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钢铁产业安全问题和对策

一 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一)我国钢铁产业资源弱势,受制于人

基础资源储备不足。国家对地质勘探,对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力度和深度有所欠缺。资源储备不足,造成了一边是国内钢铁工业迅速发展,一边是铁矿石资源出现严重稀缺。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满足不了企业生产需求,我国每年不得不进口上亿吨铁矿石和铁精粉,而这些资源仅由几个国际矿业巨头所控制。中国钢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连年增加,这些矿业巨头就在每年的铁矿石谈判中联手抬价,对我国钢铁企业形成需求控制。

行业不规范,调控不力。受市场需求驱动,地方中小钢铁企业受利益驱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产能扩张无度。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争原料、抢市场、拼价格,其产品又多是低附加值的大路货,如线材、盘条等,使产品利润被不断走高的原料价格所侵蚀,需求传导,引起连环涨价。

急剧增长的钢铁产销量,对国内交通运输形成巨大压力,仅进口铁矿石和出口钢材两项运输总量,2006年铁路运输量就达13.79亿吨。近几年来,钢铁企业进口大量铁矿石,又出口生铁、钢坯和钢材等产品,导致国际海运价格大幅攀升。

2013年,全国钢铁行业延续供大于求的局面且有扩大趋势。在供给方面,因为产能过剩近30%,所以用粗钢产量增速代表供给增速;在需求方面,由于钢铁产业链下游需求行业众多,且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关系紧密,所以用GDP增速代表需求增速。2013年,当需求增速为7.7%时,供给增速却为11.48%。供给增速明显高于需求增速,且供给增速创下4年来的最高水平。

(二)污染严重,恶性竞争

钢铁工业是耗能大户,也是资源消耗大户,除了需要高品位铁矿石外,还需要大量的辅助材料,如煤、焦炭、水、电及熔剂等。在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渣留在国内,我国钢铁工业年排废渣高达5亿吨左右,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4%,出口产品近5300万吨,在生产过程中废渣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2.4%。全国钢铁工业每年氟化物气体排放量约250万吨以上,而出口产品部分,留在国内大气中的氟化物约占1/10。虽然国家进行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关闭了一些耗能高、污染重、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但由于国外市场需求强劲,大量低端产品出口失控,他们最终得以生存。这些企业的生存给市场、环保、能源和运输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导致我国钢铁产业散、乱、差的一个不可忽视原因,是地方利益作祟。一些地方政府以局部利益代替全局利益,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大地方财政收入,不计后果大建快上小钢铁企业,形成了今天的小企业与大企业争原料、争能量、争市场的恶性竞争局面。

2013年11月12日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无论在短期、中期或长期都会对钢铁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转型与升级带来重大影响。同时,2013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换届之年,政府对经济增速放缓容忍度的提高,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开放了时间窗口。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更加注重标准体系建设。2013年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底,有色金属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左右,累计节约标煤7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全面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全国有色金属冶炼的主要产品综合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进一步形成统一、系统、规范的清洁生产技术支撑文件体系,指导和推动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在已发布的《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HJ/T189-2006)、《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基础上,整合编制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将替代上述指标体系和标准。2013年5月24日,环保部发布实施《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技术政策提出了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可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包括清洁生产、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噪声污染防治、二次污染防治、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内容。

规范行业准入条件明确并进行资格认证公布。2013年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11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的兼并重组目标和任务。依据《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经钢铁企业申报,地方工业主管部门预审,工信部组织专家评审以及网上公示,于2013年4月28日将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的钢铁企业进行公告,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榜上有名。

(三)行业管理失控,产业定位不清

中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在创造出数个“世界第一”背后,却没有在世界钢铁产业格局里获得应有的话语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越多,国际卖家的涨价就越有劲,以到岸价计,海运费用也水涨船高。我们为钢铁产品消费国承担了环境污染,出口到欧洲的钢材还遭到反倾销诉讼。

“高能耗、高污染、争抢资源”的小钢铁厂一直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遏制,走入一个“产能扩大—产量增加—低价出口—遭遇制裁”的产业循环怪圈。发展经济,建立一国强大的工业发展体系,离不开钢铁工业,但必须有一个确切合理的定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资源、能源短缺国,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必须依据这个基本点,一切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考虑。因此,内需是首要因素,一切必先从满足国内需求出发。从我国的资源情况来看,我们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国际市场大量提供钢铁产品,我们也不应当成为世界钢铁产品的制造基地,更不应该以牺牲环保、能源和资源为代价,换取他国对钢铁产品的需要。我国的钢铁工业不能“两头对外”,一方面大量进口原料,另一方面大量出口初级产品,这样的产业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必将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伤害。

现今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钢铁行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强化以内需为主的调控措施,要有硬手段,不留后路,不留死角,确保中国钢铁行业永挺前进脊梁。

(四)全国钢铁行业创新转型渐成共识

2013年,在全行业面临严峻困难的生产经营形势下,钢铁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在产品、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核电用钢全部品种已能够国产化,满足国内核电建设需要;在进口汽车用冷轧薄板卷同比只增长0.9%和进口镀锌板卷下降1%的情况下,国内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卷满足了我国汽车生产增长14.3%的新需求;铁路用重轨产品同比增长33%,满足了铁路新线大量集中铺轨的需要。

在产品创新方面。宝钢生产的第三代汽车高强钢实现全球首发;武钢、宝钢已能生产全部高牌号取向硅钢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进口取向硅钢同比减少25.23%;鞍钢直径5毫米高碳钢拉丝线材轧制下线,打破国外企业对极限规格线材产品的垄断局面;首钢已生产出X80级超厚度管线钢卷板;马钢生产的350公里高速铁路车轮用钢即将进入试用阶段;太钢加强高端产品研发,不锈钢等高效、节能、长寿产品比例达到75%;南钢开拓船用LNG罐用钢市场,成为国内船用LNG罐用钢市场占比最高的企业。

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一批企业按照“转方式、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思路,坚持以质取胜,以质增效,在市场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努力走质量、品种、效益发展之路。华菱集团实现扭亏为盈;南钢在钢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大幅上升;兴澄特钢品种结构经过“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三次调整,目前高档、高利润品种的比例已经占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宝钢继续实施服务转型战略,旗下的专业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东方钢铁电子商务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2013年钢材现货交易突破1000万吨。宝钢还稳步推进国际化营销和增值服务体系,抓紧在钢铁产业链的两头(原料和加工中心)形成全球网络。沙钢、河钢、中天、荣程、西林钢铁等一批企业都已经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

在环保节能方面。广大企业按照绿色钢铁的要求,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继续加大对环保的投入,环境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批企业通过节能环保投入增效,建龙集团坚持向节能环保要效益;河北津西钢铁抓能源创效,实现能源创效1.7亿元;德龙钢铁大力使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其中仅水渣微粉就实现每吨增效近百元。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山钢集团按照“建设现代化世界一流钢铁强企”的目标,深入研究发展战略和企业组织模式;积极推进集团化运营,大力提升协同效益,大宗原燃料采购和钢铁产品出口业务实现了重组、整合、统一运行。三钢集团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通过重塑企业文化,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坚定攻坚克难信心,凝聚企业内外、集团上下力量,通过树立“为人至诚、为业至精”的核心价值观,实现“打造精品钢企、铸就卓越品牌”的企业愿景。

二 钢铁产业安全对策

(一)完善行业制度,加强行业管理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积极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清理整顿违规产能,严格控制行业新增产能;

修订钢铁行业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提高钢铁行业产品使用标准,带动产品升级换代;

为企业发展创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成本高、污染严重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

建立产能过剩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营造化解产能过剩的良好氛围。

(二)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进度,协助企业解决兼并重组中的问题,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是通过企业间减量重组,这是消化过剩产能的合理方法,但对钢企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二是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三是推动大型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支持和培育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四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科研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优化钢铁产品结构;五是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借助环保标准、财税政策等措施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

(三)以市场为主体,积极消化钢铁产能

市场为主体,以需求为牵引,勿以GDP论英雄,严格审批钢铁新增产能;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升以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为核心要素的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公路和铁路交通网、高精尖装备集群、城市群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消化过剩产能。

(四)企业联合“走出去”,保障铁矿石供给

一是鼓励钢铁企业实施联合“走出去”,增强钢铁企业海外竞争力,增加我国钢铁企业国际话语权,保障上游铁矿石的供给;二是巩固拓展钢铁产品国际市场,转移一批国内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三是政府要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贸易促进活动,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四是钢铁企业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了解出口国当地法律,减少贸易摩擦;五是钢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避免“一枝独大”,主动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以减少“走出去”的障碍。

(五)加强钢铁行业与下游行业合作

(1)企业要根据不同品种的市场情况进行产能调整,控制成本和建立销售渠道。

(2)要推动钢铁行业与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能源等行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

(3)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4)加强钢铁产品标准和下游用钢设计规范的升级。

(5)探索建设钢铁材料加工配送中心。

(六)增加环保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强化钢铁企业环保准入管理,提高环保标准,以生态性指标规范行业发展,对于不满足环保要求的企业要限期治理,逾期不达标的予以关闭;

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环保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的技术改造,大力培育重大环保装备产业,组织实施静电除尘等一批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示范工程,加大推进钢铁行业减排力度。

(七)加大行业科技的投入研发,加快钢铁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国内多数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重复配置、产品雷同,为此,一方面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加强科研攻关力度,以产品研发增效益,以技术研发控成本,实现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钢铁产业应该抓住机会,瞄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由追求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依靠科技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钢铁产业的质量效益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