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技术路线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分析和研究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的构建。

文化建设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有着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新疆文化发展战略是新疆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布局,是新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命题,事关新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选择,事关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新疆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的战略抉择,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精神支撑和核心力量。该部分以宏大视角,从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环境、新疆文化发展战略构想、新疆发展现代文化的战略意义和依据等方面入手,旨在勾勒新疆文化发展的大致轮廓和发展脉络。该部分从社会发展具体形态、文化发展和进步程度、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发展总体态势、文化发展目标和终极意义等方面对现代文化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做了界定,阐述了现代文化的现代性、多元性、价值性、开放性、超越性等主要特征,以马克思发展观、文化哲学和现代化理论等相关观点及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为基本依据,提出现代文化是凝聚和引领新疆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新疆各民族人民意愿的现实文化选择。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李建军:《现代文化的内质和品格》,《新疆日报》2012年1月5日。

第二部分:分析和研究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的路径。

此部分是对新疆文化发展总体战略路径的整体概述和扫描,力求进行粗线条的宏观勾勒,并与新疆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战略、新疆文化事业发展战略、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新疆文化安全战略的各部分战略实施方案加以区别和切割。战略路径关系到方向明确后怎样走、如何做的问题,是新疆现代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做出的选择。本书从八个方面做了探讨:一体多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和谐文化;文化认同——多讲共性、多讲包容,追求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选择吸收——以开放、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力促新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互动借鉴——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引导宗教与新疆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特色立足——依托优势资源,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产业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文化援疆——变“输血”为“造血”,把中央的优惠政策转化为促使新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文化辐射——全方位提升新疆现代文化传播力,增强文化辐射和输出效应;文化自强——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该部分旨在从新疆文化发展的急迫和紧要的问题入手,力求促进新疆现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切实为文化兴疆、强疆、富疆和稳疆服务。李建军:《新疆现代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李建军:《提升新疆文化对外传播力的路径选择》,《当代传播》2012年第2期;李建军:《以地域多元民族文化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李建军:《论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的构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李建军:《文化对口援疆的“输血”类型及援疆路径选择》,《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李建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与新疆文化繁荣》,《东疆学刊》2012年第4期。

第三部分:调查和研究新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战略。

文化是体制的基因,体制是文化的环境。文化体制改革需抓住四个关键词:创新、引导、服务、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关系到先进文化的传播、繁荣与发展。新疆的文化发展是中央“文化命题”的一部分。新疆在“十二五”期间,要推进新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安全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就需要正确界定文化体制改革的内涵,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涵盖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机制与模式,要厘清党委系统、政府系统、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市场几个文化主体的结构状况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建构,掌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本书认为我们应遵循自治区党委的文化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即遵循“一要积极,二要稳妥”的方针,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情出发,按照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和外部机制创新,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创新,并给予文化体制改革一定的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保障。本书以新疆大晨报股份有限公司、七坊街文化创意园、新疆人民出版社三家经营性文化企业,以及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例,分析在构建全方位“大外宣”的格局过程中对新疆文化体制的探索与创新,积极推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的转变。

第四部分:调查和研究新疆文化事业发展战略。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今文化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新疆的文化事业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的文化事业能否科学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事关新疆“文化民生”的实现,事关新疆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和繁荣。近年来,新疆文化事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新疆文化事业建设历史上欠账太多,领域宽、摊子大、条件差、底子薄、任务重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观。同时新疆面临反分裂、反渗透的严峻挑战,文化事业的滞后将会给新疆的社会稳定带来较大隐患。基于此,本书旨在从宏观领域把握目前新疆文化事业发展脉络,通过对文化事业发展战略意义的深刻阐释,从政策理论指导、资金支持与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支撑、评估监督体系五个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进行剖析,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民族性、复杂性、多样性、不平衡性、服务性、公益性、创新性的特征,进而针对新疆文化事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括。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与基本方针,旨在探求适合新疆自身文化事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只有基于维护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题思想,以繁荣文化事业为己任,才能够推动新疆的文化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只有不断推动新疆文化事业向前发展,让新疆文化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才是新疆文化事业的出路之所在。

第五部分:调查和研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新疆文化产业是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疆的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色,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和丰富的内容。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是顺应新疆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是利疆利民的重大举措。这意味着大力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是新疆文化战略选择的必然要求,是新疆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但是新疆的文化发展并非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一系列基础条件之上。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精神资源,新疆都蕴含丰富且特色鲜明,这为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然而,新疆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培育阶段,这主要反映在其观念落后,产业总量少,规模小,经营主体实力弱,缺乏产业链;资本、人才、产权等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化水平低,品牌缺失,产业结构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政策法规不完善;人才匮乏,队伍薄弱,等等。基于此,本书以实证研究的视角,从新疆文化产业占新疆GDP的比重,新疆文化产业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新疆文化、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以及文化产业的若干行业发展等方面,对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明晰目前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所在。在借鉴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从品牌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重点文化产业带动战略、政府主导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五个维度提出适合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路径。甘晓成、刘环玉、姚卫坤:《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第六部分:调查和研究新疆文化安全战略。

文化安全系指一国之文化处于内无隐忧外无罹患的客观状态。从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国与国的竞争正在由以政治军事为基础的“硬实力”竞争,向以文化价值观为表征的“软实力”竞争转换。当今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兴衰与国家的盛败呈现出不谋而合的相同波动。“文明的冲突”取代意识形态的对垒成为后冷战时代大国博弈与角力的主要形式。文化安全的命题亦由此而生。以当今中国而论,文化安全是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世之需。就新疆目前而言,特殊的地缘与多元文化的历史使其处于反分裂、反渗透的最前线,文化安全问题在新疆尤为突出,维护地区文化安全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巨大。当今新疆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文化渗透与颠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新疆主流价值观念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发生动摇;新疆的文化认同面临解构的现实危险;新疆民族文化承受着被消解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和“双泛主义”政治思潮的卷土重来已有可乘之机。据此,维护新疆文化安全的对策与方略应当是:立足国家战略,强化新疆文化安全意识;妥善处理新疆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构建国家与文化的认同合力;加强新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推进新疆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增强传统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新疆文化经济力与传播力;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坚决有效打击境内外分裂破坏活动;优化新疆文化安全的社会环境,建立长效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二)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