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矿业引领社会前进
西藏社会在当今时代的变迁是丰富多彩的,而现代矿业产业所起到的作用格外突出。西藏在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之前,社会制度是“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这个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当时已经在雪域高原上延续了上千年,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饥寒交迫,生活在死亡线的边缘,社会生产力因此而被长期地、极大地摧残着。直到1951年初,西藏社会农区民众依然普遍使用着俗称“二牛抬扛”的落后生产工具,草原牧民则用原始的游牧方式放养牛羊,这就使得整个社会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服务于人的手段很弱很少。西藏独特的地理地质特征是,高寒缺氧干旱、山脉纵横而荒芜、草原广阔而多数牧草稀疏。黑暗的封建农奴制、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西藏社会文化组成中混沌的、迟滞的因素相对较多,对比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工业化社会,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已经显露头角的一些工业大城市,西藏社会不多的几个城镇工业因素十分罕见,大面积的农村牧区更是带有极其浓烈的中世纪的色彩,甚至原始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也随处可见。1951年以后,主要是1959年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中现代工业在高原社会脱离落后并跻身先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先进技术与设施装备的矿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矿业在当代西藏建设中的多方面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1959年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原社会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这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从经济落后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虽然整个中国在1949年前是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国,新中国建立之后,全国人民奋发向上,建设祖国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同样,西藏民主改革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表明,藏族民众胸怀同样的豪情壮志,努力在高原建设拥有现代工业的新社会,而来自祖国东部沿海地区支援的工业设备、管理理念在西藏摆脱经济滞后跻身先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西藏的地理地质条件的原因,先进技术与设施装备的矿业是高原地区现代工业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当代西藏建设中,矿业所起到的多方面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特别对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传统的农牧业的影响很深很广。
一 推开沉重的经济生产历史之门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进藏的行程之中,有一支名称为西藏科学工作综合考察队,这是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在这支队伍中,有个以地质学家李璞教授为组长的科考队地质组。该地质组一边随解放军行军,一边沿行军路线开展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工作。1953年,修建青藏公路的部队与地方科技人员一起,共同在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沱沱河镇一带发现了裸露地表的煤矿。他们向政务院和燃料工业部汇报,提出正式勘查并建矿开采的建议。1954~1955年,燃料工业部分两次派出工作组和地勘队伍,来到西藏开展地质勘查。同时,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与燃料工业部联合开会,研究落实煤矿开发事宜。1956年,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指示,国家投资400多万元,煤炭工业部从河北省开滦煤矿、辽宁省抚顺煤矿、阜新煤矿抽调了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由沈阳市煤炭设计院编制开采方案,在今格尔木市沱沱河镇境内的唐古拉山口以北青藏公路东侧正式建立了隶属于西藏的第一座小型露天矿山——乌丽(意为美丽的乌金)煤矿。当年4月,地质矿产部西藏地质局在拉萨成立,设立9个科室,并且组建了16个地质队(组)分别在那曲地区、日喀则地区和拉萨市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工作。1959年3月,在那曲地区安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南麓海拔5000米地段,建立了一座正规的国营矿山——土门格拉煤矿。1959~1963年,土门格拉煤矿的职工采取边勘探、边建设、边生产的办法,露天开采浅部露头煤。1964年,该煤矿修建一号小竖井、煤26矿井等,进行地下开采。20世纪70年代,西藏各地、县和农垦兵团纷纷兴建煤矿,高潮时期达到国营煤矿29个、集体煤矿5个,合计34个,其中自治区直属煤矿6个、地市煤矿7个、县办煤矿5个、企业办矿2个、农垦和部队煤矿14个。土门格拉等一批煤矿的建立与开采,部分满足了那曲地区、拉萨市等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驻军部队与部分居民对燃料的急需,创造了一些经济效益。例如,1989年,西藏自治区煤炭采选业产值是182万元,到了2001年,同类产值达到861万元。青藏高原煤系分布广泛,一些煤层具有开采价值。但是,受目前技术发展阶段的限制,曾经开工的煤矿多数不具备建设现代矿山的资源条件。因为,这些煤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薄、急倾斜,稳定性和可采性差,可采范围小且困难。而且,已开采的煤矿多数属于小矿井和小煤窑,生产条件的约束因素很多。于是,西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停止了煤矿建设。2001年前后,煤矿在西藏基本被关闭了。
煤炭开采产业目前虽然停止了,然而,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矿产业对西藏经济的影响很深。土门格拉煤矿等国营矿山企业从祖国东部沿海地区购买了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用于煤炭生产作业。那些企业还招收了数量不同的曾经世代都在田野劳作的藏族农牧民。他们在企业内均接受了时间长短不等的工业建设培训,初步接触了现代化工业知识。他们用曾经习惯于扶犁放牛的双手操作先进设备,挖掘地下的宝藏。这些藏族员工得到了锻炼,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西藏采矿业发展的人才。煤矿生产经营不断地自农牧民中招收工人,由此,一些工业化的经济产品、文化思想不断进入曾经封闭的、滞后的高原社会。古老的西藏经济生产方式曾长期停止不前,阻隔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但是现代矿业推开了这扇沉重的历史之门。
二 金属采选再现工业化曙光
金属矿藏在高原的采选作业相对早期的煤炭开采带给西藏社会更多的现代信息,因而产生了更强烈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将铬铁矿列为战略物资。根据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为了解决国内冶金工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国家加快了西藏铬铁矿勘查开发的进度。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1967年5月,在湖北省武汉钢铁公司技术支援下,那曲地区安多县开始建设东巧铬铁矿区。1969年12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的藏族、汉族等各民族员工经过多年勘查研究,完成并提交了两份报告,即《西藏安多县东巧铬铁矿区17号矿群储量报告》和《西藏安多县东巧铬铁矿区4、6、8、9矿群储量报告》。这些报告指出,东巧铬铁矿区共探明矿石储量45.7万吨。根据冶金部的指示,湖南省长沙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于1970年12月完成了东风(“东巧”改名为“东风”)铬铁矿区初步设计工作。设计方案标明的年采矿量为5万吨,基建时间为3年,即1974年正式投产。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有关东风铬铁矿区的地质勘查很不规范,地质储量报告内容与数据都很粗浅,设计方案实质上等同于“闭门造车”,在很多方面被实践证明是偏离了矿床实际,加之矿区所在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与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等,虽然经过西藏第五地质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的补充地勘和矿床研究等相关工作,可是东风铬铁矿区的设计、生产等一直很缓慢。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东风铬铁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扩大与深入地质勘探,修改补充开采设计,调整优化建设施工等。1979年,东风矿漫长的12年基建工作终于结束,开始了试生产,当年采出矿石3.9万多吨。1980年,矿山正式投产,开采矿石5万多吨,顺利达到设计产量。之后,矿山连年稳产或超产,其中在产量最高的1982年,开采矿石6.2万多吨。截至1986年开采结束,这个矿山企业共采出优质铬铁矿石36万多吨,累计产值超过1亿元,创利税3800多万元。东风铬铁矿区自投产以来,作为自治区工业行业国营骨干企业,产值、利税连年居工业企业首位,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祖国四化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伴随东风铬铁矿区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与乌丽煤矿、土门格拉煤矿相比显得更加强烈,因为,这是西藏高原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按照现代化方式建设的冶金矿山。历史进程也证明,这座矿山也是带动雪域高原矿产资源开发真正起步的矿山。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为了适应正式投产后机械开采的要求,东风铬铁矿区的管理层做出决策,选派了多批有一定基础的管理、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到内地对口学习培训,目的是让他们掌握相关生产、管理技术,熟悉并胜任机械采掘生产操作,以便在正式投产后能扮演好关键角色。进入东风铬铁矿区的藏汉各族员工中的多数藏族员工是来自农牧区,他们是千百年来西藏第一代真正的产业工人。他们的祖辈在旧西藏是受苦受难的农奴,世代被压迫在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底层。如今,他们走出牦牛帐篷,放下手中曾经拿着的放牛皮鞭,走进铬铁矿区,操作机器生产。他们不仅有了较高的工资收入,而且心里有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矿业企业生产出以前没有过的产品,也为社会居民带来了新的文化意识。20世纪90年代,那曲地区、拉萨市、山南地区等相继出现了一批铬铁矿、铜矿和金矿等,这些金属矿山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西藏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从事此类采选活动的人员很多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早期从事矿业开发的经历。当然,20世纪80~90年代,西藏矿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滥采乱挖事件,负面效益很严重。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全面消除环境破坏等方面的影响。
西藏是一块资源宝地,那里的铜、铬、盐湖锂矿等矿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牵头实施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备忘录》(以下简称“青藏专项”)。这是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投资最大、实施周期最长的地质勘查项目,给高原资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青藏专项明确了西藏拥有的重要资源的战略地位,国家政策指向是“积极推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由于地质勘查以及后续的矿藏采选业涉及一系列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要查明不可视的地层深处秘密,因而,现代矿业是工业化的基础,矿业的发展及其对整个工业的推动作用巨大,能积极促进西藏经济社会从传统的农牧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很多事实也不断地表明,现代工业正在多方面改造西藏古老的传统农牧业,并且取得了显著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