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未来:上海研究院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章合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技创新:驱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升级

上海大学“建设上海科创中心”课题组


近年来,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物流技术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否借力“科创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快完善“生产型”航运中心功能,并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航运中心升级,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败的关键。

一 上海面临国际航运中心加速发展的巨大挑战

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种模式:第一代是“中转型”国际航运中心,主要是以国际货物贸易中转站的功能运行;第二代是“加工增值型”国际航运中心,主要是在中转功能基础上,增加在途与存储货物加工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是“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主要是在第二代基础上增加服务功能。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是通过组合和联合“大港口”,利用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技术形成集低碳、智能和环保为一体的“绿色智能型港口”。总结来看,第一代、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以生产型功能为主,第三代、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以服务型、智慧型为主。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仍处于“生产型”发展阶段,正面临国际航运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一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的激增不利于上海未来向低碳型、绿色环保型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的转型。二是上海作为“生产型”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化程度也存在不足。具体来看,上海港货物以腹地箱量为主,国际中转比例只有约10%,与中国香港、新加坡高达70%~80%的比例差距明显。三是上海航运物流成本仍然过高。目前,上海航运物流总服务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8%,而美国是5%。航运物流环节的无缝对接主要依赖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系统等科技要素。为此,上海亟须借力科创中心建设降低航运物流成本。

二 上海航运亟须形成新的辐射功能和竞争优势

上海航运发展速度平稳增长,亟须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的角度来看,上海航运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发挥了显著的集聚效应。上海已成为全球国际航运体系的重要枢纽,并进一步显示出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国际航运枢纽港的综合实力。据上海统计局数字显示,上海港国内贸易货物吞吐量稳步上升,201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7.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3528.5万标箱,同比增长近5%,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国际贸易吞吐量从1990年到2013年的年均增速为12.34%;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速为20.77%。同时,上海邮轮经济近几年也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以上海为母港的靠泊次数与旅客吞吐量几乎一年翻一番。

尽管如此,综合其他各项指标来看,上海航运中心在世界航运贸易中的地位与其吞吐量并不相称。以网络节点在网络中“核心-边缘”结构的相对位置(其中,节点是主要世界航运城市)来计算,上海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国际航运中心的边缘层。最新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5)》中航运中心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中,上海位列第六。值得注意的是,从上海港201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较2014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港口货物吞吐量却下降了6.4%,货物总运输量也下降了0.6%,铁路运输更是大幅下降了20%。如果货物吞吐量下降的同时,航运产业向航运服务、管理等产业链高端服务转移,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也不会下降。历史上,伦敦在传统航运服务外迁过程中也出现了吞吐量下降的情况,但其相关产业向航运高端服务业转型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反而更加巩固其世界航运中心的国际地位。因此,上海是否能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突破吞吐量这一传统指标,在其他方面形成新的辐射功能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三 以科技创新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升级的根本驱动

从“生产型”国际航运中心到“服务型”乃至“智慧型”国际航运中心的转变,已不能单纯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腹地经济等基础要素的带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扎根“科创中心”建设,以先进的制造业、高效的航运服务业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为此,上海首先要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成为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不断增强和升级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争取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例如,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集成电路制造及配套装备材料、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智能电网、新型显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大数据及云计算项目,等等。第二,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后发优势,跟踪发明最新的航运业相关技术。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信息技术,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高端物流信息港有机结合。这些重要航运技术包括,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馈和资源管理系统,等等。第三,以“基地”和重点园区为依托,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促进港-城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张江、临港等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机结合。

四 借力“互联网+”实现上海国际航运升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其对长三角和全国的辐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通过“互联网+”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窗口作用与资源配置有机融合,上海可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的辐射中心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的强大支撑。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航运指数显示,总体“一带一路”的货运指数自2015年3月起持续上升,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对我国货运贸易发挥推动作用。上海作为一个沿海航运中心,可以通过货运交易直接辐射和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互联网+”的作用主要是对航运产业和商品消费的模式产生改变,但主要还是一种对商品和货物的配置。例如,在内陆地区生产的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可通过上海航运中心的网络与全国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进行连接。在此情况下,上海航运中心需注重其航运网络的开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一方面使得全国其他城市的货运资源集中在上海;另一方面将这些货运资源送到世界各地,形成“集中-辐射”的资源配置中心。

同时,在“一带”的发展中,上海作为东部沿海城市要借助“互联网+”发挥创新辐射作用。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和经济带的走向上,上海未必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直接作用,但上海却能够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较高的服务价值。首先,在上海航运中心自身发展的同时,创新的技术、信息、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快更多地向西部地区辐射;其次,上海航运中心可充分利用上海先进制造业为“一带”基础设施生产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再次,航运中心所积累的金融、保险、物流和法律等信息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于西北地区,面向中亚和欧洲大陆贸易;最后,航运中心所集聚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于“一带”建设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人和资源不用进行物理移动,但可以通过互联网使其所产生的价值进行流动,并且流动的范围比以往更广。这就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可以产生的新的辐射方式和服务功能;反过来,“一带一路”倡议也促进了上海航运中心向着高附加值的智能网络低碳型方向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