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对南疆维汉民族交往的民族学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戴宁宁博士这部成果呈现在面前时,作为她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记得第一次在办公室见面时,她还是个扎着马尾巴的大学三年级学生;现在面对她即将出版的这部著作,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年轻学子的成长历程,不由得感慨时光的飞逝,也由衷地为戴宁宁博士获得的成绩而感到喜悦。

2010年,我承担了由新疆师范大学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主持的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巩固和发展新疆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研究”之子课题“新疆多民族地区影响族际交往的民族心理因素研究”。该项目主要是调研“7·5”事件后,新疆地区维汉民族的交往现状,并试图从深层次上研究民族关系的心理基础,分析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因素。为了深入了解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维汉民族关系状况,我带着包括戴宁宁博士在内的课题组成员,随同王平教授带队的总课题调研队伍奔赴南疆。课题组的阿迪力副教授、戴宁宁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刘继杰等随着调研队伍来到阿图什、喀什等地,最后将他们三人安排住在喀什维吾尔族居民家里,开展了深入的调研活动。在美丽而迷人的南疆喀什,戴宁宁开始了关于影响南疆维汉民族关系的心理因素的田野调研,这也成为她博士论文的工作基础。

对南疆维汉民族交往的民族心理因素进行研究,是我们从民族心理视角出发来探讨民族关系的心理基础。记得我在《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处理与协调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多民族国家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课题。交往作为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之间发挥着整合、沟通、协调、融合与促进发展的功能。我们在新疆地区开展的研究就是试图对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交往心理进行民族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亦即从多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从心理层面来研究分析今天的民族关系,“交往心理”是该研究计划中比较核心的概念。戴宁宁博士从民族交往的态度、交往的心理结构入手分析,同时又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及民族发展心理等方面对民族交往心理进行研究,也是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及戴宁宁博士深入实际的分析引起了学界对民族交往心理的关注,也再度强调了本人对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阐释。更为可贵的是,她运用定量研究法来分析民族交往心理诸要素,以及影响南疆维汉民族交往的诸心理要素,采用深入的田野访谈资料、大量的数据以及心理测验量表等来研究民族交往心理,这样的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应该是要被重视和鼓励的。“维汉民族交往心理及其影响因素”是从民族关系的心理表现与心理基础入手,对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的交往意识、交往态度、交往取向等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对于了解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关系,深化对民族分化、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现象及规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了解与掌握维汉民族的交往态度、交往倾向、交往行为以及交往基础,对于国家制定少数民族发展政策与发展规划、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了解“7·5”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及其应对也具有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南疆维汉民族交往心理”的研究成果即将问世,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课题的首席专家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是他在设计课题时关注到了民族心理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意义;还有王平教授,是他带着课题组的成员,运用他丰富的田野经验和个人魅力,使得我们在“7·5”事件之后那么一个困难的时段里顺利地进入到南疆的田野,为课题的高质量完成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课题组的阿迪力副教授承担了维吾尔语翻译、维吾尔语问卷的翻译及后期的问卷处理工作。戴宁宁博士即将问世的这部成果,凝结了她的辛勤劳动与努力,也体现出我们这个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和科研能力。在南疆地区深入的田野工作,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经验,与当地维吾尔族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同时,她也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为这部成果的面世奠定了基础;她收获的更大的一份惊喜是,那时她可爱的女儿皮皮已经陪伴着这位准妈妈东跑西颠的开展田野调查(知道这也是后来的事情)。

去年,戴宁宁博士又以新疆的研究为基础,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期待着这部凝结着她心血的研究力作,能为处理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参考;也期待着这部作品能成为她科研发展的学术基础,希望她能在新疆民族关系研究方面并在民族心理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绩。

李静

2015年5月12日于台湾“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