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对南疆维汉民族交往的民族学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维汉民族交往的历史文化空间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历史上属于泛称的西域,在中国历史地理时空中,它是北方游牧文化、绿洲农耕文化、中亚文化碰撞交汇的地区,“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理格局决定了其历史上既是多民族生存、融合和活动的舞台,更是多元文化生成、繁荣和传播的驿站。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新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环境,其发展呈现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自公元前1世纪起,新疆地区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地理概况及行政区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位于中国西北部,东西最长处2000公里,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东接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为邻。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中国边境线最长、接壤国家最多的行政区。历史上,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出发,经新疆通向西亚、希腊、罗马等地。

新疆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高山环绕,地理环境封闭,境内主要为沙漠、草原和高山。从生态环境看,新疆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唐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说的就是新疆之冷;“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岑参),说的就是新疆的热。从地形地貌上看,新疆大部分由山地和盆地组成,地貌轮廓特征鲜明,高峻绵延的山脉与平坦宽广的盆地相间排列,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色。“三山”即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和南部的昆仑山;“两盆”即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以绵延1000余公里的天山山脉为中轴,新疆被分为自然景观明显不同的两个部分——南疆和北疆。习惯上,吐鲁番、哈密一带,又称东疆。北疆地区多草原和荒漠,气候凉爽,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策马弯弓之地。南疆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气候干燥,其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绿洲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7个地区、2个地级市;99个县(市),其中包括32个边境县(市)、6个民族自治县;1020个乡镇,其中包括42个民族自治乡(见表2-1)。

表2-1 新疆行政区域构成统计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第1页。

(二)历史沿革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海路交通大规模开通之前,新疆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孔道。考古发现证明,“新疆不仅是东西两大人种支系居民相互接触交错的聚居地带,而且在属于两大人种支系的居民中还存在着多样的人类学类型,反映了他们复杂的种族渊源关系”。马大正:《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127页。历史上,很多种族、众多的部族或民族都曾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如塞人、月氏、乌孙、羌、匈奴等。公元前101年,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军队开始在轮台、尉犁一带屯田,汉人依托屯田点纷纷进入新疆,并日渐成为新疆众多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任命郑吉使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是为西域都护,治西域居中之地乌垒城(今轮台县东),“置城屯戍支撑”,(东汉)班固:《汉书》第96卷《西域传》,中华书局,2007。标志着西域正式列入西汉版图,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之后,“历朝各代对新疆的治理受国内局势、国力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纵的方面看,尽管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方略、政策不同,总的趋势却是这种治理在不断得到加强”。马大正:《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5页。同时,我国更多的古代民族纷纷进入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尤其以我国北方蒙古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为多,突厥人、回纥人、蒙古人先后而至。这些民族和新疆当地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在共同开发西域的过程中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疆的一些现代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至19世纪末,新疆已基本形成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13个世居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1884年,清政府正式任命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为甘肃新疆布政使,标志着新疆省正式成立。清朝统一新疆后,自西汉时期开始的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趋于完备,各项政策措施也更加适合于新疆的政治、民族特点,加速了新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过程。辛亥革命后,在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等国民政府官员的统治后,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新疆省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宣告成立,自此新疆各族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纵观新疆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迁徙、融合的历史,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大正:《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5页。正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四册《西域》所述,西域即东接玉门关,西至葱岭的西部地区之总称。这个地区,“唐、虞、三代、汉、后汉、自魏及晋、唐、宋、元、明”都是中国的一个部分,即所谓“西域土地内属”,西域是国家的西部疆土。曹菁轶:《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及发展研究》,CNKI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第6页。

(三)人文社会概况

新疆地区民族构成复杂、文化多元、宗教盛行,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汉族等民族大多有较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且部分民族,如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民族因为历史的原因是跨境民族,这些民族虽然在民族人口与文化发展上与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存在不平衡,但都是新疆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疆多民族、多文化、多种宗教的社会构成,为疆内各民族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民族构成与分布

新疆民族众多,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截至2011年,新疆总人口为2202.66万,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1358.24万,占全疆人口的61.66%。其中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4个:维吾尔族(1037.04万)、汉族(844.42万)、哈萨克族(154.26万)、回族(100.34万);10万~100万人口的民族有2个:柯尔克孜族(19.4万)、蒙古族(17.89万);1万~10万人口的民族有5个:塔吉克族(4.73万)、锡伯族(4.27万)、满族(2.64万)、乌孜别克族(1.74万)、俄罗斯族(1.16万)。其余民族人口不到万人(见图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图2-1 2011年新疆民族构成

新疆民族分布总体呈现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混杂居住”的特点。南疆以维吾尔族为主,北疆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和达斡尔等民族分布比较集中,其他民族大多为杂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新疆各民族以上学、工作、经商、务工为主要目的自发、自愿的人口流动,在新疆城乡之间、北疆和南疆之间、新疆和内地之间频繁增加,一些纯粹的民族聚居区的本民族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城镇的多民族混居状况更为明显。如南疆喀什、和田和阿克苏三地的维吾尔族人口占全疆同族人口的比例由1944年的84.6%下降到2007年的71.5%;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人口占全疆同族人口的比例由1944年的83.4%下降到2007年的76.8%。乌鲁木齐市有52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18%增长至2007年的27%(见图2-2、图2-3)。《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第9页。

图2-2 新疆民族分布图1

图2-3 新疆民族分布图2

资料来源:余泰山、陈高华、谢方:《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辞典》,中华书局,1996。

2.文化构成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新疆多民族构成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新疆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同时也决定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吸收与借鉴是新疆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历史的维度看,新疆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汇聚、交流与融合、发展等阶段,从而形成了近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汉文化、具有鲜明伊斯兰特色的维吾尔文化以及集游牧文化之大成的卫拉特蒙古文化是新疆多元文化的主流,同时哈萨克族文化、乌孜别克族文化、塔吉克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点缀其中,使新疆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相融共生”引自王蒙在珍惜与发展新疆多民族文化演讲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cntv.cn/20110525/109276.shtml。的特点。

早在先秦时期,汉文化就已进入西域地区。《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中即记载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西汉治理西域后,伴随着大量的汉人迁入西域,汉文化不仅传入西域,而且对西域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如内地的凿井技术、果蔬栽培技术、建筑技术、语言文字、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在西域的传播,不仅使汉文化得以扎根于西域,而且也对其他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昌文化的兴起就是明显的例证。16世纪初,虽然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伊斯兰化、突厥化亦成为新疆文化的主要特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就此消失,史载“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华”〔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册),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248页。就是很好的例证。清王朝收复新疆后,伴随着近现代汉族移民的不断迁入,汉族人口在新疆民族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汉文化在新疆的文化主体地位最终也得以确立,成为新疆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文化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维吾尔民族的形成而发展的。宋、金、辽时期,大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南下,回鹘西迁,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原住居民在与操突厥语族语言居民的接触、通婚与融合过程中,逐渐接受回鹘语成为当地普遍使用的语言。同时,自14世纪起,伊斯兰教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周边居民与回鹘人共同的宗教信仰。至15世纪末,维吾尔族以及带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维吾尔文化最终形成并得到巨大发展。维吾尔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总而言之,新疆多元文化是新疆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地理环境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新疆多元文化的并存、交融与互补也为各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3.宗教信仰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且一直持续至今。在古代,先后有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传入新疆。唐“开元初(公元713年)大食遣使来朝”,伊斯兰教从陆路传入我国。公元10世纪上半叶,喀喇汗王朝萨图克·布格拉汗信仰伊斯兰教,促使伊斯兰教在新疆大规模传播,南北疆开始了伊斯兰化过程。新疆不仅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传入。当代新疆的宗教信仰形成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体,佛教(包括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伊斯兰教是新疆信仰民族最多和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有信教群众1130多万人,约占新疆总人口的60%,占信教人口总数的95%以上,对新疆的社会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新疆伊斯兰教有不同的教派。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大多数民族信奉逊尼派,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基本上信奉什叶派。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一部分人信奉苏菲派。佛教在新疆流传最久,长达2000多年,现在新疆的蒙古族、藏族、裕固族,以及部分汉族、满族、锡伯族信奉;其中蒙古族、藏族信奉藏传佛教。东正教被俄罗斯族所信仰,少量的汉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萨满教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满、锡伯、达斡尔等民族历史上都曾有过很深的影响。现在,萨满教在新疆一部分锡伯族、满族和达斡尔族中仍有一定影响。参见吴福环、郭泰山主编《新疆通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编写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新疆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各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保护。截至2008年,全区有清真寺、教堂、佛道教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约2.48万个、宗教教职人员2.9万多人、宗教团体91个、宗教院校2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赴沙特朝觐的人数已累计超过5万人,近年朝觐人数保持在每年2700人左右。截至2008年,新疆宗教界人士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职务的有1800多人,他们代表信教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行监督。《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