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集群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以新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时代。集群现象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从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是世界各地多年产业专业化分工过程中逐渐出现的较具普遍性的现象。目前,这种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集群,已经超出了国家和行政区划的界限,把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技术甚至劳动力集聚在一起,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对各国产业的发展和世界产业分工的格局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观察表明,全球集群发展现象几乎遍及所有产业领域。在制造业领域,产业空间集群发展的现象尤其突出。此外,许多商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同样具有成簇成群的发展特征。例如,我国浙江海宁的皮件业、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宁波的服装业、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广东东莞的电器等;广州的北京路商业街、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武汉市的汉正街;国外著名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柏林的库达姆大街、新加坡的乌节路、东京的新宿大街、伦敦的牛津街、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地下城、韩国汉城的名洞大街;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国外各大城市的郊外购物中心(MALL)以及国内各综合性(专业性)贸易(批发)中心等。

集群的理论研究算不上是一个全新的学术问题,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学家早已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利益学说、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都是关于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地租时,提出了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即是从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的。

马歇尔(1890)是产业区理论的鼻祖,他首次描述了英国产业区的出现所展示出的特征,并分析了产业区形成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科技进步、机械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电报、邮政、印刷技术的运用等。需要指出的是,马歇尔当时研究产业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外部经济问题,至于集聚的其他论题,他只是在分析外部经济时有所论及,并未进行更深入的专题研究。

以图能(Von Thunen)、韦伯(Alfred. Weber)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念构建了许多理论模型,如图能的农业区位模型(1826)、韦伯的工业区位模型(1909)以及赖利(Reilly,1929)的牛顿引力模型等。区位理论模型研究的视角是企业如何寻找最佳区位以使其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最小,该模型属于企业微观层次,并没有论及产业集聚、企业集聚的原因、作用及其形成条件等中观、宏观问题。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以后,胡佛(E. M. Hoover)、廖什(August Losch)等对其体系进行了扩展。胡佛(1936)考察了在多种运输费用结构、多种可替代投入品的条件下企业区位的选择问题;廖什(1940)则把区位理论应用到一个多产业的贸易、运输系统,寻找服务行业最佳区位。显然,他们的研究并没有跳出韦伯的最佳区位选择的微观层次。

熊彼特(Schumpeter, 1942)在20世纪初提出的创新理论在40年后把对工业区位理论、产业区理论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区位理论研究从最佳区位的选择发展到产业区的技术创新推动作用、再到产业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其间形成了至今还有很大影响的部门极化理论、区域极化理论、增长中心理论、循环积因果关系理论、收入趋同理论以及普利比奇(R. Prebisch, 1972)的核心外围概念和依附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的出版,集群现象的研究又出现一次高潮。波特对集群现象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但其研究的角度是如何提高国家(地区或产业)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集群形成条件等有关集群本身的问题。

克鲁格曼(Krugman, 1991)核心——外围模型的提出,使集群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活力。克鲁格曼是当代研究空间经济理论的举旗人物,由他提出的核心—外围模型是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 1977)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模型,也是空间经济理论用来分析产业空间结构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工具。某种意义上说,核心—外围结构是众多企业集群形式中的一种,从这一点来看,克鲁格曼为企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集群”一词被引进到我国以后,无论是在政府经济部门,还是企业的决策部门和行业协会,关注它的人数与日俱增。但是,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集群的研究多数是运用集群理论对生产性产业进行分析,很少有对商业集群(聚)的论述。郑胜利、黄茂兴(2002)认为,集聚(Agglomeration)与集群(Cluster)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其区别在于集聚主要注重物质的投入,而集群强调信息和相关关系;集聚为集群的初级阶段,而集群为高级阶段。国内的多数文献鉴于集聚与集群并没有实质性的重大区别,因而未将集聚与集群严格区分开来,本研究也接受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两者在有些时候可以相互替代(以下同),而有些时候要区分开来。本研究把商业集群看作是个名词,而商业集聚是个动词,因此,各类商业集群模式采用商业集聚的提法,其他情况下则采用商业集群的提法。

集群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商业集群或贸易集群现象笔者把传统意义上的各式各样的综合性(专业性)批发交易中心称为贸易集群,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宁波的服装业以及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批发中心等,而把专业市场的集聚称为市场集群,详细分析见本书第3章、第7章。,商业集群同样存在着企业间的分工和协作,集群将有利于商业技能、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新思想、新理念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有利于发挥商业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有利于降低商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形成单个商业企业和区域商业的双层竞争优势。

商业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自城市诞生之初,军事防御与商业职能分别构“城”建“市”,最终形成“城市”。商业始终是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郑瑞山,2005)。在我国,商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出来,在沟通生产与消费、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今后改变世界格局的不是战争而是商业(黄国雄,2005)。

商业集群是流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学注重研究财富的生产与分配,对流通过程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关注。然而,流通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或占从业者总数的比重来看,流通部门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且这一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市场的范围越来越大,因此流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可以说,正是由于流通的引导,全球化才得以顺利发展。大约在50年前,美国的德鲁克曾把流通叫作“经济的新大陆”; 50年后,流通成为当今全球规模的市场经济化的推动者。

从集群的角度研究商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商业服务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了解整个商业环境和社会经济运行环境,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商业规划、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商业企业的投资可行性分析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