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容博大守正日新:我眼中的北京大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大校园的变迁

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以和嘉公主府旧邸为临时校舍,校舍主体位于景山东街马神庙一带。中华民国成立后,大学堂改称大学校,校舍扩展至松公府迤东。1916年北京大学借款兴建校舍,位于沙滩12号的红楼1918年8月落成,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标记,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理、法、农、工、医六个学院的教学楼、宿舍、附属医院、药厂、农场等建筑,分布在北京12个城区,及郊外四分区的四十余处。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在京西的罗道庄及西城的恭王府、西什库等处。第五区的沙滩地区(即今天的五四大街一带)集中了文、理、法三院,这里常被看作老北大的象征。

二院内景

理学院(北大二院)在和嘉公主府旧址(即景山东街45号),八字门墙呈旧衙门式。进门一个漂亮荷花池,池中立一典雅的汉白玉日晷,日晷基座雕刻精美,四面篆刻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现在赛克勒博物馆前)表达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美国哈佛大学数学教授W. F. Osgood在北大任教期间(1936)曾与北大数学系教授赵淞、冯祖荀、申又枨、江泽涵等在此处留影。荷花池北面就是著名的大讲堂,是理学院的重要场所,当年北大的重要活动、讲演多在此举行,量子论的创立人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923)、发现大气中朗之万离子并提出描述磁体磁化的朗之万函数的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1931)、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创立者维纳博士(1935)、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937)等曾在此演讲或在大讲堂前留影。

北大一院大门

文学院(北大一院)最著名的标志是红楼(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五四大街29号),毛泽东曾在其中的报刊借阅室工作过,李大钊的办公室也在红楼内。红楼后面就是有名的民主广场,广场周边有1930年代北大中兴标志的三大建筑:广场的西面有新建图书馆、地质馆,广场北端是灰楼(红楼由红砖砌成,灰楼由青灰砖砌成),灰楼上的“民主广场”四个大字至今可见,六十多年前师生们争民主、争自由,旗帜招展、口号震天的壮烈场面犹在眼前。

法学院(北大三院)位于东华门北河沿54号,原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所在地。1919年5月3日下午7时,在三院大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北京高师、法政、高工等校,均有代表参加。会上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邵飘萍介绍了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的经过和当时的形势,同学们被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牺牲中国利益的强盗行径所激怒,个个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决议次日各校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行,于是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1927年5月9日上午9时,中外合组的西北科学考查团中方团员徐旭生、袁复礼、黄文弼、丁道衡、龚元忠、李宪之等十人齐集北大第三院研究所,由此出发,与瑞方斯文赫定等人会合,乘火车赴包头等地开始科学考察。这次考察是根据《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进行的,“办法”于4月26日在北京大学第三院研究所国学门签订。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协定。由于西北科学考查团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约行事的,开创了外人来华考察必须与我方签约的先例,刘半农称之为“开我国与外人订约之新纪元”。

不难看出,中国近现代史上政界、学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沙滩地区的北大一、二、三院关系密切,这里走出了一批批革命志士、学术大师,他们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难怪至今前往追思、缅怀、凭吊者不断。

三院大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长期被压抑的热情迸发出来,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对原来部分地区高校分布不合理,系科设置重复、庞杂,师资及设备分散、利用不充分等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经1952年的院系调整,农、工、医三院等有关系科调出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北师大等的相关系科师生调入北大,北京大学由原来包括6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变为以文、理科为主的13个学系及若干专修科的新北大。1952年9月16日,北大开始从沙滩主校区迁入由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建委会扩建后的燕园(含原燕京大学校址)至今已60个春秋。

原燕京大学的主要建筑集中在未名湖周围,建筑面积约八万平方米,基本都是一二层高,只有工科的笔江楼(俗称“方楼”,燕大学生、胡笔江之子捐资兴建纪念其父的,位于博雅塔东)为五层。这原供千名学生使用的校舍,远不敷北京大学五千多名学生的使用,为了办好北京大学,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的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在原燕大周边,拨款新建了教学楼、宿舍、食堂、托儿所等,建筑面积增加了五万多平方米,校区占地面积扩大了一倍多。

校园文化体现着时代特点,沙滩地区老北大的学生宿舍依惯例取“千字文”的天、地、玄、黄等为号,新北大则将原燕大一至六号男生宿舍,改称德、才、均、备、体、健、全(新建平房)七斋;女生宿舍一院至四院,改以敬、业、乐、群(现一、二、四、五院;三院于1953年建成,1954年六院竣工)为斋号;原宗教楼改称民主楼(现外国语学院);等等。既体现着老北大传统的传承,又寓对新中国大学生殷厚期望之意。这寓意本来不错的斋名,在“文化大革命”全国山河一片红中,又改为红一楼、红二楼……至今两称并存。

图书馆外貌

生命科学大楼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北大的师生逐年增多,校舍建设十年未停,燕园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59年底,北京大学校园的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原燕大的近四倍。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发展更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楼群、理科楼群、百年纪念讲堂、燕园科技大厦、生命科学学院大楼、经济学院大楼、光华管理学院大楼、法学院大楼、北京大学医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人文学苑等现代化建筑与古朴典雅的水塔等传统风格建筑在风景如画的燕园中交相辉映。在绿草茵茵、花木繁茂的燕园,伟大的教育家、前校长蔡元培先生和伟大的革命家、前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先生的雕像前的献花四季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