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七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中央及各地出台的72份重大项目(决策)稳评文件以及20份征地拆迁重大项目的稳评报告,本文采用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稳评主体间在合作关系基础上衍生出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责任追究等三种子关系类型。构建了四个“主体-项目”2-模异质网络,并对各个关系网络进行了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等结构指标的测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稳评多元主体网络治理格局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型”网络特征显著。基于前文梳理,各级政府对重大项目稳评主体类别的认识不尽一致。同时,即使是出现在相同的稳评主体类别中,其具体所指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进一步对合作网络、组织协调网络、监督指导网络等的定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当前,S省重大项目稳评主体呈现多元化,初步实现了政府、企业、第三方及公众的多元评估模式;在不同类型的关系网络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多个中心性接近的主体,网络中形成了较为分散的权力-责任多中心结构。但与此同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尤其是发改、维稳、安监、法制等部门)仍旧是各种关系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主体,占据和控制着相应关系网络中的关系资源、信息资源等稀缺性资源,承担着权威管理者的角色。相对而言,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公众则因掌握资源类型及数量的有限性,受到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约束与限制,呈现出“政府主导型”网络的结构特征。

第二,公众监督严重缺位,参与水平与决策影响力偏低。根据政策文件中“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规定,公众理应成为在重大项目稳评中维护切身利益,充分发挥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重要主体。但由于其不具备“合法性权威”,难以借助“公权力”对稳评主体间的合作进行组织协调、实施责任追究,因此,在S省多元主体间形成的监督指导网络中,出现了公众的缺位;另外,从稳评报告中对公众参与的详细记录中,我们也发现公众参与的水平仍停留在征询意见、告知等参与程度偏低的水平。公众只是作为形式上的“评估者”“合作者”浅层次地参与评估、表达意见,信息仅单向流出,很难看到信息的双向流动,公众对稳评决策的影响力薄弱。

第三,稳评中责任追究不力,问责机制难以落地。从S省责任追究关系的网络来看,网络中节点数较少,且存在责任追究主体与监督指导主体角色合一的状况。现实中极少看到关于稳评追责的实例,稳评问责方面的实践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触及。稳评监督不力、问责主体缺位是当前稳评实践中凸显的重要问题。由于稳评的责任监督、考核机制薄弱,既忽视对稳评监督主体督察不力等的问责机制,也没有针对稳评的专项考核机制,而多是依靠综治、维稳考核或者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极少部分对稳评进行考核。因而这样的考核与问责自然无法发力,难以真正落地。加之当前我国稳评问责范围较窄,问责大多局限于重大项目引发社会冲突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后的事后稳评结果的责任追究,对决策过程与评估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追责情况几乎没有涉及,问责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约束力。

第四,稳评主体机制设计的法律制度依据严重不足。结合稳评政策文件出台的稿本形式和发布单位来看,自中央至地方,目前全国尚无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稳评文本,多是以行政文件、行政规章的形式出现,且大都比较笼统,缺乏法律形式呈现出的职责权限划分原则、相应的监督机制与问责机制安排等,造成了各地对稳评“规定动作”的理解不到位、“自主发挥”空间过大,容易出现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引发不符合权责关系规范的行为,进而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间权责关系的“灰色地带”,对稳评主体的合理分工及合作关系、监督指导关系、责任追究关系的完善都有所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我国现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践,本文提出以下完善稳评工作以及主体间关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稳评主体,统一稳评话语体系。稳评主体是稳评机制中的关键要素,是探讨稳评主体间关系的基本前提。明确稳评主体及其关系类型是理解稳评政策、执行稳评办法、完成互动合作的首要环节。它将成为统一整个稳评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为学者间及实践工作者间统一认识、有效对话等统一平台、构建基础,也为理顺稳评主体间关系、促进稳评主体间良性互动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实现稳评主体的权力共享、责任分担提供一致性路径。

第二,注重公众监督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只有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重大决策事项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行使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大多数群众支持,重大项目的建设或实施才有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规避社会稳定风险。不能使公众参与仅仅停留在公众对项目信息的知晓、了解层面,也不能依靠简单的问卷调查进行形式上的“咨询”,更应注重提升公众参与对于项目最终决策的影响力。要在稳评过程和程序设计中加入刚性的监督与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层次和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反馈公众意见和建议等具体措施来引导公众参与模式的改进,提升公众参与水平。

第三,落实稳评主体问责机制,创新稳评责任考核机制。稳评考核与问责制度对于稳评主体行为规范的触动性最大。因此,必须紧紧抓住稳评考核问责这一关键环节,做严做实地方政府稳评责任追究与目标考核体系:要高度重视对稳评过程、稳评结果的“双问责”,在稳评过程中要赋予问责主体充分的问责权力,加强对评估实施主体、评估决策主体责任追究的落实,解决问责难以落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增强问责刚性,对稳评责任不落实、稳评工作不力等实行严查严办,做到“真兑现”“硬挂钩”,真正发挥责任追究制度的威力;另外,要创新稳评责任的考核机制,将其作为实现问责的重要手段,逐步建立属于稳评的专项考核制度,真正考核到稳评各个环节权责落实情况,进而推动稳评主体间关系的平衡。

第四,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估市场,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之一[15],也是未来稳评机制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要从评估机构与人才培养机制两方面共同着力,积极培育稳评中的第三方评估市场,充分利用相关行业协会,将其作为稳评中重要的智力支持,以其相对较高的独立性、公平性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内部评估缺陷,将第三方评估市场化,促进稳评第三方评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推进稳评主体规定法制化,健全稳评制度保障。法律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现重大项目稳评中稳评主体划分的明确清晰,推进稳评主体间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责任追究关系的法制化有助于各稳评主体明确稳评权责划分、依法行使稳评权力、依法承担稳评责任,有助于增强稳评的刚性约束力,也必然会促进稳评制度的实效。因此,必须提升稳评主体相关规定的法律地位,通过将其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实现对稳评主体的规范和约束,同时实现对稳评主体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保障,使其既有的权力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升级,促使稳评主体在重大项目稳评中切实发挥效力。

本文虽较为全面详细地讨论了重大项目稳评主体的类别、稳评主体间关系及其网络结构特征等问题,但限于主观能力和客观资源,分析尚有很多不足。本文只是选取征地拆迁项目进行了分析,重大项目类型有待扩展;稳评主体间关系网络对稳评效果的影响路径和机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2013-11-15/2018-2-14.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决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28/c_1113015330.htm, 2014-10-28/2018-2-14.

[3]黄杰,朱正威,吴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法治化建设研究论纲——基于政策文件和地方实践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6,(7):101-106.

[4]张玉磊.多元主体评估模式: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发展方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1(6):124-132.

[5]张品.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4,(2):33-35.

[6]王东,刘国亮.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及其参与主体间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 56(8):113-117.

[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J].公共管理学报,2004, 1(1):57-63.

[9]张杰华.近年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2):61-63.

[10]Sherry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69, 35(4):216-224.

[11]杨雄.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25-31.

[12]汪大海,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框架与政策建议[J]. 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5-39.

[13]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意义、困境与对策[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 35(1):167-172.

[14]童星.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J].学习与实践,2010,(9):114-119.

[15]朱正威,石佳,吴佳等.社会稳定风险第三方评估:实践进展、现实障碍与优化策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4):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