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史前、商周考古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半坡类型遗存,是关中地区最普遍的仰韶遗存。东至华阴,西至宝鸡,北至邠县,南至户县,都有此类遗址。目前已经发掘过的半坡类型遗址有西安半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华阴横阵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陕西华阴横阵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9期。、宝鸡北首岭考古所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要》,《考古》1959年第5期;考古研究所渭水调查发掘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6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队:《一九七七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2期。、临潼姜寨西安半坡博物馆、临潼县文化馆:《1972年春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渭南史家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县文化馆:《陕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1期。、邠县下孟村等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邠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邠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6期。。由于发掘遗址较多,所以这类遗址的陶器特征还是不难识别的。这一类型陶器的基本器形有小直口尖底瓶、葫芦口尖底瓶、圜底钵、小平底罐、瓮、长颈小壶、窄唇或卷唇盆、长条形陶锉等。彩陶图案最常见的有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曲折纹、人面纹、鱼纹以及由鱼纹变衍而来的图案等。这些图案多用彩色直接表现,较少使用以彩色空间来表现的手法,而且一般多用直线条,很少用曲弧线条。此外,锥刺纹也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装饰(图一)。过去对此类遗存的认识并不十分明确,有把整个半坡遗址都看成属于半坡类型遗存的。其实,半坡遗址之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文化面貌差别很大,先后衔接并不紧密,因此应当加以区别,半坡类型应以半坡遗址下层的同类遗存为限。关于这一点,已有许多专家指出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安志敏:《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问题》,《考古》1972年第6期;严文明:《半坡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考古》1977年第3期;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于此就不必赘言了。

半坡类型发展过程相当长,应当划出发展中的若干阶段,以利研究。据北首岭遗址1977年的发掘,其中层属于半坡类型。中层的最上部位与最下部位的碳素测定年代分别为距今6053±140年与距今6700±140年,两者相差将近七百年。整个半坡类型的发展时间当不少于此。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此类型的早、晚阶段的文化面貌是有所变化,可以区别的。北首岭中层的上、下之间的变化是这样的:中层偏上的小层出有较多的素面或绘有宽带黑彩的圜底钵,中间的小层有较多的尖底瓶,偏下的小层则较少这两种器形,所出的陶钵口缘往往有一道橘红色的宽带,底部有一圈划纹,划纹圈内部分,粗涩不平。此外,还有很少量的三足器及假圈足钵等。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遗址里也是存在的。例如西安半坡的宽带黑彩圜底钵以第二、三层居多,一直延续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尖底瓶在偏下的层次中也出得很少。据《西安半坡》表六,T32、T57、T64三个典型文化层,最下的一层(第五层)只出了一片尖底瓶口沿的残片,而二至四层则共出了十片。因此,这种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引起注意。半坡类型偏晚的阶段可以邠县下孟村F1和渭南县史家为代表,因为下孟村F1所出陶器既有半坡类型的特点,又有与庙底沟遗址所出相近的器形。姜寨与史家同类地层也有这种情况,而据碳素测定,庙底沟类型晚于半坡类型。因此下孟村F1与史家遗址应是半坡类型遗存中较晚阶段的遗址。我们看到,在史家遗址里,出现了葫芦瓶、带盖矮罐、竖领罐等新的器形,这些器形又往往是成组同出的,例如M28的葫芦瓶与带盖矮罐同出,M11的带盖矮罐又与竖领罐同出。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半坡和北首岭。在半坡的M91、M102、M107三座墓中,上列三种器形是同出的(图二)。

图一 半坡类型陶器(均见《西安半坡》)

1~7.图一一一;8.图版壹零肆,8; 9.图版壹伍肆;10.图九八,13;11.图版壹伍陆,14;12.图版壹伍叁,19; 13.图版壹伍玖,3; 14.图版壹伍贰,4; 15.图版壹伍玖,20; 16.图版壹壹伍;17.图九五

图二 半坡M102等三座墓葬成组陶器与史家陶器比较图

1~3.《西安半坡》图一一一;4~8.《考古》1978年第1期《陕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图一〇, 1、7、13、26、30

半坡类型的各遗址之间,还存在地域性的差别。例如北首岭的中层出土遗物基本上与半坡遗址相同。T2: ⑤的碳素年代是6950±145年,与半坡下层偏早的两个数据相当接近。但是,如果把北首岭中层的情况与半坡下层的情况相比,我们就会发现除了基本上一致之外,又有许多重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半坡彩陶多而复杂,北首岭彩陶少而简单;半坡的尖底瓶名副其实是尖底的,北首岭的尖底瓶实际上都是直径很小的平底,只是因为大致器形与其他遗址的尖底瓶相同而沿用其名;半坡的双侧缺口石刀很多,北首岭则发现很少;半坡的鱼纹陶片以及鱼叉、渔网坠等渔具很多,北首岭则很少;相反地,北首岭的骨镞非常多,往往用成束的骨镞与野猪獠牙一起随葬于墓中,这又是半坡墓葬中很少见到的。在大体相等的时间里存在这么显著的差别,显然并非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同一大的部落或部族中,不同的氏族或部落活动于不同地区而造成的。很清楚,半坡先民的农业和渔猎经济比较发达,北首岭先民的狩猎活动则占较大比重。经济活动的差异,造成了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在日益频繁的往来中融合、消失,但也可能由于愈来愈隔膜而日渐扩大,甚至产生质的变化,形成为其他文化或其他文化类型。研究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探讨各种文化类型之间的源流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