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的社会功能
大学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含硕士、博士)教育,是社会有组织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在人类特定历史阶段中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组织机构。在整个社会国民教育系统中,大学是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它担负着培养和造就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重任,并在发展和繁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大的历史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将作为生产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运作中心,而显示出独有的重大作用。从历史和现实发展看,“大学”有其鲜明的社会功能。
一 培养人才
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是大学的核心功能。这里的“高层次”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教育内容的高层次。与中小学教育比较,大学传授的不再是最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具有专业性质的较为高深的理论和技能,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则往往涉及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其二是指教育对象的高层次。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人,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并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具有较高的智能和知识水平。其三是指教育目标的高层次。高等教育承担着推动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
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社会建设服务,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我国,大学的这一培养目标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根据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来确定的,根本上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大学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赋予大学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大学理应从大局出发,以最大潜力集聚人才,大量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 科学研究
14~16世纪的欧洲文化夏兴运动,使西方的教育哲学思想得到了解放,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成廉·冯·洪堡在1809年创办了柏林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的新的大学理念。他认为学术研究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大学应该是教授自由地“教”、学生自由地“学”。主张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科研机构,应当成为学术研究中心。这一大学理念,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使现代大学逐步演变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
大学是知识密集、学科比较集中的地方,它按照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综合设置专业,既包容人类知识宝库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又不断探求并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是大学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对各个专门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大学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建立了覆盖面极广的学科群,分门别类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同时,但凡一流的大学,总是学科分化与学科渗透互为影响,使得单一专业的学生能够融入多学科的学术氛围中。此外,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的大学生,在大学不仅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也培养道德、意志、人格等以实现个人社会化。
大学应当把涉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技术指标以及产业结构、政策导向的论证作为自身的科研选题。可采取地方政府和院校结合的方式,组织力量,系统研究,提出整个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如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大学包括地方性大学帮助地方政府认真调研和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关规划,大大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地方性大学应当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问题作为自身的科研课题加以重点研究,如环境保护、基础教育、人口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三 知识创新与服务社会
大学是现代人才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经过在大学数年的艰苦学习和一定程度的考核,学校最终以授予某学科学位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某种肯定,并赢得社会的承认。大学是人才济济、专家云集的场所,博学的师长,不仅精通一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而且熟悉教育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大学拥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各种实验手段,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藏书和优美的环境为大学生尽快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的系统训练和严格教育,为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掌握知识,尽快接近现代科学技术前沿提供了可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崛起,大学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但并不是终极的过程。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依然还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大学生在大学中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注重学习获取知识的技能。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现代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等特征要求生产的方式必须变化,而这一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些大型企业吸收大学加入其企业集团,让大学科研院所发挥优势为其服务。有的国家选取高校集中的大学城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如美国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即硅谷)和波士顿科技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中国的中关村科技一条街等。1979年,西柏林工业大学参与创建了“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法国有近80%的大学参加了“法兰西岛科学城”的建设。俄罗斯在1992年创建了“莫斯科大学科学园”;从1985年起,中国有近1000所大学参加了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1981年起,中国台北有3所大学参加创建了“新竹科学工业园”。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多个高新技术园区,其中高校参与的有241个,占总数的40%。大学科技力量的有效组织产生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从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带动了地方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大学的参与,主要是为各企业解决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咨询、人才培训、产品试制等,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向传统产业输送高技术的“辐射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大学有着她自己的魅力。她不仅能够让她的学子充分享受她的资源,能够为学子提供足够的知识、培养其开拓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提供给学子一种伴随一生的信念,并锤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最大可能地回报社会。
四 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和经济,不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大学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社会文化阵地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中国文化变革和发展的主力军,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紧密相关。2006年,赵沁平教授提出“引领文化是大学的第四功能,而且是大学与生俱来、更为独有、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职能”;2007年,陈利平教授提出“使大学成为师生的家园,即大学的文化职能”;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文化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大学是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中心。它包含众多学科领域,集精神建设、学术研究、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成为新文化的“孵化器”。大学既是文化的加工厂也是文化的蓄水库,它一方面在孕育文化,另一方面也在绵延文化,大学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进而通过这种传承使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大学集聚了一批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子;大学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交融、文化交流的平台;大学不断促进探索和争鸣,激励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像但丁、哥白尼、伽利略、培根等这样的大学者,创造并引领着欧洲的新文化,为其后来的文艺复兴和文化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近代史上,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大学引领文化最典型的例子,这些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