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内部管治冲突
在阿拉善,最精彩的是政府、NGO、企业聚首一地,观念价值迥然不同,环保人士往往视企业家为环保罪魁祸首,企业家讥环保者“绿色原教旨主义”,最初的激烈冲突……火花四溅,火药味也呛人。能否善果?悬念三。
——翟明磊(《民间》2006年夏季号)
再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宣言:
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家,为了美好地球村的梦想,面临生态的困境,寻找人类与生态的平衡,承担责任并不断超越自己,把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逐一解决,还要培育新的价值观、新的理想、新的人格、新的行为规范。基于这样的自觉和共识,努力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得到中国社会和世界的认可,使之发展成为重要的环境公益机构。
这是一份写在天地之间的宣言,具有道德感召力,一次一次地读,会觉得自己也神圣起来。
中国环保公益的实践者,特别在南方的,是国际资金通过项目运行培养起来的。但生态真正隐藏的诉求是当地的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国际“种子资助”难以给当地社区足够长的时间去探索,项目到期“人一走茶就凉”。NGO项目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执行模式、资金量、项目期限、从业人员的能力、政府过于审慎的态度,等等。大部分项目报告最终只能描述到NGO实施的活动,缺乏长期和当地可持续性的实证指标。
而阿拉善当地的政府很快就看出SEE生态协会的潜力:它们的方法不同于外面来的专家模式,不同于意大利和澳援办的项目。阿拉善的执行团队先给老百姓培训,老百姓经历培训认识有了飞跃;自发行动起来的内生的方式,解决了生态搬迁移民的生产出路、生活出路的问题。盟副书记杨继业说:“所以,我愿意把我们的项目与你们合作,靠SEE的可行、民主的方式,让牧民当家做主人,政府在基层的管理应该采取这个方式。政府结构是上下的,你们是新生的事物。”龚家栋副盟长认为:“你们的沼气、太阳能、风能能源替代省了牧民对草原的消耗和压力,牧民从放牧转向圈养,减少对草场的消耗,你们有相当独特的方式,做得相当可以。”
好让人兴奋,有一个操作模式是自己的老百姓和政府都认可的!
当年记者翟明磊称:这是由一群实干者与一流企业家合成的沙尘暴战团,在一个浮躁的社会,这些企业家也算异类,建设者是异类。翟明磊还说:“当一个故事很漂亮,很完满时,却往往不是真的。而真实的故事就像这个世界,混乱,不完美,充满变动与机缘巧合。”
他们的理解与沟通也是异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