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时事评论类
第六篇 人民网“人民时评”
简介:“人民时评”是人民网的精品栏目之一,也是目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时事评论栏目。2005年,“人民时评”被评为“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2001年3月21日,人民网推出原创评论专栏“人民时评”,每天在人民网主页显著位置刊发一至两篇时事评论,自此,母体《人民日报》的评论优势开始在互联网上延伸、拓展。2006年7月,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揭晓,“人民时评”榜上有名,其作品《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荣获一等奖。这是网络原创评论首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也是网络新闻首次获此大奖。自2001年3月“人民时评”被推出以来,该栏目便始终围绕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百姓关心的焦点问题及时、公正地加以评述,言辞犀利、明快,很受网民的欢迎;栏目作品的点击率、转载率和反馈率一直位居前列。依托《人民日报》言论库的支持,以及一批高素质评论员队伍的智慧和热情,“人民时评”始终以一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姿态在引领着舆论发展的方向,影响着百姓对时事的思索。
主要栏目:“时政”“社会”“科教”“经济”“国际”“其他”“报系人民时评”“时评作者专栏”
特色栏目:“时评作者谈时评”“专题推荐”“时评作者专栏”“精彩回放”
追求与梦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目标: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
域名: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49160/49219/index.html
责任感、理性和实力打造的“网上第一评”
——对人民网“人民时评”的评析
新闻媒体责任感强度的大小往往与媒体在公众心目中满意度的高低成正比,或者,可以说“要有责任感”已经成为公众评价媒体的基础性标准。然而,只有责任感,并不代表这个媒体一定能够成为公众满意的媒体,它还需要具备思维的理性和操作的实力。“理性”好比方向盘,而“实力”好比燃料和发动机,它们正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对于媒体来说,不可或缺。“人民时评”正是在责任感、理性和实力都具备的前提下,才能够高屋建瓴、稳扎稳打,焕发出勃勃生机,领先于网络评论世界。
一 责任感首先是心系于民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社会责任论者就对大众报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当网络以它的传播即时、快速、广泛、多媒体等优势跻身于媒体行列,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媒体来说,所谓责任,就是在法律或道德范围内媒体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它有强制和非强制执行之分。而责任感却是媒体对其应负职责和应尽义务的感知程度和履行表现。而究竟如何评价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以“人民时评”作品为例,责任感首先要心系于民。
比如,“人民时评”2005年的作品,《民工不需要“优待”,只需要平等》(作者斯雄)、《敢问铁老大:买票为何这样难?》(作者林治波)、《关注民意不应只在“两会”时》(作者余晖)、《英语真的那么重要吗?》(作者林治波)等。从这些标题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民时评”所关注和所反映的正是老百姓的心声。文章选题内容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只有与之相关,人们才愿意关注、响应和发表看法。同时,想民之所想、发民之所欲发,努力担当起公民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代言人角色,也是媒体尽责的一种表现。此其一。
其二,时至2008年,打开“人民时评”的页面,我们又会看到诸如此类的标题:《大部制改革,期待练好“内功”》《买国产车,政府采购该不该带头?》《某些人何以钟情“车子=面子”? 》《用200亿造假圆明园,有什么意义?》《试问官员,这个春节你都干啥去了?》《如何才能“不让老实人吃亏”? 》……其中,2008年3月14日的评论《大部制改革,期待练好“内功”》正是在“两会”期间备受瞩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刚刚出台发表的,它及时向人们分析和诠释了大部制改革的真正意义之所在,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了国家相关改革措施执行或施行的原因和目的,起到了稳定民心、促进党群沟通的作用;评论《用200亿造假圆明园,有什么意义?》(2008年3月2日)观点鲜明、论辩有力,它坚决否定了用200亿造假圆明园的想法。通过比较推理等方式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和真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和价值观。可见,除了想民之所想,关注民生之外,为人民提供一个观点、一个角度,甚或一个方向,也同样是媒体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因为,在新闻告诉人们想什么之后,人们更加想要的是媒体告知他们应当怎么想。这就是所谓的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二 网络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
所谓时评,也就是对时事所进行的评头论足,是以言论的方式对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做出的快速反应。可见,时评和新闻作品一样,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时评作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某一新闻事件、现象做出全面、客观的评论和分析实非易事。由于时间的仓促或者仅凭一时的冲动而将一些未经深思的观点或言论在媒体上发表,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无论是时评作者还是作为把关人的媒体都要始终坚守理性,以理性的态度和思考方式指导自己的言论。邹韬奋曾如是说:“言论固然可以发生舆论的力量,但却不是一切言论都可以发生舆论的力量。只有根据正确的事实和公正判断的言论,才可能发生舆论力量。”
“人民时评”作品《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正是这种理性思考的典范。2005年4月,当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时,激起了亚洲和中国人民无比的愤慨,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反日情绪,其中不免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论。“上海等地还出现了反日游行,并有一些过激的行为。网上还有消息传出,4月16日周末,各地仍会有一些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活动。”针对这种情况,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及时推出了丁刚的这篇文章,文章通过理性的分析引导人们要冷静思考,提醒人们“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作者在文章中说,“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该作品一经推出便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文章中的观点明显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同,各大网站和论坛纷纷转帖,文章连续几天列入人民网网友点击最高的新闻排行榜和热评榜,网友争相留言,仅人民网上的留言就达800余条。也正因为如此,该时评在2006年荣获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人民网上诸如此类的时评很多,比如,《比传统节日“申遗”更重要的是什么》(2005年11月28日)、《公务员招考“高烧不退”背后的误区》(2005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官不是好当的》(2005年12月5日)等。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编辑陈家兴在他的文章《快速反应中监守理性》中说,就其个体而言,时评作者的观点“有时也许是偏激的,但就整体而言,时评文章的各种观点补充,不仅使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趋于明晰,也在客观上代表了公众的看法和意见”。的确,作为“综合把关人”的媒体,在面对众多的来稿时,各种意见和观点往往同时出现,谁是谁非,更加需要编辑用理性的头脑进行权衡,排除根本性错误的观点,综合多方面的意见,突出主流、正面、积极的言论,从而使文章观点更加客观、公正、有力,也是媒体坚守理性的关键。为此,“人民时评”专门设有“报系人民时评”专栏,关于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观点的评论文章在这里链接,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给公众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维视角。
三 实力让责任落到实处
市场经济下,竞争在所难免。面对竞争,企业实力的强弱至关重要,媒体也不例外。所谓实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衡量,比如团队的创新和协作能力、对市场的洞察力和预见力等。媒体具有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双重性质,除了要在资金、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占据优势以外,对于一个成功的媒体来说,它的竞争力还应该体现在它的内容、风格、公信力、影响力等“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动态的能力资源”。
“人民时评”是目前我国最有影响的网络时事评论栏目,它的高点击率、转载率和热评率证明着它的实力。首先,从资源上来说,人民网依托全国性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在报网联动、媒体融合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人民日报》的资料库和言论库无疑是“人民时评”强有力的后盾和能量来源。
其次,从团队方面看,“人民时评”拥有一批专业的时评作者。他们中既有媒体评论员,也有编辑、记者,他们不仅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非常了解,而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评说;此外,经常在“人民时评”的平台上发表评论的还有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机关干部、企业员工、教师等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普通网友,专家学者的专业素养可以保证所撰写评论的深度;普通网友的慷慨言辞传递着老百姓最淳朴、真实的声音。因此,在“人民时评”的页面上,既有来自专家的一家之言、观点争锋,也有来自“草根”的唇枪舌剑、议论生风。“网络上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帖子和许多让人豁然开朗的真知灼见,恰恰是不知名的网友发出的。”而正是“人民时评”博大的胸怀,让来自专业和非专业的各种观点在这里交汇,让“人民时评”真正成为公民自由发表见解和观点的平台。
最后,内容是关键。“人民时评”之中的作品坚持原创,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近年来,时评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评论品种,许多媒体开始新开或加开评论栏目、频道,写时评的人也越来越多,人称时评家或时评写手。然而,真正高素质的时评作者却并不多见。比如,如果遇到一个新闻热点,大家就会一拥而上,跟风炒作;至于老生常谈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则总是老一套,谈起当官的必大骂“腐败”,说起政府一定是“不作为”,且观点牵强、言辞偏激。“人民时评”作为一个国家级新闻媒体网站的时评栏目,其观点和言论对于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作用不仅巨大,而且对于政府的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人民时评”首先坚持原创,坚决以自己理性的思维和判断进行评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念发表意见。其次,“人民时评”还坚持每天至少发一篇评论,在人民网上滚动播出。这样,“原创+及时”保证了评论的新鲜性,它对于抓住网民眼球、增加点击率、稳定读者群也一样是最基础和最必要的。
但是,时评毕竟不同于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易碎品,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而时评中智慧的观点、评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有时却是长期的。基于此,“人民时评”在追求“新”和“快”的同时,还设有“精彩回放”板块,以满足那些对某些时评思想抱有怀旧情绪的人们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人民时评”栏目本身历史业绩的展示和再现。
综上所述,媒体只有具备一定的实力方能让其所负的责任得以实践、成为现实。正是在时评作者的努力和网民的热情参与下,“人民时评”才创下了不俗的业绩,在引导舆论,促进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人民时评”在网民中间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铸就了其在网民心中的品牌地位。
(毛秋云)
主编手记网络评论人的追求与梦想
——写在人民网原创评论“人民时评”获中国新闻奖之后
5年前,2001年3月,人民网推出原创评论专栏“人民时评”,每天在人民网主页显著位置刊发一至两篇署名时事评论,使母体《人民日报》的评论优势在互联网上延伸、发展。
5年后,2006年7月,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揭晓,“人民时评”榜上有名——《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荣获一等奖。这是网络原创评论首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也是网络新闻首次获此大奖。
一 总想为这张“网”点缀上一些亮点
网络评论为广大公众提供了新的发言渠道,也为政府部门打开了了解民意的窗口,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发展迅猛。网站纷纷推出评论频道和专栏。
人民网“人民时评”专栏的编辑思路非常明确: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进行评说,针砭时弊,击恶扬善,通过作者、编者的共同努力,使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的评论一样,担负起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使命。
创办伊始,“人民时评”就制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从作者交稿到上网发布,必须经过编辑编稿、评论部主任审稿、人民网分管副总编辑定稿签发三个环节,缺一不可。5年多来,人民网总编节假日加班审定评论稿、深夜被电话叫起收看邮件的事情时有发生。
经过几年的积累,“人民时评”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评论员队伍。他们中有媒体评论部和编辑记者,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掌握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及时、准确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评说;有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专业素养保证了所撰写评论的深度;还有机关干部、企业员工、教师等普通网友,他们的文章传递着老百姓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此次获奖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的作者丁刚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曾任驻瑞典、比利时(欧盟)和联合国(美国纽约)记者。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他是首先进入现场的中国记者之一。
这篇时评刊发于2005年4月16日,当时,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亚洲和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中日关系不断降温,网民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网上出现不少过激言论。针对这种情况,人民网评论部及时策划评论题目,约请对二战历史有较深入研究的丁刚撰写时评,引导大家冷静思考、理性爱国。
丁刚在写作中,将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翔实的史料和透彻的说理,揭示出日本右翼种种劣行的历史原因和文化根源,提出“要促使日本能够以史为鉴,就不是只宣泄一下愤怒的情感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促进更广泛的交流,更多地展示理性的力量。要用这种力量来让日本人民,让世界人民更多地认识日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和危害,营造一种让右翼难以生存的国际舆论环境”。
评论写得精彩,发得适时。2005年4月16日,人民网主页显著位置推出此篇评论,各大网站及论坛纷纷转帖,百度上可搜索到的相关网页达1540多个。文章连续几天列人民网网友点击最高的新闻排行榜和热评榜。网友留言踊跃,仅人民网上的网友留言就达800余条。
2005年4月19日下午,人民网日文版将其编译成日文发布,在日本网友中也产生较大的反响。4月24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又以同样的标题刊发了此篇评论,网络原创评论落地党报,增强了影响力和传播面。
丁刚曾说过:“给人民网写时评,最让我看重的就是网友们的帖子。有的时候,网友们的点评会让我想到下一篇时评的选题;也有的时候,我会为网友们的批评而深感惭愧;更多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为网友们的精彩评语叫好。正是网友们的帖子在激励着我不断地去思索、去写作。”
和丁刚一样,“人民时评”的作者们都十分珍视这个平台,重视网友的反馈。“人民时评”的留言量常常是人民网所有栏目中最多的。网络互动的特性在“人民时评”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专栏作者朽木多次表示:给“人民时评”写稿,是一件很富挑战性的事儿。因为,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主办的网站,其读者层次之高,覆盖之广,点击率之高,都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如此,这又颇能“激活”我们这些作者。不说殚精竭虑吧,也是兢兢业业,总想为这张“网”点缀上一些亮点。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袁建达认为:“网络新闻时评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体现了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个巨大进步。更多的人可能会因此而学会思考、学会监督,更多的领导干部、决策者、执法者可能会从这些来自专业工作者或者民间的理性声音中得到启发,而把人民和社会赋予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有人性、更有成效、更具合法性和科学性。”
《人民日报》评论员陈家兴则把网友的鼓励“化作进一步写好评论的动力”。
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优秀的评论员,有严格的发稿制度,才保证了“人民时评”的高质量、大反响。几年来,“人民时评”一直是人民网点击率、转载率、网友热评率最高的栏目,在网友中以及业界拥有很高的认知度,也是人民网发挥正确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平台。在首届互联网品牌栏目推荐活动中,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和“强国论坛”一起当选品牌栏目。
二 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
大家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现在不少被追捧的网络评论往往是一些言辞激烈,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言论。谈到官员,一定是腐败;谈到政府,则不是“作秀”就是“不作为”。脱离实际、观点牵强、言语偏激,是它们的共性。这样的评论,会误导公众,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也会影响网络评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民时评”也强调要第一时间推出评论,保证人民网在突发新闻、舆论热点方面绝不失声;但我们更注重评论的思想性和对工作的指导性。相对于评论的新闻性而言,能否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2006年3月17日,“人民时评”推出评论文章《面对文化逆差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评论的起因是2006年“两会”上,赵启正委员在大会发言时用一个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列举了我国图书出版、文艺演出、电影、语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进出口交流的逆差之势,提出中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人民时评”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告诉我,她要围绕这个主题写篇时评,但还需搜集一些资料,要等几天再交稿,问行不行?我说,没问题,这样的题目值得我们等。
17日下午,作者交稿,当日20时57分,上网发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大问题——“考量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文章指出:“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GDP就可以的。它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些我们有吗?”
作者呼吁:“中国经济已经很强大了,但是除了商业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润,还应该在文化上,存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感。”
评论推出后,连续几天列在人民网新闻排行榜上,网友留言达4页之多,媒体、论坛纷纷转载。
网友们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还纷纷为传承文化传统建言献策。这让作者和我们编辑都觉得非常兴奋和欣慰,认定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可否认,新闻评论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但监督不是目的,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是我们的目标。
当然,要做到这些,无论是评论作者,还是评论编辑,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华民族多少年的精神追求,也应成为我们网络评论人的追求与梦想。
(人民网评论部主任 唐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