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目标动力学:一个观察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全新理论

陈晓萍陈晓萍: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前任主席、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管理与组织系主任、国际A类管理学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主编。

第一次见到章凯,是在2008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广州年会上。好像是一个非正式的论坛,我问起他最近研究的方向和课题,他立刻滔滔不绝地讲述他正在构思的“自组织理论”以及他的思路来源。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他的理工科(化学)背景和思维训练,以及他内心深处想要用科学的思路和框架来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强烈兴趣。哪些是组织中的个体之兴趣、情绪、认知、行为的动因?这些动因之中的规律是什么?是否存在基本的原理和公理可以推论普遍的规律?正是这些问题让他兴奋不已,思考不止。因此,当他发现抓住“目标”,就等于抓住了大象鼻子的时候,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目标自组织理论,或者目标动力学理论就是他过去十多年思考和研究的结果。从要点和雏形开始,到今天将理论的整个体系完全呈现在书中,充分见证了一个对问题充满兴趣的学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我为本书的出版感到欣喜!

人是有目标的,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具体的任务目标,更是对自己未来状态的心理期许。这种期许,也就是章凯所说的心理目标:具有强大的能量和动力去调整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和调节、对自我性格和兴趣的判断和改变,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了解和认识。从这个动态的心理目标出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组织中的个体会表现出复杂的情绪、态度、动机和行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兴趣、情绪、态度、动机和行为更可能或不可能出现。我特别喜欢该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那就是:“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内心目标驱动的、自主寻求意义的观念性生命。”而且,该理论构想还确认了一个基本事实:人除了拥有任何生物体均具有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还有两个额外的系统,即符号系统和基于心理目标的意义系统。而正是这两个系统的存在“改变了人的整个生活,有了它,人类就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和意义世界中”。

探索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组织行为学家的共同愿望。从需要理论(如马斯洛、麦柯里兰)开始,到工作要素理论(如海克曼),到期望理论(弗鲁姆)、公平理论(亚当斯)、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目标设定理论(洛克),到意义建构理论(如魏克、格兰特),我们对人类动机的认识日趋深入并不断提高。而本书中提出的目标动力学理论,在我看来不仅涵盖了所有这些理论的内涵和要素,而且是对它们的一个良好的有机整合。更具创新性的是,该理论还把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填补了以往动机理论的一大空白。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章凯教授的《目标动力学》一书为我们知人自知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法,现在不读,更待何时?

2014年5月

于美国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