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
鲁迅是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他自己就说过:“我是毫不治史学的。所以于史学很生疏。”[31]但是,他对历史,特别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不仅十分熟悉,而且认识十分深刻。他的伟大,就在于他不只对所处现实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了解甚深,独具卓见。而这两者又是紧密相关、互为因果的。因为对封建社会的认识愈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也就愈发清醒;反过来,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愈真切,对封建社会的认识也就能得到生动的印证。毫不夸张地说,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认识,实为一般历史学家,更不用说一些政治家、革命家所不及。
中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尽管迄今历史学界对中国究竟是从何时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还有不同看法,但据现有资料,中国至晚从秦汉时期即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这也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不仅如此,中国又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发展最充分、体制最完备的国家。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自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之中。”[32]“长期”和“发展迟缓”,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又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超稳定性。较之世界上一些大国,它们在经历了一段封建社会的黑暗期之后,能够或迟或早地都走出封建社会的阴影,摆脱小生产的束缚,发展为近代文明的国家,中国却长期闭关锁国,扼守旧的封建制度,就因为东方(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小生产的农业经济非常适合封建制度的生存。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善于通过发展封建的文化思想和制度文化为自己奠定下牢固的基础,从而使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地得到综合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即使中国封建统治一再改朝换代,封建制度也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死死占据历史舞台。这不但在中国历史上,也在世界史上,蔚为一道特殊的景观。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由奴隶社会进到封建社会,是一次社会进步。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作过精辟论述。千百万被压迫的奴隶从奴隶主治下转而受封建地主的剥削,人身自由和生活状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也必然带来一次生产力的解放。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稳固,其反动性和残酷性就日益显露出来。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过明确的论述。如恩格斯就说过:“马克思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等等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承认他们在一定限度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发展的杠杆;因而马克思也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但他同时证明,这种历史的正当性现在不仅消失了,而且剥削不论以什么形式继续保存下去,已经日益愈来愈妨碍而不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使之卷入愈来愈激烈的冲突中。”[33]这里虽然说的是奴隶主和地主的剥削,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性则是不言自明的。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以历史的态度对待封建社会制度的,既肯定它初期的必然性与进步性,而对其越来显露的残酷性和反动性更取尖锐的批判态度,指出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封建社会制度已经越来越显出其腐朽没落性了。
历史的惯性和惰力尤其可怕。就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长,传统久,对人们的毒害深,因而即便是封建主义在制度的层面被否定和被推翻,封建思想和习性也不可能很快和彻底从人们的头脑中清除,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还会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保持下来。更有一些人理性上也批判封建社会制度,感性上却温情脉脉,不能和封建主义作最彻底的决裂。一些鲁迅称之为“骸骨的迷恋者”,表面上也冠冕堂皇说几句反对封建主义的话,实际上却以各种借口有意无意地美化、保持、承袭封建社会制度中某些最腐朽的东西,使封建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得以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苟延生命。这既助长了封建主义的延续,也恰证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顽固性和生命力。
鲁迅自始至终对中国封建社会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一生战斗最突出、最辉煌的业绩就是坚决彻底锲而不舍的揭露和抨击封建主义。他认准方向,不松懈,不妥协,不但将矛头直刺封建主义,也不断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启发、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封建社会制度的本质并起而和它做最坚决的斗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鲁迅真可谓“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34],是一面最光辉的旗帜。
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认识,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专制。
封建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封建统治者施行的专制独裁。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君主,即皇帝。皇帝被看作“天子”,代表至高无上的“天”施行统治,因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发出的话是“圣旨”,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均莫敢违者。这就是说,在封建社会,只有一个声音即独裁者的声音,其他人除了唯唯诺诺即不准发声,因而偌大的一个中国也只能是死气沉沉,是一个“无声的中国”。正因此,即使身在封建社会的有识之士也不免会发出“万马齐喑究可哀”(清人龚自珍)的慨叹。
鲁迅对封建专制主义是深恶痛绝的。他曾指出:“古之临民者,一独夫也。”[35]他一再斥责“暴君”的“残酷”,甚至指出“暴君”的治下,更会培育出一批更残酷的“臣民”,以至于“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36]。对于专制造成的后果,鲁迅也反复引用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的话,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并进而发挥自己的意思说:“我想: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37]显然,鲁迅是清楚看到专制独裁的反动本质及其严重后果的。他一再要人们敢于冲决专制统治,大胆说话,勇敢斗争,为了“生存”、“温饱”、“发展”,对于面临的障碍,“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38]
(二)封建社会的命脉是等级制度。
等级不是封建社会的专利。阶级社会都存在等级。在已有的历史和可见的将来,社会完全没有等级是不可能的。问题是等级作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成为维护社会运转秩序的基本准则和手段,则是封建社会的独创。并且,封建社会也正是依赖等级制度来维护其专制统治,加强和巩固其统治基础。耐人寻味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包括许多革命者)较看重“阶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对于“等级”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及“等级制度”对稳固封建社会的关键作用则甚少关注。毫无疑问,“等级”不可能超越“阶级”;真正的社会斗争是阶级斗争而不是等级斗争。但是,等级制度的隐形危害是极深的,它对维护封建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为任何别的制度所不能取代。对此,人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鲁迅早就看到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所起的作用及其对人们的毒害。他翻出封建制度的老底,揭露其制定的严格的等级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39]并且指出正是这种等级制度把人划分出“贵贱”、“大小”、“上下”,从而使人安心于自己所处的等级。因为“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鲁迅称此为“古人的良法美意”[40]。显然,他是看透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煞费苦心制定出来的办法。统治者是不肯也不敢说出自己的良苦用心的,只有鲁迅敢于这样直截了当地揭露出来。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的大智大勇,看出他反对封建主义是怎样直捣要害,不留情面。
出于对等级制度的认识和批判,鲁迅进而指出“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41]。鲁迅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石破天惊!鲁迅之前,没有人敢说出也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鲁迅之后,也会有许多人不能理解鲁迅的话。然而,只要真正用心去读解鲁迅,当不难体认出这些话的真实含义,悟出这些话所包含的真谛。也正因此,才能够接受鲁迅向青年人提出的号召:“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三)封建社会的要害是家族统治。
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虽是君主,是皇帝,其实质乃是“家天下”,即家族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家之土。”因此,“国”即是“家”,“家”即是“国”。而且,整个社会固守这一模式,层层递降,又分成若干个小家族,再加上到处弥漫着的专制和等级制度,人们就一层层、一级级地被套压着,制驭着,任谁也轻易动弹不得。家族统治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曾盛极一时,致使那一段历史成为最黑暗的时期。即便如此,他们那里的家族统治也还没有像中国这样保持得如此长久,发展到如此完备。这或许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更聪明,更有经验;也或许是因为中国的家族统治和专制独裁、等级制度密切配合,形成了“最佳组合”的互补机制,为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独有的“文明”和“特色”。
对于封建家族统治的罪恶,鲁迅早就洞悉,因此他创作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要揭露和控诉家族统治。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声春雷,这篇白话小说通过主人公——“狂人”的遭遇(他的切身感受),把家族的迫拶和虐杀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喊出了礼教“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这一声呐喊,在当时无疑像雷鸣闪电一下将黑沉沉的夜幕撕开,引起了极大震动,对人们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狂人日记》的意义不仅在它本身对家族统治和礼教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还在于它可以看作鲁迅全部小说创作的序曲和纲领。自此以后,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而接下来的其他作品就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露和表现封建礼教怎样从精神到肉体上吃人,劳动人民(包括一些中小知识分子)怎样从肉体到精神上被吃。被吃者有的在被吃时还表现出十分的麻木(如闰土、祥林嫂、阿Q等),有的在被吃时表现出几分清醒(如子君、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尽管题材不同,人物各异,作者都归结为一点,即家族制度和专制主义是万恶之源。由于当时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有些人一时未能看出《狂人日记》所表现的宏深主题,后来鲁迅自己就进一步说明了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他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撰写的序言中披露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鲁迅这句言简意赅的话,正是对《狂人日记》的深刻剖析和正确解读。顺便说一句,从鲁迅的话里(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我们也可看出,鲁迅自己对这篇小说揭露和批判封建家族统治所表现的现实性及深刻性是十分满意,十分自信的。
《狂人日记》对封建家族统治批判和揭露的现实性和深刻性,在于它不是一般地表现封建家族制度对人们的迫拶和虐杀,而是既形象又明确地指出了其“吃人”的本质。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反对封建家族和礼教制度已成一股思潮,但是,如鲁迅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吃人”本质者却鲜有,而像鲁迅这样用小说的形式生动描画出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图画者,则更是仅有。当我们从作品中读到以下这段文字时,不能不感到惊心动魄,茅塞顿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要问这段文字是哲语还是实写?是明描还是隐喻?回答可以说都是,又可以说都不是。这就是鲁迅作品的深邃底蕴,也是鲁迅作品的穿透力!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一生坚决地、不停顿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深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觊觎和威胁,但他更看到封建主义的流毒对我们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他特别看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他一再告诫人们:“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更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42]这说明他反对封建主义是怎样坚决,是怎样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过去我们也都说鲁迅反对封建主义,现在看来,是否对他反对封建主义的精髓认识得很透彻,很深刻?据一位与周扬晚年接触较多的人说,周扬晚年对鲁迅真正是心悦诚服,说他认识到鲁迅最伟大的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历史有着极深刻的认识,二是对中国社会现实有着极清醒的认识。显然,周扬指的是鲁迅对封建主义的深刻认识(历史的和现实的)。周扬过去不理解鲁迅,年轻气盛时还对鲁迅有过不恭,后来态度有所改变,还写了许多学习鲁迅的文章,说了许多赞扬鲁迅的话。但从他晚年深有感触的话可以看出,在此之前他对鲁迅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深度,没有真正到位。直到“文化大革命”后,他从事实的教育而获得智慧,才真正认识到鲁迅的伟大价值。这种感悟是和他自己后来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分不开的。像周扬这样的智者对鲁迅反对封建主义的认识都走了这样一条漫长的路,可见要真正认识鲁迅的伟大,理解鲁迅精神,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应该从鲁迅那里真正学得一些东西,庶几才对得起我们的民族,才不致有负鲁迅对我们一代代人的殷切期望。
(原载《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