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庙观和庙会
数量众多的庙观以及热闹的庙会,是中国传统社会宗教信仰普及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名山大邑,还是荒村小镇,都遍布着寺、观、庵、庙、祠、堂,很多农村“虽二十五家之里,尚有五道庙、七圣祠”,民国时期,几位社会学家到北平西北郊的西柳村去放贷款,该村50多户人家一半以上需要借债,村子十分破落,但村中唯一的庙宇是刚修过的,很整齐,而据估计,修缮款比贷款总额要大得多,社会学家们都感慨神道的“榨取力”超人。李景汉20世纪20~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调查也表明,“定县一般民众,尤其是妇女,崇拜偶像,几乎无所不信,各村大致皆有庙宇。……据民国19年的各村概况调查,全县有庙宇879座,其中有庙会的至少有50座”。在草塘解放前各个时期(清、清末民初、民国时期)的宗教市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寺庙众多、庙会繁盛的场景。
一 文献中的草塘坛庙(1914年前)
由草塘下司人傅玉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98年完成)所修私家县志——《桑梓述闻》,是研究瓮安历史最早的书面材料,该书记载了县城存在的坛庙共11座(见表3-1)。
表3-1 《桑梓述闻》记载坛庙情况
傅玉书认为上述坛庙的意义在于,“治民莫先于礼,有司祀事之不修,何以作民敬?况社稷、风雨、山川皆为民祈报,而孔子庙尤礼仪所自出者乎?诚能修其坛□、饬其堂庙,祥其笾豆、牲礼之数,而更思所以祀之。故求无愧于神明,而勿为文具也者,则治道在矣。至名宦、乡贤、孝义、节烈之祠,又记所谓德施于民,与夫乡先生卒祀于社者,而表宅里,树风声,意犹是也。故饬表即以类从云”。可以看出,傅玉书认为记载这些坛庙的目的主要在于行教化,因此他所记载的都是为国家所认可、位于县城的正祀,对于乡间普遍存在的、用来祭祀各类神灵的庙宇则未记载,数量则未可细知。
到了民国4年的《瓮安县志》,记述范围扩大了不少。该县志专辟卷五记载了“公署、坛庙、寺观名胜、坊表、古迹、丘墓”,主要涉及儒、释、道三教的一些宗教场所和遗迹,地域范围涵盖全县,记载了众多的坛庙,其中《桑梓述闻》所记载的清朝乾嘉年间的坛庙,在民国初期大多仍然存在。县志的编撰者在记述众多的庙宇时,其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矫惩淫祠以定民志”,其开篇即曰:“古之劳民事者,披星戴月,不遑宁处,宫室之奉,似非所急,然对簿不可无庭,退室也宜有所。故鸣琴之堂,因贤者而益著。若夫民者神之主,既勤民矣,安可不致孝乎神?矫惩淫祀以定民志,感岁时而同乐者,皆贤有司所事也。”
从民国《县志》记载看,当时在瓮安全县(当时的县境与现在略有不同,当年县境内的牛里即今日福泉市的牛场镇,而如今县境内的一些乡镇如珠藏等属于其他县管辖)的合法坛庙有120多座(见表3-2),其中草里(即草塘)有13座。
表3-2 民国瓮安县境坛庙分布
续表
从这125座坛庙,可以想象当年县境内宗教信仰之盛况。以名称来看,寺庙的种类繁多,信仰对象庞杂,其中五显庙、关帝(圣)庙(祠)、观音寺(庙、堂、阁)、川主(黑神)庙较多,这说明在当地民众的信仰体系中,并没有一个占压倒性优势的神灵,这一情形也比较符合中国民众多神信仰的习俗。另外,贵州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处,汉族多从四川、湖南、江西各地迁移而来,各地迁移者带来了迁出地各种不同的地域神,以致出现各地域神灵杂处一地的场景,如川主、黑神为四川的地域神祇,瓮安、草塘一带的川主庙就是由四川南迁到贵州的蜀人所建。若以宗教派别来划分这些坛庙,道家的庙观数量最多,佛家其次,县城则以儒家的祭坛、公署为多,其中也不乏祭鬼的“厉坛”。当然,以儒、释、道三教来划分这些寺庙也许并不十分准确,佛教寺庙供奉道教神灵、道教宫观供奉佛教菩萨,各教神灵和谐共存一处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还有明确倡导三教融合的“三圣庙”。比如当年草塘著名的道观——后岩观就供奉了很多大佛。民众往往不知道也不想区分它们究竟属于哪个教派。
另外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寺庙建立的目的。除了一些由国家建立的坛、庙、祠、署是为了“矫惩淫祀以定民志”外,很多寺庙的建立都和宗族、社团的整合相关,这一点在“附里”表现最为突出。附里的25座寺庙,全部是某一宗族或几个宗族联合所建;而川主(黑神)庙之类由外迁人群所建的寺庙,很明显是新迁入人群为了在新地域环境里实现联合与认同,进行社群整合的象征。
二 民众记忆中的庙观和庙会(1914~1949年)
在民国3年修县志之后,解放前瓮安没有再修过县志。因此,对于1914年以后瓮安草塘一带的宗教信仰状况,从书面材料中无法知晓。笔者只能从众多草塘老人的回忆中,来重构这一时期草塘的宗教信仰状况。根据笔者访谈资料,在人们记忆中,草塘的庙观在后来的岁月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前草塘的寺庙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集镇;二是临近集镇的下司村(寺庙分布状况见图3-1)。
图3-1 解放前草塘的庙宇分布图
注:标示庙宇的图例()的大小表示庙宇规模的大小,其中,岩家婆庙、(上)回龙寺、后岩观是解放前草塘最大的三座寺庙。解放前草塘的行政区划与此图不同,但由于缺乏旧行政区划地图,就借用目前的地图来标示位置。
(一)集镇上的庙宇
在集镇上,主要有七座寺庙。一是寿佛寺:位于现在的建设路派出所所在地。据一直居住在派出所旁的蒋兴华(男,74岁)、周裕鑫(男,70岁)等人介绍,寿佛寺是两湖人修的会馆,也是刘、李、肖、邓、况五姓人家的家庙,主要由这五姓人家出资修建,另外也在街上化了少量钱,因此也接受外姓人到寿佛寺朝拜。寿佛寺正殿供奉的是大佛(无量寿佛),一边偏房供奉鲁班,另一边偏房供奉刘、关、张三人。据蒋兴华、周裕鑫等人介绍,寿佛寺在关圣会时很热闹,当年的草塘人都认为张飞是杀猪匠的祖师,因此杀猪的人都会来朝拜张飞,同时也祭关羽,木匠则来拜鲁班。
二是万寿宫:位于原来的镇公所,也就是现在的烟叶站,是江西会馆,为道教寺庙,比寿佛寺稍大。据蒋兴华、周裕鑫等人介绍,原来草塘三教会的会长何斋公就住在里面。据说何斋公很有学问,年轻时做过生意,积累了很深厚的家底,后来看破红尘,皈依佛法,不过他没有剃度,而是以俗家弟子的身份常住万寿宫。他为人正直,经常济困救危、施棺等,满街的人都很尊重他。
三是宋家祠堂:在草塘衙里头(今镇政府处)。宋家原为草塘的大家族,世代在草塘为官。宋家祠堂是宋家的私庙,但也不限于供奉宋家祖先,里面也供奉了一些菩萨,但一般外人是不能进去祭拜的。
四是上五显庙:在现在的草塘小学处。供奉五显菩萨、观音等,是招魂悼亡的处所。1913年建草塘小学时拆除。
五是牛王阁:在对门场村后的山坡上。供奉牛王菩萨,传说是保佑牲畜不生病、管制豺狼等的菩萨。
六是白马庙:在新川陈家湾老酒厂处,供奉白马菩萨,传说可以治家畜病并保平安,遇到干旱时,大家就去白马庙求雨,当年庙里有几个尼姑长住。
七是凉水井庙:在现草塘粮管所处,是当年草塘街上最大的一个庙,大家都回忆说,当年凉水井庙里供奉的菩萨数量很多。
(二)下司的“三山九座庙”
草塘集镇之外,另一个宗教中心在下司,至今,在草塘街上和下司村的大多数老年人,都知道解放前下司曾经有一个“三山九座庙”的宗教繁盛时期。所谓“三山九座庙”,就是在下司有三座山,每座山上有三座庙,一直到解放时,下司的这九座寺庙香火都比较旺盛。
1.现在草塘福利院和预制板厂所在小山上的三座庙
报恩寺:是下司宋家集资所建。
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为民众集资修建。
下五显庙:供奉五显菩萨,又称谢家祠堂,是下司谢家集资所修。
2.现在下司小学所在的山上的三座庙
玉皇阁:是下司邓家出资所修,是道家的宫观,供奉玉皇大帝和药王菩萨。据张明权老人(男,80岁)介绍,玉皇阁还供奉有坛神菩萨,上坛放在香火上,下坛的石头放在地下,传说坛神菩萨非常小气,要非常小心,敬坛神菩萨时也是请端公先生,不是请道士先生。很多人对解放前玉皇阁的住持邓和尚(尼姑)还印象深刻,她非常喜欢打官司,无人敢惹,她还生性比较奔放,可以穿着长长的道袍随时随地蹲下小便。
红庙子:据何能富老师(男,64岁)介绍,红庙子里面当年住了两个女和尚(尼姑),一个叫商大孃,一个叫李大孃,是师徒二人,她们都会一些医术,有小孩病了经常都会去找这两个人刮痧、推拿等。
普安堂:是个尼姑庵,佛道都有,为下司梨子坪刘家出资修建。
3.后岩山附近的三座庙
现龙寺:传说曾经有龙在下司河中出现,于是在河边供奉龙王菩萨,主管兴云布雨。
太公庙:供奉黑神菩萨、川主,为当年在草塘的四川人共同出资兴建。
后岩观:主要是道家寺庙。据民国《瓮安县志》记载,元代这里就建有三清殿、三元阁、文昌阁、真武殿等,后来也供奉佛教的佛、观音等。大家记得,解放前后岩观暮鼓晨钟,非常兴旺。大家都认为后岩观是以前草塘最主要的寺庙。
另外,还有两座离草塘集镇稍远的寺庙对草塘人的影响也非常大,一是岩家婆庙,位于现在的木老坪乡,距离草塘集镇有七八公里;另一座叫回龙寺,位于现在松坪乡金岱村,距离草塘也是七八公里,是佛教寺庙,据说以前回龙寺里面的佛像雕刻得非常漂亮,有上百个菩萨塑像。以前这些地方都属于草塘管辖,因此,后岩观、岩家婆庙和回龙寺被认为是当年草塘最大的三座庙宇。
此外,当时各村庄都有很多小土地庙,土地庙又可分为街坊土地、寨邻土地、桥梁土地、水井土地、荡方土地、山王庙等,并且有些寨子除了有全寨性的土地庙外,有时几户人家也可能合起来修建管辖范围更小的小土地庙。
当时稍大一点的庙观都有自己的庙田,由一些富有的信士捐赠,有些庙田多的就租给当地的农民耕种。很多老人还记得,当时每年八、九月间,玉皇阁的邓和尚(尼姑)就会拿着一个大大的蒲团,撑着黑布伞,到田间地头去“分花”(收租)。另外,普安堂和后岩观的“常熟”(庙田)也很多,解放后,这几个庙里的住持、和尚、尼姑还被划成了地主。
当时的寺庙,接受信众朝拜、捐助功德或者还愿,但老人们回忆说平时去烧香的人并不多,平日里寺庙大多比较冷清。最热闹的就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三次香会,其中六月十九的香会最热闹,赶香会主要是到后岩观、岩家婆庙和回龙寺这三座大庙,其中尤其以后岩观的香会最热闹,下司的玉皇阁、普安堂和街上的凉水井庙也有规模较小的庙会活动。有些老人说,当年后岩观、岩家婆庙和上回龙寺这三座大庙是连在一起的,传说在赶香会的时候,你如果只去了其中一座庙而没有去另外两座庙,另两座庙的菩萨会生气,会非常不吉利。香会期间,大的庙观都会有和尚或道士在庙里念经,主要是念皇经和金刚经,为信士祈福或解怨。庙会时人们去求愿、许愿,也有人在庙上捐做道场。赶庙会的一般妇女比较多,很多是去求子的。如果遇到气候干旱需要玩龙求雨时,管下雨的白马庙就比较热闹。
小庙的活动与大庙不一样,如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有的村子会在土地庙、山王庙组织举办土地会、山王会、孃孃会等,像当年对门场村的牛王阁每年都会举行牛王会或者山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