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总体研究思路
本书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现象分析→理论提炼→模型构建→实证研究→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旨在提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政策建议。本书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在回顾理论和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从包容性发展赋予新型城市化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概念及新内涵,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依据。其次,从区域对比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现代计量学方法从四大区域的角度深入剖析和准确把握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过程以及影响机制。再次,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与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经验,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此外,通过熵值法、BP神经网络模型和Bass扩散模型预测中国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未来中短期趋势,得到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在相应时期的可能趋势,并构建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情景模拟模型,通过多种情景比较分析,提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重点优先顺序。最后,在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二 技术路线
第一,本书在对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并通过阐述价值诉求、重要关系、动力机理和实现途径,阐明主要理论问题。
第二,将中国分为四大区域,选取指标并计算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相关分析模型来分析区域差异,并基于重心法分析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过程变化。
第三,在诊断新型城市化与包容性发展、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城乡差距、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城乡差距等几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立DPSR分析框架,对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第四,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得出包容性发展、城市化和城市权利方面的经验,提出促进中国城市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启示。
第五,分别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和Bass扩散模型建立短期和中期预测模型,对四大区域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结果进行预测,并建立情景模拟模型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多种政策情景进行模拟,由此比较分析得到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节奏和重点。
第六,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此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图1-2。
图1-2 技术路线图
三 研究方法
第一,归纳与演绎法。借鉴已有的包容性和新型城市化的研究成果,建立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为后面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数学建模方法。通过托达罗模型、库兹涅茨曲线、贫困变化的分解、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IUPAT效应模型分析包容性发展与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贫困减少以及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环境负荷的关系,分析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在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和减少环境负荷方面的贡献。
第三,比较分析法。本书尤其注重区域对比和经验对比,在四大区域对比和国内外经验对比中采用了比较分析法。
第四,计量分析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关联度模型探索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空间关系,运用重心模型分析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演变路径,同时运用脱钩理论分析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贫困以及环境的脱钩关系,并用门槛模型诊断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与城乡差距、环境载荷的关联程度。最后,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四大区域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形成机制。
第五,经验借鉴法。分别选取典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参考对象,总结其在包容性发展和城市化方面的经验和措施,提出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启示。
第六,结构预测方法。在分析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趋势时,分别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BASS扩散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第七,情景分析法。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政策组合情景,本书运用情景分析法进行政策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