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
由于就业质量反映了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因此在微观层面上,人们对自身就业状况的主观评价就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将工作满意度等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并且认为工作满意度已经取代工资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田永坡、满子会,2013)。本文拟以工作满意度评价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以描述人们对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并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制度性因素等的影响。
1.工作满意度描述
我们以10分制询问人们对非农就业的工作满意度,具体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轻松程度、工作的安全性、收入及福利待遇、个人能力的发挥,以及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满意度。结果表明,人们对工作的安全性满意度最高,得分均值为7.16分;其次为医疗保障,得分为6.83分;第三为个人能力的发挥,得分为6.65分。相对而言,人们对非农就业的收入及福利待遇、工作轻松程度的满意度较低,得分均值分别为5.46分和5.80分(见表2-8)。总体来看,人们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表2-8 工作满意度
2.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中,我们将工作满意度的上述七个方面以相等权重加总平均作为因变量。将哑变量女性(以男性为参照),哑变量华北地区、哑变量东北地区、哑变量华东地区、哑变量华中地区、哑变量西南地区(以西北地区为参照),哑变量“60后”、哑变量“70后”、哑变量“80后”、哑变量“90后”(以“50后”及以前群体为参照),哑变量白领(以蓝领群体为参照),哑变量公有制单位就业、哑变量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以个体自雇就业为参照),哑变量非农户籍(以农业户籍为参照),哑变量非流动人口(以流动人口为参照),哑变量垄断性行业(以非垄断性行业为参照),哑变量正规就业(以非正规就业为参照),教育年限,工作技能,社交生活满意度等作为因变量(见表2-9)。
表2-9 分析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总体来看,目前以工作满意度为核心的就业质量评价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就性别而言,不同性别人群的就业质量评价差异显著,女性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性。单就工资而言,男性月收入为5765元,而女性为2810元,女性为男性的48.7%,但女性在工作安全性、工作轻松程度、工作环境方面的评价均显著高于男性,其在收入及福利待遇方面的评价也略高于男性。这表明女性对自身工作条件评价较好,同时对收入待遇方面的要求低于男性而易获得满足感。
第二,就地区而言,华北及华东地区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高于其他地区。这表明在上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其职业构成中白领所占比例较其他地区高,因此劳动者在收入及福利待遇、工作安全性、工作轻松程度等方面获得较高水平的保障,提升了该地区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就年龄而言,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80后”“70后”“60后”对自身工作满意度评价均显著较低,表明目前处于劳动力市场的中坚力量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工作压力,因此在工作满意度评价上较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群要低。而“90后”因刚步入劳动力市场,尽管其满意度也相对较低,但差异不显著。
第四,就职业而言,白领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工作轻松程度、工作安全性、收入和福利待遇、个人能力发挥等方面显著高于蓝领劳动者,而在养老及医疗保障方面的满意度低于蓝领劳动者。从社会保障享有情况看,白领劳动者享有养老及医疗保障的比例高于蓝领劳动者,因此可以说白领劳动者对社会保障水平的要求较蓝领劳动者高。
第五,就制度性因素而言,所有制、户籍、行业垄断性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制度性因素对人们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正在减弱。但是不是流动人口、是不是正规就业对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影响仍较为显著。这表明目前在流动务工方面,劳动者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存在较大困难,工作条件、收入及福利待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相对脆弱;同时就非正规就业来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仍有待提高。目前非正规就业者比例为56.5%,其就业质量的提高对劳动者整体就业质量的改善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六,就人力资本而言,以教育年限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取而代之的是,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工作技能水平影响显著。这表明目前仅凭较高学历而获得较好工作岗位的可能性较小,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持续,其就业质量下降已较为普遍,高学历青年人在就业方面除面临失业压力外,收入水平下降、非正规就业增加、就业满意度较低、专业匹配程度弱化等问题也较为明显。
第七,就社会资本而言,对自身社交状况满意度越高,其工作满意度就越高,这表明目前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改善起着较大的作用。在就业质量方面,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影响着人们求职过程的成本及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社会资本对提高就业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表2-10 线性回归模型系数(非标准化回归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