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享型融合发展之路: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降到10%、城镇化水平达到50%时,是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时期。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2万元(折合5569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农业占GDP的比重为10%,城镇化率达到51.27%,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发展关系,继续采用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战略,不仅会加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而且最终还会影响到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在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把“统筹城乡发展”列在首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把“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各地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一大批城乡统筹发展的典型地区,有以北京、上海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大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有以苏南以及浙江等地为代表的小城镇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有以成渝地区为代表的依托政策创新推进体制改革,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丰富了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内涵。从实践层面看,以2007年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标志,中国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推进的机遇期。

(二)

尽管近年来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分割状况有所改变。但是,城乡之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分割的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城乡之间不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城乡间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值为3.13,比2010年降低了0.1,但绝对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比2010年扩大了1643元。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影响,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支出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011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型支出差距由2000年的3328元扩大到994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4.1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突出。近几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无论是从覆盖面还是从保障水平看,都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基本社会保障起步早于农村,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和制度,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制仍在探索之中。

三是城乡发展关系失衡。主要表现为对城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失衡。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3669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20.3%下降到13.2%,城镇居民人均占有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居民的6.5倍。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造成城乡建设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由此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三)

莱芜市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城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两股两建和四个体系”的总体推进思路,初步构建了城乡体制基本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的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具有莱芜特点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共享型融合发展模式”,在全国具有典型性。

第一,莱芜模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莱芜共享型融合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在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推进之始,莱芜市就坚持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的自主发展,为城乡统筹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城乡统筹的重点推进时期,莱芜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了发展成果的城乡居民共享。随着莱芜市城乡统筹的不断推进,以融合共享为核心内容的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莱芜模式是对现有政策和制度的实践创新。莱芜共享型融合发展模式对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了多层面的改革创新,是对现有城乡关系的突破。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户资金缺乏的难题,莱芜市实施了“两股改建”改革,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权化”;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莱芜市积极探索了“飞地”经济模式,为不宜开发的经济欠发达乡村提供发展机会;同时对城乡户籍及其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了一体化改革,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这些改革和创新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第三,莱芜模式为中等发展中城市树立了现实样板。莱芜作为中等规模的发展中城市,其中心城区没有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巨大辐射效应,其周边乡镇也没有江浙广泛分布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示范效应,其地处山东中部地区也使其缺乏巨额的外资带动条件,又缺乏成渝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因此,莱芜通过融合共享实现了全域快速发展,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了产业结构,优化了经济布局,这是没有优势条件、创造优势条件的成功之处,为中等发展中城市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范例。

第四,莱芜模式为类似地区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球性的难题,在中国由于长期城乡隔离,统筹发展任务更为艰巨。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涌现了“ 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公司为主导,建立各种农户组织”等多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莱芜通过推行“两股两建、三个集中、五层融合、四大共享”,形成共享融合发展模式,必将为类似地区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各地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实现城乡统筹的纵深推进。对莱芜模式的全面总结以及对莱芜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将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做出贡献。

2013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