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文化想象中的“他者”建构:基于里昂的一项民族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张金岭的这本新著是他多年田野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结果。与很多读者所看到的宏观性的外国研究著作不同,此书是基于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完成的一项经验研究的成果。书中讨论的议题涉及法国人如何在文化上认知和理解中国,并借以折射法国社会有关“他者”建构的内在机制,及其内在的文化逻辑,为我们认识法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野。

这项研究是从十多年前他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到法国里昂交换学习时的观察开始的。初到里昂的“文化震撼”坚定了他研究法国的学术兴趣与志向,而作为法国社会的一个“他者”,他对法国人如何建构中国文化或文化中国这一“他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将之定为自己博士学习期间的研究题目。于他而言,这也是深入了解法国社会的一种方式。

他在中央民族大学和里昂第三大学同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习的人类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分别为他提供了不同的学科视野、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作为他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导师,我也曾经利用担任里昂第三大学访问教授的机会,到里昂指导他的田野调查。我当时除了承担人类学专业课程教学、担任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之外,还忝列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之职,张金岭的博士论文研究作为中央民族大学与欧洲学术机构合作开展研究的重要尝试之一,也是我的一项工作任务。

在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张金岭又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在高丙中教授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其间,他又回到里昂开展田野调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同时,也注意就其博士研究的题目进行补充和深化。后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工作后,他也利用到法国访问的机会,持续进行补充调查,进一步完善田野资料、深化其经验分析与理论讨论。这本新书又可以说是一部融入了个人体验的人类学研究著作。

做田野民族志研究,传统上是在一个小村庄里。到里昂这样的西方都市社会从事这样的研究,必然面对着一些新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应该说是来自田野民族志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参与者。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之间的联系照理说是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但这种连结性不仅不像滕尼斯所认定的“共同体”成员彼此间那么紧密,而且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地域,彼此不一定相互了解,甚至有可能是全然陌生的他者。因此,要有将整个民族志文本连接起来的契合点,这就要求对于人们之间交往和联系的“社会密度”有一种新的认识。在他的研究中,张金岭基于对法国人日常生活的观察,把研究对象聚焦于里昂当地以中国文化为纽带而“团结”起来的社会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却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网络中频繁互动。对这一社会群体的关注与跟踪,成为张金岭民族志调查的重要内容。

在全球文化交往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群如何认识和理解彼此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这部著作中,张金岭讨论的不仅是法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更是“文化中国”,是法国社会中人们想象性地认知和建构“中国”的文化机制和逻辑。在他的讨论中,既有历史关照,更有大量生动而具体的民族志个案。在个案描述的基础上,他又延展到理论讨论与认识。我相信,读者由这样一本著作也可以更好地去思考人类社会“他者”建构的相关问题。

用人类学的方式研究有关“中国性”的文化想象和文化建构,是一种新的尝试。我认为,这样一种方式既可以使人们从个案材料中重新体会和认识文化,特别是带有想象性的认识和理解的交往对象如何被具体化、具象化,也有益于在充斥着某种对于国外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本质化地、笼统地叙述国外社会的研究读物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张金岭的这部著作不仅在向我们呈现法国人如何认知和理解中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更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国社会的内在机制与逻辑。以人类学的方式去研究当代国外社会,有助于我们更真实、更经验、更平等地去获取关于他们的知识,理解各国社会的存在及其运转。这也是当代法国社会研究应当倡导和努力的方向。

近十多年来,海外民族志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正在中国学术界被人们接受。张金岭的这部新作为海外民族志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更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视角下有关外国社会研究的方式和途径,将有效地推进中国对国界之外的更广泛的世界民族与社会的经验认知。在这种更多的、不断深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去实践建构彼此有更多沟通并和谐相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项更宏大的事业。

遵作者所嘱,是为序。

2018年5月1日

于中国-巴基斯坦边境小村热斯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