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美欧经济转型
第一章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转型路径与进展情况
所谓“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是指通过政府的帮助,实现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新兴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产业结构朝着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结构转换的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战略及过程。“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实现实业回归,而是要创建一个以先进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第一节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点与措施
“再工业化”战略是针对最近十多年美国经济“去工业化”带来的虚拟经济过度、实体经济衰落、国内产业结构空洞化现象而提出的。它要实现的目标是:第一,重振实体经济,推动美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二,通过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的创新以及发挥互联网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第三,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劳动效率,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第四,保持美国在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地位。
“再工业化”的重点发展领域为先进制造业、材料工业、清洁能源技术与产业、医疗卫生、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通信领域等。其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 立法重振制造业
由政府协调各部门进行总体规划,并通过立法来加以推进。“再工业化”的核心为重振制造业。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美国反思其产业结构失衡和对外贸易严重逆差的现状。美国人认为,国内不少传统产业,如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随着工资上涨,在与国外同类进口商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这些行业的核心技术依然存在,“再工业化”的目标就是要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能力,改变进口消费的增长模式,推动美国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变。
该战略规划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文件中:《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 2009)、《先进制造伙伴计划》(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2011)、《在美国制造计划》(Make It in America, 2011)、《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A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2012)、 《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2012)、《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Revitalize America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 Act of 2014)。在重振制造业投资环境塑造方面提出:创建国家基础设施开发银行,投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保证商品、人员、能源、信息的低成本和有效转移;加大研发税收抵免力度,支持国家与地区公私部门之间、政府-业界-学界之间的伙伴关系,加快先进制造技术的投资、研究和开发;投资创造新技术和商业惯例领域,帮助新兴技术规模化,促进商业惯例的扩展,增强国内制造商的国际竞争力;改革货币,建立稳定而高效的资本市场,提供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帮助危机中受到影响的工人和工业社区,维持老工业区工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过渡到经济复苏时期;加强监管,改善商业环境,特别是制造业环境,通过法律和税收政策监督制造企业的生产,维护空气和水的清洁,以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
二 改革企业税法,鼓励私人企业投资
政府投入初始资金,广泛动员社会资本与科研力量,通过建立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尖端技术,形成全国创新技术网络,并吸引海外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本土投资。2012年3月,奥巴马总统宣布联邦政府与工业部门将共同斥资10亿美元,遴选出制造领域具有前沿性、前瞻性的15项制造技术,以及相应的15个制造创新中心,形成一个包括全球竞争力产品和采用尖端制造技术的产品的全国性网络。美国首先遴选出来的制造技术是增材制造技术(即3D打印技术),并相应建立起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NAMII)。
三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
由政府牵头,联合企业与高校结成合作伙伴,推动技术创新。2011年,奥巴马总统提出,国家应联合企业、大学与联邦政府一起努力,投资新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帮助美国制造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开发,增强全球竞争力。政府将投资500万美元来推动这方面的努力,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关键性的国家安全工业,以提升国内制造能力。
四 改革教育与培训体制
注重学生技能教育与技术培训,使教育和培训系统对技能需求更加敏感;增加先进制造部门所需技术工人的数量,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了吸引更多技术人才来美工作,2013年奥巴马总统开始推动全面移民改革。
五 加强知识产权与贸易保护,确保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通过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等手段来阻止国外不公平竞争行为,保护国内市场;通过谈判打开国外市场,促进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严格执行贸易协定,防止外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美国认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心脏,为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家庭提供高薪就业岗位,尽管面临不少挑战,但在今天的世界里,其技术仍居第一,如生物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纳米技术、航空技术、新一代汽车技术等;只要有正确的政策,美国就可培育起成功的行业。
1988~2000年,尽管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起伏不定,但一直处于盈余状况。而自2001年以来高技术产品贸易则进入赤字状况,且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赤字达到810亿美元,2011年又扩大到近千亿美元。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于增加出口、缩小巨额贸易逆差、改善收支状况意义重大。
美国对重振制造业充满信心。2012年美国GDP为15.6848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1.8667万亿美元,占比为11.9%(此数字为美国制造研究所的统计结果),虽然比重不高,但规模庞大,超过世界众多经济体(如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和韩国等)的GDP,美国称其制造业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
第二节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难点
从2009年以来美国出台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及采取的各种发展制造业措施来看,“再工业化”不是步回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而是开展对制造业材料、工艺、技术、动力能源、管理、服务形式、生产模式的一场创新活动,是对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它预示着一场由美国主导的新的产业革命的开始。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规划宏伟,但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具体如下。
(1)高经费投入。美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并要通过建立15个创新技术中心来加以推进,而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自动减赤机制的启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金投入的规模。为此,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入,政府则予以资金配套。
(2)结构性成本。2003年以来美国生产力与创新制造商联盟(MAPI)和制造研究所一直追踪且比较研究国内制造业与美国九大贸易伙伴同类行业的成本优势状况,发现结构性成本的额外负担——所得税负债、员工福利、侵权诉讼、法规遵从(Regulatory Compliance)及能源——是贯穿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国制造业的劣势。2008年美国制造业结构性成本比主要贸易伙伴高17.6%, 2011年则高20%。与国内其他部门相比,美国制造业工资和福利也较高。2012年第四季度,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工资和福利为33.54美元,而所有产业工人每小时工资和福利平均为30.84美元。此外,制造业也是私营部门雇主为工人提供健康福利较多的行业(见图1-1)。2012年83%的制造业部门员工参加了“雇主资助计划”,制造业雇主提供的健康福利在一年内增长了4.3%,快于过去7年每小时工资和薪金的增长(2.6%)。所有拥有5000名及以上员工的大型制造企业,都为员工提供保险保障。此外,医疗保险不仅提供给工人,而且提供给家庭。1999年制造业家庭保险平均溢价(Average Premium for Family Coverage)为5788美元,2012年已提高到14765美元,年均增长7.5%。2012年制造商为单个员工投入的保险为4098美元,为家庭投入保险10926美元,平均每家公司一年为千名员工家庭支付保费1000万美元。
图1-1 各行业提供健康福利企业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Manufacturing Institute, Facts About Manufacturing, Figure 19: Manufacturing Is a Leader in Offering Healthcare Benefits, January 2013数据制图。
此外,制造业研发所需投资也大大超过非制造业。2009年美国全部产业的国内研发在国内净销售额中占比为3.8%,而制造业占比为4.5%,远高于非制造业2.8%的平均水平。其中航空航天研发投资占国内净销售额的10.4%。
总之,高昂的工资和医疗保健成本,以及在研发上所需的巨额资金,增加了制造业产出的成本与投入,这对“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来说,的确是一大挑战。
(3)就业难度。高技术与高税率影响就业的增长。“再工业化”战略将制造业的发展目标锁定在“高、新、尖”技术产业,而这类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特征,其对本行业劳动就业机会的创造较少。而传统产业则随着成本上升,其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就业人数在减少。从图1-2可见,1996~2012年美国六个地区(从左至右),即东北部、大湖区、平原区、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在不断减少,无一区域幸免。
此外,企业所得税过高也阻碍了资本投资和就业岗位的创造。2012年4月,日本企业所得税税率削减后,美国企业所得税率处于主要贸易伙伴及经合组织成员中最高的位置,达到了40%(见表1-1)。根据MAPI(美国生产力与创新能力制造商联盟)2011年的研究,倘若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5%降到24%,可新增GDP 500亿美元,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
表1-1 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企业所得税税率比较
注:①“法定”指法律规定的企业所得税;“有效”指实际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比如为刺激某些行业的发展采取优惠的减税政策。②企业所得税包括国家一级及国家下一级政府征收的企业所得税。
资料来源:Manufacturing Institute, Facts About Manufacturing, Figure 40-The U. S.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Falling Corporate Tax Rates, May 2013。
图1-2 1996~2012年美国各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变化
资料来源:Manufacturing Institute, Facts About Manufacturing, Figure 56-No Region Has Been Immune to the Decline i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May 2013。
(4)地区发展不平衡。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东北部,其后扩展到中西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制造业的地理分布已发生变化,虽然分布更广泛,但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兴起,使得各州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差异很大。2006~2011年各州制造业生产总值增长11%,其中27个州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显著下降。
(5)就业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工程师的不足。美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16.8%上升到2010年的18.4%,按人口学家预测,到2025年将达到25%。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年龄比之全部非农行业劳动力更紧跟老龄化趋势,且两者差距还在不断扩大。2000年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0.5岁,高于全部非农行业劳动力1.1岁;2011年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上升到44.6岁,高于全部非农行业2.5岁。2012年制造业工人中拥有本科或更高学历的比重为29%,低于经济部门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而在美国工程师中,大学第一学历就是工程师专业的人数也远低于其主要贸易伙伴。显然,制造业部门不仅急需年轻劳动力进入,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师和大学毕业生。为此,在重视专业技术学校的开办之外,说服大学毕业生和年轻人进入制造业,需要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
第三节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初步进展
尽管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但从2009年战略提出到2015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表现如下。
一 制造机构网络规划已启动且逐步推进
2013年1月奥巴马总统提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初步设计》(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Preliminary Design),计划建立45家创新研究中心。美国政府通过行政措施,推进21世纪“工业公地”建设,鼓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已建立起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的7家制造研究中心。它们是:
(1)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The National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也被称为美国制造(America Makes), 2012年8月在俄亥俄州杨斯顿建立,专注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术。
(2)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Digital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Innovation Institute), 2014年2月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建成,从事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研究。
(3)美国轻质材料制造创新机构(Lightweight Innovations For Tomorrow), 2014年2月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建成,专门研究轻金属制造技术。
(4)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创新机构(The Next Generation Power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被称为电力美国(Power America), 2014年12月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建立,研究基于半导体带隙宽度的电子器材。
(5)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机构(Institute for Advanced Composited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2015年6月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建成,研究先进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6)美国集成光子制造创新机构(American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Photonics), 2015年7月在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建成,从事光子集成电路制造研究。
(7)柔性混合电子制造创新机构(America's Flexible Hybrid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2015年8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建成,研究半导体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和集成。
不久,另两个中心也将建成,它们是革命性的纤维和纺织品创新中心(Revolutionary Fibers and Textiles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与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Clean Energy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 on Smart Manufacturing)。其他中心的建设也在酝酿与确定之中。
二 制造业吸引私人投资,尤其是在设备和知识产权产品上的投资增加
2009年,美国在设备和知识产权产品上的投资为8241亿美元,其后逐年增加,到2014年已经达到1.2239万亿美元,比重也从2009年的40.68%上升到43.98%(见图1-3)。2012年制造业在设备和软件驱动器上的投资需求在GDP中的占比为8.4%(见图1-4)。
图1-3 2007~2014年美国私人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设备和知识产权投资额及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ational Data,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Tables, Table 5.2.5, August 06, 2015数据制图。
图1-4 2000~2012年美国制造业在设备和软件驱动器上的投资需求在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Manufacturing Institute, Facts About Manufacturing, Figure 10, May 2012。
三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提高
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为1.73万亿美元,2010~2014年逐年提高,分别为1.83万亿美元、1.91万亿美元、1.98万亿美元、2.02万亿美元、2.09万亿美元(此数据为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结果);在GDP中的比重由11.98%提高到12.09%(见图1-5)。
图1-5 2008~2014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在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dustry Data, Value Added by Industry, Interactive Access to Industry Economic Accounts Data: GDP by Industry, November 5,2015数据计算制图。
四 制造业和耐用品工业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图1-6和图1-7显示的是2007~2014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和耐用品工业就业在总就业量中的状况。从中可见,2007~2010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360.9万下降到1123.1万,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国内产业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从10.53%下降到9.31%; 2012年就业人数增加了22万,占比也上升到9.38%;此后虽然比重仍有所下降,但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到2014年就业人数达到1192.8万,占比9.1%。
图1-6 2007~2014年美国制造业就业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United State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ational Data,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Tables, Table 6.5D. Full-Time Equivalent Employees by Industry, August 06, 2015数据计算制图。
图1-7 2007~2014年美国制造业中耐用品工业就业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United State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ational Data,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Tables, Table 6.5D. Full-Time Equivalent Employees by Industry, August 06, 2015数据计算制图。
制造业中耐用品工业的就业人数和比重也在增加,2010年就业人数跌至谷底,为690.8万,此后逐年增加,到2014年上升到753.4万,四年增加就业人数62.6万。耐用品在制造业就业中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61.51%上升到2014年的63.16%。
五 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增加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2000~2011年,尽管美国每小时劳动报酬(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加0.9%,但由于制造业生产率增长超过工资增长,因此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年均下降1.6%。从图1-8可见,美国单位劳动成本下降幅度虽不及中国台湾、日本、捷克、新加坡,但比经合组织大部分成员要低,后者大部分成员处于成本上升状态。
图1-8 2000~2011年19个经济体单位劳动成本年均增长率状况
资料来源:Manufacturing Institute, Facts About Manufacturing, Figure 12, January 2013。
六 公司利润上升
从图1-9可见,2010年后美国国内各产业税收利润总体上升,其中制造业税后利润从2009年的816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030亿美元,制造业中的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公司税后利润从69亿美元增加到1649亿美元,分别增加2.7倍和22.9倍。
图1-9 2007~2014年美国各产业税后利润
资料来源:根据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ational Date,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Tables, Table 6 19D, Corporate Profits After Tax by Industry, August 06, 2015数据制图。
第四节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他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推进给美国制造业带来活力,随着各领域前沿技术的研发,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正在给或将给他国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带来多方面影响。
一 美国在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依然为控制者
“再工业化”将“创新”置于首位,其战略目标瞄准的是高新尖端技术,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提升美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其处于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地位。以苹果公司为例,2005年该公司第五代iPod(新型)30GB的机型产品利润分配情况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苹果公司将主要的生产流程外包到他国,其靠设计、营销获得58.5%的利润;而中国劳动密集型的组装流程只获得利润的1.8%。该模式折射出高端技术的高价值地位。在“再工业化”战略下,美国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将在增材制造等方面获得突破,从而使美国企业继续处于价值链高端。
二 美国的技术创新将削弱他国尤其是新兴工业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美国的“再工业化”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以此抑制工资上涨、福利增加带来的不利因素,这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加工贸易可能因此而衰落。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劳动成本大幅度的上升,中国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逐渐丧失。而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很大。根据报道,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德国的5.56%,日本的4.37%。图1-10显示的是2000~2008年部分国家每个就业者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从中可见美国不仅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将进一步扩大这一差距。为此,中国必须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图1-10 2000~2008年部分国家每个就业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使用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1》,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 World Bank WDI Database。
三 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在美国进一步抬头
从2011年美国国会民主党提出《在美国制造》计划到2013年4月止,国会已有10项《在美国制造》法案获总统签署而成为法律。如果说以往美国对外贸易争端主要来自国内利益集团的诉求,那么现在更多则来自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目标的驱使。为了保护国内市场,2012年美国修订了《1930年关税法》,使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合法化,由此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贸易冲突更加频繁。2010年以来美国不仅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且还对中国企业频繁发起“337调查”。2010~2012年美国“337调查”中涉及中国企业的达49起,涉案产品以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为多(见图1-11)。
图1-11 1995~2012年美国对华发起“337调查”及占美国对全球调查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下列来源的数据计算制图:1995~2012年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的数据来自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Section 337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http://www.usitc.gov/press_room/337-stats.htm;美国对中国发起“337调查”的1995~2002年数据来自余乐芬《美国“337调查”历史及中国遭遇知识产权壁垒原因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2003年数据来自商务部贸易救济信息网“美国337调查数据库”, http://www.cacs.gov.cn/CaseBase/intro/USA337.htm; 2004~2012年数据来自商务部2005~2013年发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的“美国”部分。
不管怎么说,在“再工业化”战略的推进下,美国制造业衰落状况正在出现改观。美国利用国内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低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将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成本竞争优势将被削弱。为此,中国必须重视这场由美国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动向,借鉴美国政、企、学相结合的研发或投资模式,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制造创新中心,以及政策引导,推进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改变产品处于世界市场价值链低端的状况,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新化。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2年第1期。
[2] 张茉楠:《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仅相当于美国的4.38%》,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http://scholarsupdate.zhongwenlink.com/news.asp?NewsID=9840, 2012年12月20日。
[3]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ational Date,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Tables, Table 6,19D, Corporate Profits After Tax by Industry, August 06, 2015.
[4]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dustry Data, Value Added by Industry, Interactive Access to Industry Economic Accounts Data: GDP by Industry, November 5,2015.
[5] Greg Linden, Kenneth L. Kraemer, Jason Dedrick, Who Captures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Case of Apple's iPod. Table 1, June 2007: 6, http://escholar-ship.org/uc/itm/1770046n#page-1.
[6]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Facts About Manufacturing, http:www.nam.org/Issues/Manu-facturing-Policy.aspx.
[7]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MAPI Manufacturers Alliance,2011 Report on the Structural Cost of U. S. Manufacturing, October 2011, http://www.themanufacturinginstitute.org/.
[8] 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NNMI),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ortal, http://manufacturing.gov/nnmi.html.
[9] OECD,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Volume 2012/2, OECD Publishing.
[10]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Section 337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http://www.usitc.gov/press_room/337_Stats.htm.
[11] U. S.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A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February 2012, http://www.white-house.gov.
[12] U. S.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President Obama Launche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June 24,2011, http://www.whitehouse.gov.
[13] U. S.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 December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
[14] 刘亚威编译《美国制造业真正举国战略是这个——“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http://mp.weixin.qq.com/s?biz=MzA3NzIzNzcxMw==&mid=403514630&idx=1&sn=222ae4a0cba63f2b64e38724ed1d12a7&scene=6#rd, 2016年2月29日。
(本章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林珏教授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