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目标
首先,建立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将包容性发展理念与新型城市化理论有效结合,揭示包容性发展赋予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政策选择,为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诊断提供视角和框架。
其次,通过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现状、过程与影响机制的分析,准确把握我国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现状、演变路径以及影响机制,为我国区域差异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启示,解答应该借鉴怎样的途径和政策,才能保证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为我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通过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对比预测,解答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分别在短期和中期的发展速度与模式,进一步得到我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政策情景组合,为把握我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节奏和重点提供政策依据。
二 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阐明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本书的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的基本观点与重难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提出本书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在对新型城市化和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包容性发展、新型城市化和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论述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特征,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价值诉求、相互之间重要关系、动力来源、作用机制和实践途径等方面的论述、分析,阐明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四章论述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现状与过程。首先,通过建立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取我国典型城市,比较其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其次,运用重心模型探索我国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演变路径,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各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演变特征;最后,应用脱钩理论分析我国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贫困、环境的关系,试图判断我国目前的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过程是否体现出对人的公平以及与地的和谐。
第五章研究我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机制。首先,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与包容性发展的关系,探求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否具备包容性发展特征;其次,通过建立门槛模型分析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与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关系,评价我国目前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在人与人公平、人与地和谐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最后,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寻我国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形成机制和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第六章介绍城市与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通过选取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结其包容性发展、城市化以及城市权利方面的经验和措施,提出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启示。
第七章是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结构预测与情景模拟。采用熵值法计算四大区域各年的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综合得分,以此作为基准分析,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短期预测,使用Bass扩散模型进行中期预测,进而对比分析得出包容性发展的时间节奏。使用城市化率、环境污染、收入差距这三个指标组合形成27种不同情景,分短期、中期和长期进行情景模拟,由此得出不同时期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重点。
第八章提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并进行展望,并提出促进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