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哲学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周易》是“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形上哲学智慧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滥觞和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重要,作用和影响都巨大。可以说,宋明道学的形上哲学,是以《周易》、道家学说、佛学为其形上哲学智慧的三根支柱。中国古代形上哲学思维的形成、宋明道学形上哲学体系的建构,均从《周易》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易学家关于易的起源和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关于象、数、辞、理及其关系和天地万物产生的解释,不仅包含了形上思维的思想元素,甚至在程颐、朱熹等易学家那里,已经建构起形上学哲学思维路径和哲学体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无论他们怎么看待《周易》,鲜有做学问而不涉及《周易》者。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人都认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像里程碑一样,竖立在欧洲思想史的进程中,不能绕过。类比而言,《周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同样没法绕过。据粗略统计,在贵州历史上,自汉至清末,研究《周易》思想文化者数十人。其中,著名学者有易贵、孙应鳌、李渭、王耘、萧光远等。据学者统计,明清两代,贵州学者撰著的书目中,以《周易》为著述内容的多达43部,以《易》中式的学子也很多。其中,陈法是易学研究的杰出贡献者。近年来,贵州学界出版了《孙应鳌文集》《明代黔中王门大师孙应鳌思想研究》等,述及孙应鳌的易学思想。但据《明代黔中王门大师孙应鳌思想研究》的作者王路平先生介绍,孙应鳌易学主要关注的是《周易》的义理。而陈法笺易,继承了孔颖达、朱熹等人的学风,不废象数,而更看重易明天道人事的意义。可以说,陈法的易学观和研究《周易》的方法,更符合《周易》的思想实际,其学术精神和研究思路,更具备现代转换、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我们以易学和儒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建立起陈法哲学思想研究体系,目的是要突出陈法学术成果的重要理论意义和价值。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之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以易学和儒学为有机组成部分,建构起陈法哲学思想研究的体系。本书由上篇“陈法易学思想”和下篇“陈法儒学思想”构成。在易学方面,本书将陈法的易学思想置于易学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加以系统的考察,围绕易的起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周易》的体系结构、《周易》的性质和解易体例等,阐述了陈法关于易学中心问题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突出了陈法在解易体例方面综合易学史上象数派、义理派解易方法之优长,从而拓展创新的特点。对陈法解易取象数派和义理派之长而避其短的学术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彰显了陈法视《周易》为明人事自然之理、强调《周易》为穷理尽性之书的理性精神,系统介绍了陈法对传统解易体例的继承和发挥。在中国思想史上,大凡重要的思想家,都对《周易》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体会。研究陈法的易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和切入点,达到以古鉴今,推陈出新的目的。

儒学是陈法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主要体现在其所著之《明辩录》中。由于对哲学最高本体“道”“理”的体用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以及对《周易》及释、道思想的不同认识和吸纳,儒学发展至宋代,逐渐分化为理学和心学两派。朱熹、陆九渊分别作为理学和心学的杰出代表,围绕着本体论、发生论、道德修养论等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朱陆之辩”长达800年,肇始于南宋,至明末清初仍有回声余绪。陈法在《明辩录》中,从本体论、道德修养论等方面对陆王心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即属于回声余绪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法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是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展开的,并以程朱理学为正学、为圣学、为道统,而以陆王心学为异端、为异道。陈法认为象山之学异于孟子学,其心学本体论和修养方法主要来源于禅宗,是异端。陈法赞成程朱理本论观点,而以象山“认心为理”为非。对于王阳明之“良知”本体,陈法认为其源自佛教“知觉灵明”之说。陈法对陆王道德修养理论的批评,主要涉及道德主体性和道德修养方式两方面。陈法对象山所谓“复其本心”和“先立乎其大者”的“易简”工夫,以及王阳明的“致良知”说,都提出了批评。陈法认为,要明天理,就必须走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道路。象山的“复其本心”和阳明的“致良知”,都是佛教“明心见性”那一套东西,而非儒家圣人的修养方法。透过陈法的批评,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理学和心学之异同,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陈法哲学思想研究”是一个开放体系,可能存在疏漏和失误,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作者借之向同行请教,以便进一步丰富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