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和大陆东南亚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阶段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92~1995年: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双边贸易额均持续增长(见表3-1),且增速明显,基本上以50%左右的速度增加。
表3-1 1992~1995年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贸易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冷战结束后,大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政治关系有所缓和,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愿望日益强烈,泰国、越南等国政府主动调整对华经贸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合作。1992~1995年,中国与泰、越、缅、老、柬五国的贸易额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中老、中柬的贸易量比较小,但是均有所增加,中泰、中越双边贸易额分别突破30亿美元和10亿美元大关,中缅贸易额也在1995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另外,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也在这一时期展开,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中国、泰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六方共同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1993年年初,泰国政府正式提出“黄金四角”经济开发区计划,倡议由泰国北部、中国西南部、缅甸东部和老挝西部组成“黄金四角”经济区,以平等互利、共同开发为原则,以开通湄公河上游水陆交通、开发湄公河旅游区为突破口,推动湄公河上游地区的经济合作。这一计划得到了中、缅、老三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对四国间的相互合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996~2002年:增减交替,波动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缅、中老贸易额在持续减少之后有所恢复,中越贸易额在1998年、中柬在1999年、中泰在1996年均出现下降,且增速时快时慢(见表3-2)。
表3-2 1996~2002年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贸易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1996年,中泰、中缅、中老双边贸易额均出现下降,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泰国的影响最大,造成泰铢大幅贬值,泰国对中国的出口急剧增长,同时,泰国国内消费需求下降,对中国的进口需求降低,导致中泰贸易形势逆转,中方开始出现逆差,正因如此,中泰双边贸易额并没有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大幅下降。这一阶段,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额增减交替,中缅、中老贸易额甚至一度出现持续下降,中泰、中越、中柬双边贸易额虽没有出现持续减少,但是增长率波动较大,很不稳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不太稳定,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较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经济联系和一体化程度仍然较低。
3.2003年至今:平稳、较快增长时期
2003年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额均有所突破(见表3-3),中泰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中缅贸易额突破10亿美元,中老贸易额也快速增长,突破了1亿美元。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泰、中柬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但是其他三个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均稳步上升。中越贸易额在2009年突破了200亿美元,并在2012年达到了504.5亿美元的高峰。中泰贸易额在2009年虽有所下降,但在当时仍居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贸易的首位,达到382亿美元之多,之后又迅速上升。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已渐趋稳定,随着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互补性逐步增强,双方贸易、投资将更加便利,生产要素的流通将更为自由,双方贸易关系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表3-3 2003~2010年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贸易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二)发展现状
1.贸易量
我们通常用贸易额的多少来衡量两国贸易量的大小,在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泰国、越南与中国的贸易量分别居第一位、第二位,缅甸居第三位,柬埔寨与老挝分别居第四位、第五位(见表3-1、表3-2、表3-3)。其中,从1996年开始,在中泰贸易中,泰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中越、中缅、中老、中柬双边贸易均是中方处于顺差地位(见表3-4)。
表3-4 2005~2010年中国和大陆东南亚国家贸易平衡状况
注:正值为中方顺差,负值为中方逆差。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
2.商品结构
总体而言,大陆东南亚国家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均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产品大多以机械电子类产品和各类金属及其制品为主。泰国是大陆东南亚五国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最密切,自1992年以来,中国与泰国的双边贸易额均领先于其余四国,中泰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机械电子类产品在双边进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且增速快。机械器具及零件是2006年泰国对华出口的第一大类和自华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是2006年泰国自华进口的第一大类和对华出口的第三大类商品(2004年、2005年均排第二位)。上述两类商品占泰国对华出口总额的37.4%,占泰国自华进口总额的54.7%。泰国的农林产品如橡胶及其制品、木薯、水果及水产品也是其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泰国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除了上述的机械类电子产品外,还包括钢铁、铜、铅等各类金属及其制品。
中国的产业结构明显优于越、老、柬、缅四国,因此在与这四国的贸易中,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矿产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化工品、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5大类商品,其占对越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58.4%上升到2005年的81.4%,上升了23%。同期,中国从越南进口6大类商品,即矿产品、塑料橡胶及制品、植物产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木材及木制品,其占中国从越南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92.5%上升到2005年的95%。
中国向老挝出口的主要有工业产品、服装及原材料、机动车及配件、食品、建筑材料、农用机械等。从老挝进口的主要有农产品、矿产品、原木及其制品、手工艺品、服装等。2002年,中国向老挝出口的商品品种中,初级产品占4%,比上年增长11.3%;工业制品占96%,比上年减少0.6%。初级产品的出口中,主要是烟草及其制品。工业制品出口中,主要是纺织品及相关产品、车辆、电子机械和器具及零件、电器及音响、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特种工业专用机械等。中国从老挝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占98%,工业制品占2%,分别比上年增长28.9%和54.1%。初级产品主要为木材、咖啡等。工业制品主要是纺织品。
中方主要向柬埔寨出口电器、纺织品、机电产品、五金和建材等产品,从柬埔寨进口的主要产品有橡胶、木材制品和水产品等。我国对缅甸出口的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纺织品、运输工具、金属制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等,尤其以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为主,中国从缅甸进口的则主要是初级产品,主要有原木、锯材等,还有一部分机电产品。
虽然中国与泰、越、老、柬、缅五国的贸易商品结构不尽相同,但是这种贸易商品结构反映了双方的资源禀赋差异,也即中国与大陆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虽然有一部分产业内贸易,但更多的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了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不同导致国内产品的价格差异,因而使得国际贸易得以发生。而国内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该国该生产要素的禀赋,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生产成本自然就低,反之亦然。因此,一国会选择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中国的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基础雄厚,规模较大,有相对齐全的基础工业体系,在电子机械、轻工纺织、钟表仪器、金属冶炼以及家用电器方面的技术相对成熟,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陆东南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生活水平以及工资水平都比中国稍逊一筹,因此拥有比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双方经贸往来中,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另外,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大陆东南亚国家的热带水果、橡胶、大米等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3.地区结构
中国与大陆东南亚五国的贸易中,中泰、中越贸易发展较快,相较而言,中缅、中柬、中老贸易发展缓慢,且规模小,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以2008年为例,中国与泰国、越南的贸易额分别为412.53亿美元和194.6亿美元,而中缅、中柬、中老贸易额仅分别为26.26亿美元、11.3亿美元和4.16亿美元,差别显而易见。
另外,这些国家在与中国发展贸易时,存在很强的地区性。泰国主要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贸易往来,而且近年来趋势更加明显。从上海口岸与泰国的贸易发展来看,1997~2007年,上海口岸与泰国的贸易额从7.2亿美元增长到85.1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10年间,上海口岸与泰国的贸易额占上海口岸与东盟贸易额的比重由15.3%上升到20.1%。从长三角三省市与泰国贸易增长数据看,2002~2007年,双边贸易额从25.4亿美元快速增长到147.2亿美元,占我国对泰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9.7%急剧上升到47.4%,成为发展中泰贸易的绝对主力,极大地体现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空间集聚的巨大效应。越南与中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广西。2008年中越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94.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8.8%,其中长三角地区与越南进出口贸易额占近20%。除此之外,广西与越南的贸易一直在广西对外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越南是广西在东盟国家中的最大贸易伙伴。2011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5.6亿美元,其中对越南进出口总额为75.7亿美元,增长47.7%,占同期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的79.2%。2012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1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与越南进出口总额为97.3亿美元,增长28.5%,占同期广西与东盟贸易总额的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