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理论
第一节 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作用机理
一 产业联动促进内地开放产业体系形成
目前,我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商品要素流动加快,对外开放体系对新时期下的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相比沿海地区,内地经济开放程度较低,内地工业园区形成的产业联动集聚区有助于加快内地开放产业体系的形成。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产业空间来看
不同时期同一地区要素的供给会有所不同。同理,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高级化。原有优势逐步丧失的时候,意味着该地区不再适合发展该产业。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这类产业应该逐渐进行转移,从高梯度转移到低梯度,带动承接地经济的发展,承接的产业在当地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有可能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产业联动有助于统筹内地市场和沿海市场,利用其综合优势开拓更广泛的市场空间,促使产业形成内外开放体系,实现内外有机互动。
(二)从企业主体层面来看
产业联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多个联动对象,在产业承接转移的大背景下,内地工业园区承接转移企业,形成企业集聚平台,促使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联动集聚区,并形成基础设施共享、劳动力市场共享、技术信息互通、产业互联的状态。
产业联动促进企业与企业间、企业内部不同产业与部门间的协作,促进企业信息沟通,加快企业资源流通,企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有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材料、降低企业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促进形成产业开放体系。
(三)从要素流通层面来看
生产要素在各区域的流动受“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的影响,在以前,在“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生产要素的绝大部分流向了发达地区。而如今生产要素的流动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的影响,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会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自身的主导产业进行生产,分工体系就逐步建立起来。区域分工涉及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配置受“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两种机制的影响。产业联动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能发挥“政府”机制的作用,它能使产业链中的知识、技术实现共享,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从事专业化分工合作,产出效率得以提高。也就是说产业联动能形成资源要素共享、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的对外开放体系。
二 工业园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个经济过程(见图2-1)。
图2-1 国际产业转移综合模式
本书的“产业转移”是研究企业的经济行为。由于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供给、需求以及各区域资源要素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经营成本的增加以便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根据图2-1我们可知,产业转移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而且对于国内不同的区域同样适用,尤其是对于地大物博、区域经济差异明显、资源禀赋不同的中国更加适用。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同。随着收入的增加,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会出现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作为产业迁出地(发达地区)的居民开始追求更高档次产品的消费,也就是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迁出地(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低级产品所占份额不断减少并呈现饱和状态,而此类产品在产业承接地(欠发达地区)却拥有广阔的市场并呈现不断扩张状态。因此,在利润的驱逐下,生产低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产业迁出地(发达地区)转移到产业承接地(欠发达地区)。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早期,由于贸易不够发达,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处于相对独立状态,那时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意味着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而如今,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对于中国,不仅面积辽阔、人口多,而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些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从表2-1和表2-2中可得知,类似上海市、江苏省等这样的发达地区和甘肃省、河南省等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正是这种阶段上的差别,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表2-1 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表2-2 部分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
注: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用的是2015年年均汇率6.2284。
资料来源:相关省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过表2-2我们可得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一致,因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两地区资源不同,比较优势也就自然不同,因此完全可以采用产业转移的方式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产业转移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了条件。
1.产业迁出地(发达地区)潜在利润下降
一方面,由于产业迁出地各种生产要素经济效益下降,导致诸如资本(K)、劳动力(L)等要素从该区域流出,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本、技术和它们结合优化组合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再加上该类产品在本地市场需求逐渐饱和并呈下降趋势,从而使其利润下降。
2.产业承接地(欠发达地区)潜在利润增加
由于产业承接地经济落后,各种要素经营成本较低,再加上政府推出的各项优惠措施,在外部经济的作用下,企业的成本就会降低,而且欠发达地区对产业转移过来的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企业在需求的动力下会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成本再次降低,增加其利润。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获得更多的利润。
(四)企业成长的需要
通过产业转移,企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种要素快速聚集,企业在当地成长会很快。一般企业产业转移主要借助当地资源和政府的政策来实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1.在资源利用方面
在资源利用方面,产业迁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由于资源不一样,经济发展会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产业承接地不仅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而且将拥有更加完善的市场信息供给和人力资源供给平台等,这些资源能帮助企业实现成长和发展。
2.在政府政策方面
从古到今,无论从理论上(波特的钻石模型),还是从实践上来看,企业发展中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获得政府的支持,就要紧跟政府的发展战略,也就是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落实政府的发展政策,哪怕这些政策暂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益处,但企业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诸如税收优惠、银行贷款优惠、人才补贴等政府资源来实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方面,以江西省为例,2014年8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指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出如下内容。①进一步改善承接条件。如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对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待遇;构筑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强调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商务、交通、铁路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衔接,不断优化水路江海直达运输,支持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在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完善项目用地保障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人才体系建设等。
三 产业迁出黏性的约束机制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国际产业转移综合模式对不同的区域同样适用。由于近年来全球经济衰退,造成我国出口增长缓慢,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本应该大规模发生,可它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而是出现了产业迁出黏性。
国内有关学者对产业迁出黏性的影响因素有不同的认识,但归纳总结后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力(L)自由流动约束机制
1.劳动力(L)的自由流动引起产业承接地总收益水平下降
目前,劳动力壁垒逐渐消除,我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一种逆向流动态势,即产业迁出地(发达地区)产业向产业承接地(欠发达地区)转移,而产业承接地劳动力向产业迁出地流动。如图2-2所示,(Ⅰ)和(Ⅱ)分别代表产业迁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劳动力市场。
在(Ⅰ)中,由于劳动力流入产业迁出地,劳动供给曲线向右移,由SⅠ变为SⅠ′,相应的劳动力工资由WA变为WB。工资的下降,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增加的收益为面积WAABWB;另一方面却给劳动者带来了福利损失,损失的福利为面积WAACWB。在两方面的作用下,劳动力(L)的自由流动使产业迁出地总收益提高了面积ABC部分(即面积WAABWB-面积WAACWB=面积ABC)。
在(Ⅱ)中,由于劳动力流出产业承接地,劳动供给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往左移,使劳动供给曲线由SⅡ上升至SⅡ′,工资从Wb上升为Wa。劳动者工资增加,一方面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使企业福利受损,损失部分为面积 WaabWb;另一方面却给劳动者带来了福利,其福利为面积WaacWb。在两方面的作用下,劳动力(L)的自由流动使产业承接地总收益减少了面积abc部分(即面积WaabWb-面积WaacWb=面积abc)。
图2-2 产业迁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劳动力与工资之比
由此可见,劳动力(L)的自由流动使产业迁出地受益,产业承接地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转移。
2.劳动力(L)的自由流动引起产业承接地人力资本的流失
根据我们的常识可以判断,能够进行跨区域流动的一般是受教育程度较高而且相对年轻的青年人,因此对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来说,不仅流失了劳动力,还流失了人力资本。2015年3月,我们调研走访昌铜高速周边四个县(靖安县、奉新县、宜丰县、铜鼓县),在各工业园生产车间里,基本上看不到30岁以下年轻人。据园区反映,对普工的招聘要求没有任何的学历门槛。即便是这样,像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2016年计划招聘400人,而2017年只招聘到了200人。
3.劳动力(L)的自由流动引起产业承接地资本的流出
在经济学中,劳动力(L)和资本(K)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使产业得到合理的发展,伴随着劳动力(L)的流动,还会引起资本向产业迁出地流动,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本追逐劳动”现象。这对本来就资本稀缺的产业承接地来说雪上加霜,使产业承接地资本短缺矛盾更加突出。如宜丰县工业园某制鞋厂因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迫使其将工厂转移至越南,类似这样的资本大量从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中撤出。
(二)产业集群约束机制
产业迁出地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会产生所谓的“极化效应”,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区域资源的聚集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产业集群会使区域内各种资源聚集,首先,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使它们共享基础设施,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其次,产业集群可以使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提高合作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产业集群为企业相互学习、合作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企业共同进步。
2.降低了集群企业的成本
产业集群通过“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作用降低了集群企业的成本。
首先,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使企业很方便地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与其他企业开展分工合作,提高专业化分工合作效率,而且地理位置的集中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如运输成本、市场成本等。
其次,可以获得范围经济。产业集聚时相关企业拥有非常密切的网络联系,彼此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也提高了,因此效率也自然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
3.使企业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
随着企业的集聚,企业内部分工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它们通过纵向上的联系(如前向、后向)变得一体化,提高了整体对外竞争力。与此同时,相同类别的企业集聚,可以形成专业化的市场和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
首先,在工业园区集聚后,企业之间会形成相互合作与竞争关系,它们的这种关系无形中会给周边的企业施加压力,从而使它们主动学习、模仿、研发,不断进行各种创新,以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其次,相关企业在工业园区集聚后,一方面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带动了服务型公司的发展,如一些科技服务中介,它们的出现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开展。
最后,相关企业的集聚,在该集聚区域的技术人员交流合作机会增加了,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群能提高整体区域竞争力,伴随着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将有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从而产生“极化效应”。
(三)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约束机制
“路径依赖”通俗地讲就是指“人们以前的选择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选择”。这样的话意味着一旦某个企业选择了某种路径,基本上就会锁定在该条路径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产业会按照原有的惯性成长,产业不容易进行转移,而且在产业迁出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协作不断加强,链条不断延伸,集群效应会在该区域越来越明显,从而进一步阻碍产业转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收不回的成本,如厂房、各种专有设备等。一般来说,它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当企业转产时,它既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类的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及零部件类的变动成本。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往往固定成本更容易沉没。
但从表2-3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体比欠发达地区要多很多,根据前文提到的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没,因此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会出现较大的产业黏性。
表2-3 2015年部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
资料来源:相关省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交易成本
纵观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拥有较低成本要素的地方往往商业经营环境不佳,如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政府服务不到位、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等。正是由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很难吸引企业在该区域落户,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程度低。但发达地区不一样,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得比较完善之外,它还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的存在可以降低原材料的进口成本,还可以减少产品销售的运输成本。
3.地缘联系
就发达地区而言,由于长期的合作关系,它们在该区域有稳定的客户,有自己多年来的合作伙伴,一旦企业迁移,就会失去这些客户和伙伴,这种代价对一般的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因此,地缘的联系使得企业之间的依赖性增加,从而增加了产业转移的难度系数。
4.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国对东部地区进行了倾斜,对它们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从表2-4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在吸收港澳台、外商投资方面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促使该区域快速发展。
表2-4 2014年部分省市货物贸易进出口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综上所述,产业迁出黏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承接地经济的发展,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城市的公共设施,为产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平台,这样就能增加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从而减少产业转移中黏性的发生。
四 产业承接与产业内生性发展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体要实现增长,依靠的必然是资本、技术和制度,且这三大要素通过自我积累、发展实现动态增长。因此,产业内生性发展是指产业发展主体内部自我演进的发展机制。由于产业内生性发展并不排斥外部资源,因此,产业转移能够对承接地起直接带动和关联带动作用,它能改变承接地的资本要素禀赋、技术要素禀赋、制度要素禀赋等,从而促进承接地产业内生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承接带来资本注入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即在技能、教育及健康方面的投资。产业承接地由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占相当比重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营养不足、教育水平低下、卫生条件恶劣的落后农村地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量的开发投资,而在这些地区,物质资本仍然是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即便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但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归根结底还需要物质资本的支持。
产业承接带来资本注入,给产业内生性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资本是一类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本存量的多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承接地相对落后,资本比较稀缺,因此外来资本对承接地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改变承接地的资本结构,为承接地注入动力,加快承接地的经济增长。
总之,产业承接为承接地提供了资金来源,产业承接地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注重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分工水平,通过产业跨区域转移,积累技术和资本,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分工中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产业承接地的产业内生性发展。
(二)产业承接带来技术进步
产业承接带来技术进步,给产业内生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是承接地追赶产业迁出地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技术进步也是促进产业内生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生产技术水平来看,一般产业迁出地企业要高于产业承接地,一方面,在示范竞争效应的作用下,承接地通过产业承接迫使同类企业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在模仿效应的作用下,承接地通过仿制使产品移入企业进而实现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直接促进产业内生性发展。首先,技术创新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供给。其次,它又能激发新的需求,使产业结构围绕新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技术创新使产业专业化,专业化的深化又可以引起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比较优势又是内生化的起点。产业承接地由于比较优势的变化,获得内生性发展优势,从而改变产业承接地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和格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产业承接带来制度变革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持。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趋于一致。
产业承接带来制度变革,为产业内生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知识类的再生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再生性生产要素具备自我积累的能力,尤其是知识和人力资本,它能突破物质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形成持续性增长。而人进行投资、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以及进行各种人力资本投资,都是其后的制度在起作用。
因此,产业承接地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先进产业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的生产环节向本国转移来实现。就承接地而言,在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制度创新通常表现为适应生产力的巨大变革而发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产业承接通过资本、技术、制度三要素带来产业内生性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崛起及全球化发展给各区域的产业内生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产业承接地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利用其后发优势参与区域分工,从而可以缩小和产业迁出地的差距。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产业,产业承接地与产业迁出地起点差不多,要是能把握机遇,产业承接地很有可能占领先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承接地内生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