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现代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老子的战略思想本文根据王蒙先生在“2012·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坛开幕式暨天津市周口商会成立典礼”上所作专题报告的录音整理而成(已经本人审阅)。

王蒙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河南的朋友、河南的同好,和天津的朋友、天津的同好,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对老庄、对先秦诸子有兴趣、有造诣的朋友交流。来到这儿以后,我的感觉是越来越惭愧和不安。因为我不是专门治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和老庄研究的,我的本业是写小说。天津市周口商会请我来讲一讲,虽然河南我去过好多次,周口还没有去过,企业我也不熟。再看这次参会专家的论文汇编,我吓了一跳,他们的学问都那么大,我跑到这儿不是讨人嫌吗?但已经来了,不说点什么也对付不过去,昨天的宴请我也吃了,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呀。所以我就先谈一个问题:读一点《老子》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老子》能不能直接指导我们的管理呢?这也有可能。但我既没用它直接管理过,也没有用它间接管理过,所以不敢肯定它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我打小就读《老子》,有一个感觉,就是读了《老子》好像变得聪明了一点儿,变得比别人深刻了一点儿,而且看事情看得要远了一点。比如说下象棋,别人看三步、五步、十步,如果你读了《老子》,就能看到三十步、四十步、五十步。我原来的话不是这么说的,我在中华文明大讲堂上讲,我说别人下棋看两步、三步,你读了《老子》能看四步、五步,后来人家会下象棋的人给我打电话问我下过象棋吗?我说下过啊,我连我孙子都下不过。他问我能看几步,我说我就看当前一步,我能吃车我就吃车,吃完车对方将死我,我根本不管。他说人家看十步的都有的是,你才看三步、五步,你读了那么多年《老子》才看三步、五步?所以现在我改成三十步、五十步了,说看得远一点儿。

读了《老子》你心里会比较踏实,因为老子一分析,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坏事也可能是好事,好词也可能是坏词。比如说“知”和“智”,这是好词,但在《道德经》里,知和智常常是作为贬义词来说的,它不赞成知和智。“愚”是一个坏词,但是老子常常把这个愚当成一个正面的词来讲。比如“上”和“下”,我们一般讲尊卑上下,上是好的,下是不好的,但老子就主张人要下,大国示小国要下——大国在下面,能够下,这是最好的。“柔弱”和“刚强”,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刚强是好的,坚强是好的,但是老子又常常把柔弱说成是好的,把坚强说成是不好的。所以,反过来说让你比较踏实。学了《老子》以后,你有点打不倒的那个劲,别人说你笨,你说你愚啊、不智,大智若愚;别人说你智,你不出声就完了,大智不辩。总也打不倒你。

学了《老子》,还能让人不那么浮躁。不用什么事情都急急忙忙、急于求成、急于成就。“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我怎么跟你争呢?我的方法就是不争,我以不争来和你争,然后你就没法跟我争了。我不争,你怎么和我争啊?你争钱,钱给你;你争名,名给你;你争利,利给你;你争地位,地位给你;你争地盘,地盘给你。当然,争老婆不行,你来争我老婆,我肯定不给,除了老婆,你争什么都可以给你。我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拿我没辙了,以“柔弱胜坚强”。所以,我想《老子》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可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公平、公正、正义,透明度,体制改革,对企业来说是怎么改善经营管理,很多也很具体。可能读《老子》会得到一点解决问题的启示,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得到了一种精神营养和精神上的一种抗生素、维生素,使我们的精神更加强大、更加深邃。

如果一定要分几条说的话,我可以说这么几条。就是学习或者阅读、涉猎一下《老子》,能够有助于我们提升精神境界,开拓思路、开阔胸怀。许多事我们都知道人们会这么想,到了《老子》那儿你才知道,还有不这么想的,还有另外的一条路。它另辟蹊径,逆向思维,别有洞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能够攀登智慧的高峰、能够深化自我的完善。学了《老子》以后,你会跟练了内功一样,比较深邃,也比较完善,不那么急躁,也不会动不动就失态,就失去理智,能增强你抗逆应变的能力,发展你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到《老子》那儿你才知道,敢情这个约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人就有这些词、这种思路,比猴都精得多,那时候,说不定欧洲有些国家的居民还在树上生活呢。可是老子能分析到这儿来,他怎么能想到这一步?譬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他怎么会这么想呢?说治大国如拼命,我能理解;治大国如负山,如负重,我能理解;治大国如临陷阱,我也能理解;治大国如角力,我也能理解;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你一听,你就愣在那儿了。我老觉得这个“治大国若烹小鲜”只能用天津话来说,就是“治大国如贴饽饽熬小鱼”(天津方言)。《老子》可以增加你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能培养一种风格与气度。学了《老子》,好的里头能看出危险来,坏的里头能看出转机来;倒霉的时候能看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意的时候知道这事很危险,赶紧把这些让给别人,如各种荣誉、各种地位、各种称号,别再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思想是一种意志,一种品质,它比别人高一层、深一层,而且它能够纯化人的心灵和品质,让人享受一种思辨的快乐。

我读《老子》有两种快乐,一种快乐就是它实用,比如说我们为个人的一些得失而感到不愉快,读读《老子》——人之大患在有吾身,你就不能只考虑自己,及吾无身,何患之有?这对你有很大的、很实际的帮助。另一种是智者的快乐,它也可能对你没有直接的帮助,比如你吃一点复合维生素、营养剂,你能马上说出有什么帮助吗?你不可能喝牛奶,身上就长牛肉;吃鸡蛋,身上就长鸡毛;但你吃了,你很舒服、消化得很好,这说明你能消化它、吸收它,这本身是一种智者的快乐。我们看了老子的东西哪怕不能完全理解,但总会觉得很有意思。我不反对任何人从趣味出发来读《老子》、学《老子》,不要认为所有的学问都立马适用。数学开始时发展很快,主要是出于趣味性,到后来才发觉它有用。所以,我们要提倡,读老谈庄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思辨的快乐。我们够紧张了,又要开会,又要经商,又要汇报总结,又要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问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找出老子的几句话来吟味再三、意犹未尽,觉得其中滋味无穷,这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与仅仅的消费性的快乐相比,是更高级的快乐。所以,我们要享受《老子》,我们要享受智慧,我们要享受这种创造性的思想,我们要享受哲理。

《老子》里面很多内容属于战略哲学范畴,下面我就说说老子思想中的战略哲学。战略哲学是什么意思呢?自古以来有很多很多的界定,完全用不着我来下定义。很多人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它讲的很多东西和兵法是相通的,但我个人并不接受《老子》是兵书的说法,因为《老子》有更多的终极关怀,有更多的综合的、整合的、根本的思考,对世界、对本体、对世界的起源和归宿、对过程、对体(也是规律)、对名(就是概念)等的思考。它不限于兵法,它可以用于兵法,也可以用于政治,还可以用于人生,乃至用于养生。在《老子》中没讲养生,养生是庄子讲的,老子说的是“摄”,是摄生,“摄”有保护、汲取和珍视等几个方面的意思。所以我说它是战略哲学,它最后归结为一种哲学的思辨,归结为一些哲学的命题。它并不是真讲打仗,把它用在军事上也可以,《老子》对军事不是没有兴趣,它有很多章节都和军事有关,很多命题是直接讲军事的,后面我还会讲到。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它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对社会对人生尤其是对治国平天下、对治国理政的一些思考。我主要谈谈老子的四个战略思想:第一个是“无为而无不为”,第二个是“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第三个是“道法自然”,第四个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首先讲“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自古以来研究者或有志于、有兴趣读《老子》的人最喜欢讨论的一个问题。许多先贤,我相信他们讲得非常有道理。还有现代的许多同好,包括和我有很多来往并赠我许多书的台湾学者陈鼓应老先生,还有几年前逝世的任继愈老师等,这些海峡两岸学者都强调“无为”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地为,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要干。还有的专家提出来说,“无为”就是勿妄为。妄为就是胡作非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主观脱离了客观实际。

我个人对“无为”有一个解释,无为起码是“有所不为”,而且还斗胆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好人就是有所不为,即有些事他不能干,比如贪污不能干、造谣不能干、阿谀奉承不能干、昧着良心说假话不能干,很多事情不能干;坏人就是无所不为,只要对他个人有利、对他的目标有利,他就没有底线,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文化的约束,没有良心的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无所不为。在香港有一次和金庸先生对话的时候,金庸先生认为我这个定义还可以——好人有所不为,坏人无所不为。

可是,真要认真对待“无为”这两个字,所有那些极其合乎逻辑的说法都令人感到不满足。第一,如果无为就是有所不为,那就说有所不为就好了,干吗说无为啊,明明他说的是无为,不是有所不为。第二,如果说无为是不要妄为,就说不要妄为就行了,干吗把为都“无”了,直接说你勿妄,不要妄想、不要妄言、不要妄行、不要妄为、不要妄举,这比说无为说得更清楚。第三,如果无为就是不要刻意而为的话,那你就不要刻意就好了,你刻意干什么呢,你刻意为也不见得好,刻意说也不见得好听。我就怕刻意说,我现在怕那种朗诵式的发言,用好多词。有一年,连战先生第一次访问大陆,到西安一个小学去,那里的小学生出来欢迎他,用朗诵的口吻说:“爷~爷~您~回~来~了”,这个用意非常好,但台湾有些坏家伙就拿这个开心,把它变成手机的彩铃,阴阳怪气,挺吓人。这是他们居心不良、有“台独”倾向,我们不去谈它。但从我个人来说,我也怕那种很刻意的说法。2011年9月份我被邀请参加小学的开学典礼,就是在我的母校,那是我73年前、即1940年上的那个母校,在开学典礼上小孩儿们发言也是那个味儿:“各~位~领~导”,刻意得不行。但是,老子也不至于因此说无为。为什么他说的是无为呢?我们不要随意给《老子》打补丁——他说无为就是不要刻意而为,他说使民要愚不是说要让人民笨,而是要让人民质朴。一些好意的专家、前辈看到老子哪句话说的有漏洞了,就赶紧打补丁,但征求老子同意了吗?怎么喜欢往老子身上贴膏药呢?我对这些做法不是很满意。对于“无为”,我现在还在研究,还没研究透,这里提出来一些观点,跟河南的、天津的高人们和故乡在鹿邑的朋友们切磋。

第一,我觉得老子是这样一个人,他充分认识到了“无”的重要性。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见别人像老子那么重视“无”,他对“无”的理解是作为一种终极的了悟、终极的知识。他首先从发生学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概括得太棒了。世界这么复杂,岂止是万物,要把每一个具体名称都说出来的话十万、百万都不止,光昆虫就有多少种,草有多少种,石头有多少种,矿物质有多少种,液体有多少种,人制造的东西又有多少种,但这些东西都是一个“有”。这个“有”就是西文所喜欢用的“存在”,“万物生于有”,如果什么东西都没有,你还说什么万物呢?万物又叫万有,旧中国很喜欢用“万有”这个词,商务印书馆出的书就叫《万有文库》。“有生于无”,但是所有的“有”原来都是“无”,如果原来就有,就不存在“有”这个概念;如果“有”无不了,它也不存在“有”这个概念。若一个东西,原来有,一万年后还有,一亿年后还有,永恒地有,原来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那你还“有”什么,就没有“有”了。有“有”,就必然有“无”。懂得寻找反义词,这是人的理性的一个非常伟大的光彩。光有了“有”,就会想“有”怎么办呢,那就是“无”。正像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具体的,但是我们能理解一个词,叫“抽象”,但抽象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今天参加天津这个盛会,请抽象先生给大家讲课,这不行。但是我们能理解抽象,因为我们看到那么多具体,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暂时、局部、有限的,但我们的智性、我们的语言法则告诉我们,有暂时就有永恒,有具象就有抽象,有局部就有全体,有有限就有无限。

所以有了“有”,我们就要考虑“无”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太伟大了,老子那时还不可能懂得地球物理学、天体学、或者宇宙史、银河系、星云说,这些东西当时都没有,但是他知道原来是“无”,“有生于无”。“有”是哪儿来的,是从“无”来的。我们人也一样,我老王生于1934年10月15日,那1934年10月14日呢,还算有了,因为我在我妈的肚子里,那要是更早呢?要是1931年呢?要是1921年呢?要是1021年呢?要是纪元前呢?当然是无啊!怎么可能不是无呢?而过了若干年之后,那肯定还是无,所以“有生于无”,而且最后有还会变成无。在这个意义上,无就是道,道本身就是无,而且无就是中国人的尤其是老子的概念神,就是上帝,就是“中国人的上帝”,因为上帝也是一个概念。请注意,上帝的儿子是耶稣,我们在基督教堂里面看见有耶稣像、有圣母像、有十二大弟子像、还有些圣人像。但是,没有上帝像,既没有它的照片,也没有它的油画和雕塑,它也是一个概念,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概念。

中国古书上讲,无非无,什么意思呢?无非无,就是讲它从无变成有、从有变成无,能变成有和曾经变成有的无不是真正的无,无非非无,这不用我多讲,本身就是一个逻辑学的问题。无就是否定,否定是什么意思呢?否定是能够把否定否定的那个否定。否定怎么否定否定呢?说什么都是无,那么无也是无,你为什么会认为它都是无呢?无有什么可无的,无有什么可绝对的,无也可以无的,无了无了不就成为有了吗?所以,老子从这最根本的观点上强调无的作用。

我很喜欢一句话,老子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要有某些东西你的手才能抓得着,现在叫抓手,领导干部和党内喜欢讲,抓工作得有个抓手,有才有抓手。“无之以为用”,得留下空间,才能用。老子这个思路是够邪的。比如他说一间屋子,这屋子四面是墙,上面有屋顶,下面有地板,但是这个屋子要用的是它的空的部分,不能盖成一个死膛的房间,死膛的房间不叫房间,还得钻孔,人还得往里钻才行。一个陶器、陶罐也是这样,陶罐也不能是死膛的,茶杯也不能是死膛的,(拿起桌上自己用的茶杯)这有个把儿,这有茶杯的壁,这才有为之利,才好利用它,倒进水它不流,可是这一块儿是空的才能倒进水去呀。他这个思想很了不起,就是什么东西都要有空间,有空间才能用。

全国政协成立五十五周年那一年,在人民大会堂,领导非要我在大会上发言,发言时我就讲政协这种组织只有中国这儿能有,就是因为中国有这种思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政协有什么?有地位,有坚强的领导,有各界的代表人物、很多社会精英,有强大的影响,有舆论,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各个方面的职能。但是,它的另一面就是无,它没有行政权,没有立法权,恰恰是既有“有”又有“无”才形成了政协的特点。所以,老子创造了一种否定性的思维,就是你在想干什么的时候,先想想别干什么。比如说你想功课学得好,你别从早到晚都钻到这个电脑游戏里头,别泡网吧,也不要做很多耽误你宝贵光阴的事情;你想在工作上能有所成就,那就别把你的心用在那些歪门邪道上。这个理论还挺新,因为西方的政治学喜欢讲这个,其中一派学说讲国家的主要任务不是让你去干什么,而是要明确你不准干什么,这是国家的主要任务。不准干什么呢?不准破坏生产,不准违法乱纪,不准杀人放火,不准扰乱公共秩序,不准造谣生事,要知道你不能干什么。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什么无为而无不为呢?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如果你什么都为、无所不为了,谁还能去为真正地为呀,谁还能为得了啊?

所以到了庄子那儿,它又有了发展,叫做“上无为而下有为”。这庄子说的是大实话,什么叫“上无为而下有为”呢?就是官越大,越少说话,越少具体地做很多的事,如果你什么事都做了,下属就不敢做了,而且下属就老琢磨你想要干什么,他光琢磨你了,就没有人能干事。所以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要慎重地使用,不要轻易地露出自己的意图来,更多的事要让别人去做,让下面去做。老百姓当然不能无为,老百姓无为,谁种庄稼去啊?百姓该种庄稼、该服徭役、该修水利、该做工、该售货,必须有为,账目也得清清楚楚,一个会计要是无为而治,那就麻烦了。

第二点要强调的是,老子说的这个“无为而治”,它有一定的针对性,有一定的语境。他的语境是什么?就是东周时期,春秋战国,中央权力系统衰微、失效,各个诸侯国秣马厉兵、胡思乱想、群雄并争、阴谋诡计、合纵连横、纵横捭阖、争权夺利、民不聊生,这是当时的政治格局。还有一个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士(当时称为“士”),国家不幸读书人之幸,国家不幸学家幸,诸子百家到处兜售、促销,个个在那儿吹吹呼呼。所以老子、庄子有些话说得相当的极端、相当的刺激,没办法,说得不刺激的话没人听他们的,一般性的话根本没人听,必须一说让人一下子愣住了,怎么这么说话呢,跟打雷似的,吓一跳。诸子百家处在这样一个氛围中,一方面是很活跃,百家争鸣,异军突起,个个都是如簧之舌,个个学问都很深,怎么说话的都有,怎么研究问题的都有。《史记》上面记载那时候,像苏秦、张仪、范蠡这些人,走到哪里去都是一样,跟君王说话都先把君王吓蒙了再说,只有先忽悠得君王心跳、脉搏都产生异常了,君王才有可能听他的,要不然君王怎么可能听他的呢?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讲无为,他确实看到了那些妄为、妄言、妄议、妄论,看到那些根本实现不了的、只能折腾老百姓的、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的主张、学说、政令、措施太多了,所以我感觉到老子讲无为带有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性质。那些君王和诸侯都疯了,还有到他们那儿去的重臣和候补重臣,只要认得几个字,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博取功名,要争夺一杯羹,参与分割权力和财富,针对这种情况,老子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孔子也是这样,他希望在混乱的社会中能够整理出一个规范来,整理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规范,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把它概括为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等等。但是老子在某种意义上更哲学化,他认为正是你们现在所想的那一切、所做的那一切、所争的那一切、所为的那一切,是人民痛苦的根源、是让百姓活不下去的原因,所以这是老子强调无为的一个原因,针对当时那种现实情况、那种混乱的情况、那种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情况,而且无为主要是给那些治国理政的人提出来的,就是让他们别折腾百姓。无为不是给老百姓提出来的,说农民要无为,该种的时候别种,该收的时候别收,该做饭别做饭,它不会包含这种白痴的内容,他是给治国理政者和那些与权力沾边的人提出来的。

第三点,从客观上讲,老子、整个老子的学说和庄子的学说,正如刚才有朋友在发言里讲到的,带有一种后现代文化批判主义的色彩。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性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进展和利益,另外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众所周知的环境恶化,比如说幸福感的脆弱。欧美人生产力发展得比过去不知道有多好,但是幸福感降低了。还有人说幸福感排到第一名或第二名的是不丹王国。不丹王国我去过,他们的人均收入大概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原来是印度的保护国,现在印度还管着它的外交,但它已基本独立。它的国王有四个皇后,而且四个皇后都是亲姐妹,都是从一家娶过来的,关系比较和谐。这个不丹王国让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么和善的一个小国,真是小国寡民啦!鸡相闻,犬不相闻,那里的狗都不叫。为什么那里的狗都不叫呢?因为所有的狗都是公有制,没有个人养狗,狗在大街上到处都躺着,它的首都柏油马路上躺的都是狗。我过一趟马路,得踩好几个狗的尾巴,踩到狗尾巴,狗唯一的反应就是“嗡~”,就一声柔性的反应,意思是你踩着它了,要抬脚、要挪脚。所以,中国许多负面的关于狗的谚语到不丹那里就根本用不上了。常说狗改不了吃屎,人家的狗根本不吃屎,谁见到狗都喂,哪有吃屎的狗呢!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别说你是吕洞宾,哪怕你是一个坏人狗也不咬你,它干吗咬你啊,警察才找坏人的事,狗可不管。痛打落水狗,那更不可能。所以,文化搞得太复杂了,文化搞得太麻烦了,什么东西都深加工,吃的东西也是深加工。今天早上,我看见电视上报道伊利奶粉含汞,现在正在召回,我已记不清了,可能前不久我还喝过伊利奶粉,如果我今天讲《老子》讲着讲着有点胡言乱语,可能是喝伊利奶粉造成的。咱们周口有好奶粉没有?有的话给我订两箱怎么样?(回答:没有)我希望周口能产奶粉。就说文化会给人带来麻烦,人生活要简单一点、朴素一点。这可能跟我年岁大了有关系,我到处走,常常受到厚爱,受到招待。但今天早晨,我在咱们天津宾馆吃早餐,专门点了一个煎饼果子(天津方言),觉得还是吃煎饼果子好,煎饼果子的营养已经差不多了,它里面打鸡蛋呢,用郭德纲的话说“我有了钱,我吃煎饼果子打仨鸡蛋”。你都打仨鸡蛋了,还贪欲什么?所以,老子这方面的思想,虽然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理论上有这么一个说法也好。我们知道中国不会停留在三个鸡蛋的水平上,世界也不会停留在三个鸡蛋的水平上,但不要太贪,不要没完没了地往前发展,适当地过一种简朴的、纯真的、现在叫“低碳”的生活,也就是节能、低碳的生活还是可以的。我看无为,是不是还有这样一种意思呢?

第四点,无为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要我们学会做减法,学会压缩。《老子》里面的有些话是很深的,比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学问在逐渐增加,因为它是知识,知识越积累越多,可道是最单纯的,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则,是最普通、最单纯、最纯洁的,它最后到无为。所以,《老子》里面提出了许多概念,比如无欲,因为欲望带来许多的烦恼,这个用不着我多说,佛教里头也讲得很多,欲望是深渊,无欲则刚。无咎,你没有什么过失,因为你自己并没有为你自己谋算,你并没有为自己整天争取这个、争取那个、算这个谋那个,你无咎,你没有过失,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能无咎太伟大了!无智,你也用不着动心眼儿。无身,前面说了,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你用不着老考虑自己。他还讲无矜、无败、无执,无执这是佛教的思想,破执,就是你不用执著于某个东西,你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也不要和别人较劲。无失,你不会失去什么。无私,老子的话“夫唯无私故能成其私”,这话说得很直率、很直白,但是就看你是什么心眼儿。如果你是一个坏心眼儿的,你就会说“夫唯无私故能成其私”,说明老子是一个阴谋家,他不争夺他的私利,到时候他的私利该有就自然都有了。其实很简单,你不争这个私利,你的品德比别人高尚,大家喜欢你、老百姓喜欢你、同事也喜欢你、下属也喜欢你,那你就更容易成功。这看你怎么看,如果你只看到成其私,你无私只是成其私的手段,表面上无私,整天在算计要如何对你有好处。如果你立足于无私,那么成其私就是自然而形成的一个副产品,你自己做事按自己的底线、原则,做完以后受到喝彩、鼓掌、提拔,得到效益,这是一个附带的产品,就看你自己怎么处理。

所以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你看“夫唯无私故能成其私”,他实际上是在成自己的私。单位分房子,大家都在抢,我不抢,最后房子归我了。这个就是看你怎么看。“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在前面我已说过了,很多事情我不争,那些斤斤计较的、眼皮底下的、鸡毛蒜皮的小利益,我跟他争个什么劲啊?我才看不上那些!这样别人反倒没法和我争了。老子的这个思路,有他的高明之处,具体该怎么掌握,我也说不出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你去超市买东西,你付他一百块钱,他按二十块钱给你算的,你能不争吗?能不提一句吗?如果这样你都不争,倒也没人跟你争了,有点傻。“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他这个思路太高明了,这个思路对人有很大的稳定、构建一个坚强的心理素质的作用。

第五点,这“无为”里面还有一个就是老子对治国理政者提出的理念。“太上,不知有之”。有的说是“不知有之”,有的说是“下知有之”,还有的版本是“知其不知”。“太上”就是那个最高的权力系统,老百姓或者不知道,或者仅仅知道它有就行了。“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给你唱首颂歌,而且跟你很亲和,见面又握手、又拥抱、又流泪。这个先后顺序的安排,什么意思呢?作为执政者来说,不要要求老百姓到处唱颂歌,颂歌唱多了起码有两方面的坏处,一个是你不了解真实情况,为一个是老百姓对你期望值过高。1954年,陈毅元帅有诗曰:“颂歌盈耳神仙乐”,他已经看到了过分的歌功颂德不见得是好事。第三等是“其次畏之”,就是老百姓怕你,这个很实在。我感觉最符合这“畏之”的是交通警,开车的人热爱交通警,见了交通警有点儿想热烈拥抱的也不多,除非两个人搞对象,但是你得怕他,你不怕他,他管不好交通。权力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是不服从我的权力,我能伤害你。第四等,最坏的是“其次侮之”,侮辱他,有权的人侮辱没权的人,反过来没权的人他也会侮辱有权的人,他会想各种的招来骂你。

所以,这种无为更重要的是“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一件事办好以后老百姓认识到、认为是自己干出来的。这个符合中共“七大”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在延安讲的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他讲:什么是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其中还有一条就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就是让老百姓认识到这一切是自己的利益、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所以,老子能够在这个“无”字上狠下工夫,他能够从否定的思维得出一些战略的思想,告诉你要少干点什么事、要精简点什么事、要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这有一定的道理,不是绝对的,该为还得为、该拼命还得拼命、该加班还得加班。

就我的本行来说,是搞文学创作的,我在文学创作上常常有这种体会,在人生当中也常常发生这种事,即“有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种花花不活”,就是你种花不活,也可能种子不好、土质不好,也可能你栽培技术不好,也可能你栽种后的管理不好、施肥不好、浇水不好,气候不好,或者你栽的花根本不可能在这儿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当符合客观规律的时候,它自己就成荫了。我在我这行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花费的力量和得到的成果并不完全成正比。我个人听到有人讲那种苦学和苦写作的,听得我挺瘆得慌。比如说“为稳一个字,拈断三根须”,我写一首诗,总共二十几个字,其中有一个字我老觉得不踏实,我要把它弄稳妥、修理好,修理好了就把三根胡子拈断了。现在我的作品已超过一千万字了,这么拈胡子,连汗毛都拈没了!人在写作的时候常有这种情形——若有神助,如果你的感情非常充沛,你的经验非常丰富,你的倾吐的愿望、描写的愿望非常强烈,你的记忆非常清晰,你写起来就若有神助,写完了以后自个看一遍说“哎呀这谁写的啊,写得这么精彩啊”,敢情是me,是额(我),然后才确认是自个儿写的。

所以,这个“无为而治”,从我的写作上觉得有时候也是可能的。当然,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老子讲另一方面讲得少了,没有讲勤政,没有讲励精图治,没有讲精益求精,没有讲细节决定成败,没有讲不允许有任何的差失,没有讲问责制、要奖惩分明,很多东西他都没有讲,这和诸子百家争得太厉害有关系。但老子讲的这样一面,它很有趣,而且看完了以后让你很松快、挺豁达,读《老子》读多了的人会变得豁达。

然后讲“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子的辩证法,就是物极必反,逆向思维,逆向对策,低调做事。“知白守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时候都看得明明白白,心里都像明镜似的,但宁愿把自己看作是在一种蒙昧的状态,一种无知的状态。但对“知白守黑”要认真解释,你可以做几年的学问。这是黑格尔最欣赏老子的地方,他不懂中文而读德语翻译的《老子》,解释这一句说“把自己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中,但两眼注视着光明”,有点像中国现代派诗人顾城的诗——“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知白守黑”有时常常让我联想起人不要事事太聪明。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论语》上最精彩的话之一就是孔子说的“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也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这个人,他的邦国、他所在的地方有章法,干得挺好,他就聪明,他就能够献言献策、参政议政、参与治理;如果这个地方乱了、出事了,出了一个糊涂人掌权,宁武子马上他就变傻了。他的聪明劲好学,可以及、赶得上、能学到,难学的是他的傻劲,他是真傻而不是假傻,他不上贼船。就像中国当时发生“文化大革命”,你别再往里头钻了、往里头挤了,这时候往里头钻了、往里头挤了,吃不了兜着走。宁武子就能做到这一点,一乱他就傻了,这叫“知白守黑”。“知雄守雌”,我知道我怎么样英武、雄强,我知道怎么摆强势、显威风,我知道但不那么干,我保持低调、保持普通、保持一般。“知荣守辱”,我也知道怎么样出风头,但我宁愿忍辱负重,这个太不容易了,说得简单,谁能做得到啊,哪个不想风头大出、风头尽出?它叫你荣华富贵的事莫往前钻,宁愿在后面做普通人,能保持谦卑,这是最吸引人的。老子和孔子讲的许多东西是一致的,他有些比较厉害的话,也是被反对派痛斥的,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你想要把人关住,先给他打开;你想削弱他,让他先发展、强势起来;你要消灭他,先让他兴旺起来;你想要从他那里拿走什么东西,你先给他东西,这叫微明。有些事你得反着来才行,这个他说得挺绝,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确实是这样。看到这一段,我就想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就是讲这个后发制人,毛主席讲“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你越是强盛的时候我越往后退。毛主席举了一个例子,说林冲到了小旋风柴进那儿,柴进有个教师爷,要跟林冲比武。他一上来气势汹汹,一直进攻,林冲就往后退退退,退到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他越来越轻敌、越来越放肆,林冲就抓住他的毛病一招制胜。就是说,老子认为,任何一种力量、一种势力、一个人,如果过于自信、过分的强势,如果他咄咄逼人,就肯定要犯错误、漏空子,到那时一出手他就完蛋。所以有些人说,老子之心最毒,老子这人太坏了,全是阴谋,你要光从那些话你断定不了,但我认为这些人说的是不对的,因为老子他是反战的,他那个《道德经》里有很多地方讲用兵的,说不该用兵、用兵是丧事。

而且老子他是从宇宙的本体、终极上来探讨问题。鲁迅常引用的源自克雷洛夫的“鹰可以和鸡飞得一样低,但是鸡不可能和鹰飞得一样高”。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亡之,必固兴之”,这一套阴谋家也可以用,或者把它作为一种手段也可以用。我小的时候听人说,冯玉祥整人就用这个办法,他讨厌谁就把谁派去当司务长,管钱、管各种的物资,三年也不问,三年以后查账,查出问题拉出去就毙。这算是有此一说,当做演绎的故事、当做忽悠听。

但是,老子看到了这一点,在各种斗争中,强变弱、弱变强的事非常多。比如说刘邦和项羽之争,项羽一直胜,刘邦一直败,但最后刘邦就一仗胜了,就把项羽灭了,项羽就是在不断胜的过程中实际上不断地被削弱。中国的革命战争也有这个特点,所以毛主席总结的时候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反动派的逻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反动派是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人民也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各派红卫兵整天背这个,我当时年龄刚过三十,听见“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就觉得窝囊,为什么呢?因为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你灭亡了,是你活该。怎么斗争也老失败啊?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最后不也灭亡了,老失败能胜吗?但最后胜了。还有一点,从对偶上、骈体文上看不合适,你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我是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直至全胜、大获全胜,这多带劲啊!我老想给毛主席改这语录,我没敢,没敢公开地改。但你要看一下中国革命史,那你就知道,毛主席英明。比如大革命时期,力量弱,闹革命,失败了;把军阀推倒,来一个“四一二政变”,把共产党杀得血流成河,都快灭了;苏区搞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苏区十年的结果是白区毁灭百分之百,苏区毁灭百分之九十,也失败了;好多都失败了,但是它失败失败最终就胜利了,这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坚强”。

坚强本来是一个好话,我为“坚强”这两个字查《辞源》、查《辞海》、查《英汉词典》,有一个发现,《辞源》对古代“坚强”的含义列举了几个意思,它首先包括坚强,还有一个意思是固执,中国古代“坚强”里面有固执的意思,而现代汉语里坚强绝对是好话,完全正面的,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比较厉害,斗争中我们强调的就是坚强。日本人打过来了,共产党员被反动派给抓到宪兵队里去了,你马上就柔弱了那不就当叛徒了嘛,所以这时候要的就是坚强,宁死不屈。《英汉词典》里的英文,它也包含着固执的意思,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坚强只有正面的意思,原来坚强本身既有正面的意思也包含某种负面的意思。老子还有一些比较绝门的说法,他说柔弱是生的象征,坚强是死的象征。拿一根树枝来说,软的一握就弯了,这是生的象征;一掰“嘎吱”断了,这是死的象征。老子在这些地方从反面下工夫,另辟蹊径的、甚至于倒着来的思路,这思路当然也只能是参考。

他的第三个战略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刚才很多人都讲到了。道法自然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理解就是符合客观规律,这个“自然”不是现代讲的大自然,这个自然实际上是一个副词,自然而然、自己运动、自己变化、自行发展,就是避免过多的干预,避免做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避免做不符合老百姓愿望的事情。所以,老子有一种奇怪的思路,就是不要整天提倡这个、赞美这个、表扬那个,他觉得你越赞美、越表扬,事儿就越多。他的思路很怪,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连钱钟书老师都说老子这话有点矫情。老子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什么是美了,就知道什么是丑了,有人美有人丑,见着美的挺高兴,见着丑的就挺恶心的,东北话叫挺“添堵”的。但是,钱钟书老师说为什么这话说得矫情呢?他丑并不能由我们知美来负责呀。他长得实在太丑,并不是我们选美把他选丑了,而是他压根就丑,生出来就这样,我们能怎么办呢?他是一个丑八怪,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巩俐、章子怡、刘晓庆,无法由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人负责呀。人长得实在太丑,可适当做点美容、整容什么的,但责任不能由美来负责,老子却认为应由美来负责。什么意思呢?只要有人生的经验,“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第一,“皆知美之为美”打破了你生而平等的神话,平等指的是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就业机会的平等,还有其他一些平等,但不是什么事都平等。你的模样比不上章子怡,怎么跟她平等啊?我的个头比不上姚明,一块儿打篮球,我能跟姚明平等吗?这是做不到的。所以“皆知美之为美”,首先你得知道人和人是不平等的。第二,要互相争,如果你不服这口气,不服巩俐长得好,觉得自己就是比巩俐长得好看,要争。第三,要作伪,知道一种美好的东西以后,就假装自己是这种最美好的东西的代表。这样的事情多得不得了。我很喜欢看《官场现形记》,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大官到基层去视察,也就是县级,县里的官员打听到这个大官最痛恨的就是穿名牌好衣服,他认定那是不廉洁、不朴素,他最喜欢的就是穿破衣服、带补丁的衣服,县里的官员吓坏了,他们身上穿的都是名牌好衣服,于是赶紧到旧货市场去买旧衣服,但清朝的官服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买,一下子旧货、越旧越破的衣服价钱变得越高。假设现在你这一身新的名牌衣服两千五百元,你买一身又旧又破的衣服却需要三万元,还爱要不要。这大官接见县里各级干部的时候,一看所有的领导穿的衣服不是补着大补丁的就是露着肉的,要不就是黑得冒了烟的,打心里头觉得这是一模范县,可以奖励,出了这个笑话。

有一次,我说“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北京金融界的一个朋友说你不用讲了,我们最懂得什么叫“皆知美之为美”,有一样股票看起来前景好,大家都来买这股票,这股票马上造成泡沫,最后崩盘完事,这就叫“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以,老子反对另一面,这种反对有道理,他认为不能做得太绝对,不要过分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他喜欢的是“不言之教”,说那么多干什么,你讲那么多,你越是反复强调越是靠不住,但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不是绝对的。今天这个社会,我们需要的知识的层面、需要汲取的精神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老子再伟大也不够,一个孔子再伟大也不够,我们该知道什么还都得知道。

最后,我觉得老子的战略思想中很重要一个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自古以来对此的解释,第一,就是不要加工太过分、不要折腾,河上公和韩非子解释得最具体。小鲜,就是小鱼。烹小鱼,不用去肠。现在买个一斤多的黄花鱼拿回家去做菜,你得把它的肚子拉开,把里头的肠子取出来,肠子很脏、腥臭。小鲜很小,你就不用去肠、去鳞,勿挠,不要总来回地翻转。第二,有很多人包括咱们的专家提出来“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要掌握火候。这话当然也对,你火太大了,三千度或八千度的火的温度,熬一个钟头,锅里什么都找不着了,所以要注意火候。第三,我的理解是举重若轻,就是说把这个东西掌握好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20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总统德斯坦来中国访问,他说法国有六七千万人口,这六七千万人口折腾得法国政府没有一天能睡好觉,一想到中国十二亿人口,他都替中国政府感到害怕、担心,不知道怎么能管理好。按德斯坦的话来说,治大国如小鲜被烹,给它在锅里小火一烧,不知道什么时候“啪”的一铲子下来一翻,小鲜就粉身碎骨了,这“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能活活整死你。可是,老子给你玩一个“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一点儿气度从容的意思。第四点,“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但极有想象力,而且极有审美的情趣。谁能想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是中国人,不是河南人,能想到这一步吗?没有开封、洛阳,没有中州的文明是不可能的。我走过好多地方,都有人跟我说洛阳,到洛阳,我一边吃洛阳水席,喝了三十多碗汤,喝到都不能动了;一边有个洛阳人告诉我,说当时国民政府讨论确定普通话、国语,洛阳就差一票输给北京了,要不然全国说的都是洛阳话。这“治大国若烹小鲜”,你就是当文学语言看,它美啊、舒服啊、滋润啊,能经常听到点美丽的、滋润的、舒服的话也不白活一辈子!

今天,我跟大家就是这么随便聊聊,有什么硬伤、有什么知识不够的地方,好在咱们真正的专家还多着呢,不都是像我这样的,咱们听专家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