交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手中。自此,私募行业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得到明确,私募行业的监管体系初步建立,2014年正式备案的私募管理人达到5 017家,管理规模超过4 600亿元。
2015年开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先后从备案、募资、内控、信披、投资等方面对私募行业展开监管,“7+2”自律体系开始逐步建立,监管责任更加明确与细化。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意味着私募行业的顶层设计即将落地。与此同时,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在内的私募行业总管理规模也节节攀升,并于2016年下半年历史性超越公募行业管理规模。
在过去的10年里,许多公司在私募行业不断诞生,也不断有公司退出这个舞台,行业高速发展,“百亿级”规模的私募机构不断涌现。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国内资本市场将更加成熟和自信,未来整个私募行业也将持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身处其中的各参与方也一定能够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随着行业的规范化,私募基金行业也会大浪淘沙,尽管发展空间巨大,但真正能走得长远的,必将是坚守合规、倡导正能量、有核心竞争力、给客户提供长期持续回报的公司。
这本《私募的进化:金融超级蓝海中的跌宕十年》是格上研究中心详细地对私募基金在我国的10年历史进行的编年回顾,同时也对业内18家知名私募机构的发展历程、投资理念、风控措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是很好地回望成长的方式。书中既有对行业发展历史的总结,也有对产生问题的反思,既富有理论性,也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了解、研究私募基金规律的工具和参考,有助于更多从业人员和有志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们理清私募基金行业的脉络,更好地借鉴知名私募机构的成功经验,从而带动私募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