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摘要 全球化包括很多方面,目前讲得最多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实践表明,参加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但政治全球化则因目前社会主义力量较弱,受到资本主义的攻击和围剿,必须提防政治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社会主义要想实现全球化,要靠宣传自己,但更要用发展的成就展示自己,使国际社会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认同。目前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博弈,不仅仅是利益的冲突,根本上是意识形态的博弈,资本主义要“永恒”,社会主义要取代它,这场斗争是艰苦的,也是长期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扩大影响提供了机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也要通过全球化进程来实现。中国在社会主义全球化过程中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全球化 意识形态
一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事业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逐渐风靡世界。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各种形式,不过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经济全球化,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执行对外开放政策,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做起,逐渐转向其他领域。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一旦国门大开,跨国公司蜂拥而至,它们拥有的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就如潮水般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把“双刃剑”,利弊兼有,但各国对全球化进程的理解和把控程度不同,利弊得失会有所不同。迄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不能摆脱这个规律。中国政府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关系,总的来看,取得了利大于弊的效果。中国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都与经济全球化有密切的关系。当然,西方经济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在中国经济中也都有所表现,特别是在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后,中国经济发展也很难独善其身,例如2008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也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在世界经济危机大浪袭来时,不得不与西方大国同舟共济。
上面讲的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讲其利还是大于弊的。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使国际社会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无形中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其榜样作用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扩大。但是,政治全球化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差别很大,而政治和文化又事关政权稳定问题,因此,政治全球化并不像经济全球化那样易为各国所接受。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政治与经济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世界是多样的。千差万别的国情很难用一种模式管理。然而,多年的事实表明,西方大国在竭力宣扬自己的政治模式和价值观是“普世的”,想方设法使其全球化,甚至在新独立的东欧、外高加索和中亚国家中以制造“颜色革命”的方式强行推进。这种政治全球化受到世界很多国家,包括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止一次强调,各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选择,文化更是如此。世界存在各种文明,各有长短,不可强行划一。强行推行某种文明,其结果必然会产生“文明冲突”。目前,世界上文明冲突最严重的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这与西方不断打压伊斯兰文明有关。综观近年来西方在中东北非国家制造的“阿拉伯之春”,非但西方化没有形成,反而在一些国家引发内战,宗教极端势力借机而起,西方推行的政治全球化由于不受欢迎而四处碰壁。从意识形态角度,西方视自己的制度为“永恒”,对社会主义制度则看作是异端,利用当今拥有的仍很强大的话语权,并借用全球化这种形式,攻击和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对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尤甚。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利大于弊,那么,西方竭力推进的政治全球化,即所谓“西方民主”或称“民主改造”,实际上是将西方政治制度奉为“圣典”,说其具有“普世性”,其矛头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全球化明显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各国自愿或者不完全情愿接受的,存在内生动力;后者是西方强加的,不存在内生动力,甚至是相反的动力,其结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二 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生命力要靠自己展示
上面谈到政治全球化不像经济全球化那样为所有国家所接受,但即使不接受的国家中也有一些人迷恋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所谓“民主”,存在所谓“西派人士”,并利用国家给予的言论自由,对社会主义发出贬低甚至攻击的声音。社会主义作为挑战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意识形态,目前想让世界所有国家都接受是不现实的,但同样,在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信仰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也大有人在。除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外,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甚至在资本主义势力强大的北美洲和欧洲,都存在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党和人士,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在各国力量大小不同,在各国的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晚得多。如果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算起,也不过近百年时间。社会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曾辉煌一时,大有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全新的人际关系分不开。落后的、渴望新生活的国家和人民将苏联视为榜样,希望社会主义制度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新生。然而,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中犯了不少错误,尤其是苏联的狂妄自大与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赛中落后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使社会主义国家队伍锐减,给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提供了口实,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了低谷。但迄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仍在,信仰社会主义的队伍人数有所减少,但保留下来的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8600多万中共党员的中国,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屹立在当代世界,表明社会主义事业虽然面临困难,但大旗不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活力地展示在世界舞台上。
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宏伟事业,欲使其发展壮大不能自然形成,需要花大气力加以推进。推进的方式有两种:作为软实力的制造舆论和作为硬实力的业绩展示。制造舆论就是要不断用各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使中国,而且使世界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坚信这一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对社会主义信仰的自信。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时,做到这一点还不太难;在社会主义事业处在低谷时,就不容易了。君不见,即使在中国,也有个别人包括入党多年的“老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产生怀疑,在附和西方调门不断唱衰社会主义。因此,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不仅自己要坚信社会主义,而且能用令人信服的道理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不过仅靠舆论引导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仅靠外力推进而无内生动力只会效果有限,重要的是要有业绩展示。所谓“业绩展示”,就是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速度、发展成就、发展目的上树立榜样,使国际社会能看到这种社会制度优越在哪里,并愿意效仿。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业绩展示不足,当然不恰当的、空洞的和脱离实际的舆论造势,特别是用强迫的甚至是用暴力的舆论造势也是造成苏联解体和制度蜕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失败中吸取了很多教训,总结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为了人”和“以人为本”这些言简意赅的道理,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进入了“小康社会”,是近百年来国家最强盛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中国在用具体业绩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业绩是无声的语言”。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使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观念向世界推进的最有力的武器,是赢得人心的无形语言。
三 意识形态博弈具有长期性,社会主义须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和壮大
社会主义中国在发展和壮大是不争的事实,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方面,话语权在增加,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应看到,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处于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强大话语权仍在影响世界。在此情况下,社会主义的中国,甚至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处于西方的压力之下,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在发展方面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不能简单认为,这是国家间在对待某个具体事务上的利益碰撞,或者说是世界经济“老大”和“老二”之间的角力。这里有利益之争,但更应该看到,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表,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代表,美国反对中国,其实也不仅仅是美国,还有与美国制度相同的西方国家,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我们并不想用意识形态来看待国家关系的一切,因为确有一些问题是利益之争引起的,但近年来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表明,某些西方国家,甚至在历史上中国与其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的国家也在联手反对中国,更不用说日本用所谓“价值观外交”围剿中国,这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博弈。美国想永久领导世界,2014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西点军校演讲中说美国要领导世界一百年,无疑是想用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引领世界,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美国为什么视昔日二战盟友中国为博弈对手,而将二战时的敌人日本视为伙伴?个中有美国衰落的因素,想借用日本的力量制衡中国,但绝对不能忽视,是因为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中国作为一种可能取代美国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新型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代表,其发展成就使美国到处推销的社会制度黯然失色,使被视为“永恒”的制度受到挑战,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能接受的。但历史规律无情,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正在走向衰落的社会制度尽管目前还有余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它的虚弱,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迟早会被挤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互取代的制度博弈,美国等西方大国视中国为洪水猛兽,从意识形态博弈角度理解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历史进程是缓慢的,制度替代不会像翻一页书那样容易。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将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社会主义想取代资本主义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奋斗的过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不发生大的变故的情况下,经过一二十年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社会主义不仅在思想上,也会在队伍上逐渐壮大,但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也很难说,因为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赶不上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还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赛仍未停止,还要经过数代的努力,社会主义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队伍上才能全球化。
回顾几十年全球化的进程,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全球化进程有利有弊,但利还是大于弊。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必须通过全球化进程来实现。闭关锁国的政策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会因此丧失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这样的社会主义是经不起国际上大风大浪的冲击的,迟早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像中国这样勇于参加全球化进程,在吸收外国有益经验的同时,也敢于与各种外来敌对势力做斗争,才会不断壮大自己,屹立于世界。也只有加入全球化进程,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在世界广泛传播,最终赢得胜利。
最后还要指出,社会主义全球化要靠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壮大和未来社会主义队伍的扩大来实现。中国共产党人肩负重大的历史责任。习近平主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始终以世界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据时代发展的主题来确定战略与策略。中国虽然发展了、壮大了,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欲使社会主义真正全球化,仅靠中国一个国家是不够的,需要以世界眼光和广阔胸怀对待不断变化的世界,胜利一定属于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