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老子》书中要求“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里的含义既丰富,而又深刻。含义的内容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其主旨是讲统治者信任百姓,百姓也信任他。在圣人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得很幸福、快乐。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无为”,使老百姓保持混沌的淳朴状态。我们从这里可以引申:“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的又一点,就是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予以诚信,对被管理者要信得过,放得开,使其无所顾忌地去工作,发挥其主动性,从而形成和谐的氛围,即所谓“歙歙焉”的环境。但是,如何才能很好地做到呢?
首先,要坚持和践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圣人”无常“心”并不是说“圣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意志,而是说“圣人”的主见和意见不能脱离百姓的心愿,而且必须包含有百姓的心愿和要求。《老子》提出这个原则,是针对当时统治者不顾民生的要求,专断霸道的称雄称霸而提出的。因而,老子主张要由英明的“圣人”来替代当时的统治者。因为“圣人”的意愿和主旨来自百姓,百姓的意愿和要求是圣人意志的基础。由此看来,“以人为本”的管理的首要之点,就是要了解、分析和采纳被管理者的心愿及要求。这是实现最佳管理成就的根本要求。从现代企业管理看,《老子》的这个原则有两点重要的启示:
第一,领导者要有自知之明。当代许多企业领导者虽然博学多才,是“圣人”型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洞察一切,一贯正确的领导者是不存在的。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生产竞争、原材料、能源的供应、设备更新、生态平衡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企业领导者身居高位,必须虚心听取专家和一线职工的意见,才能防止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因为企业领导者必然有大量日常工作需要处理,不可能对各种决策事项进行系统分析,对一线生产和经营中的矛盾情况了解得不可能具体,而这些正是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的专长。因此,领导要善于听取、采纳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的意见和诉求,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理解和践行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精神,就必然会形成和谐格局。第二,心理效应。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心理效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精神,移植于管理思想中,就蕴含着心理效应的问题。我们知道,在现代管理中追踪决策是常有的事,因而其心理效应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原有决策已经实施而现在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必然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反响;积极的反响和消极反应会同时发生,以致二者矛盾的演变而危及全局的治理。因此,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以便使追踪决策不受内外部人心浮动的干扰,保证企业决策行动科学化。这种情况,可否说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原则精神的一种反映。请学人对此拙见予以评析,不多赘述。
其次,在《老子》看来,“圣人”具有博大的包容心,他能够包容天下一切善与不善、信与不信的人与事物。所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结果既“德善”,又“德信”。“以人为本”的管理者,要具有博大的胸怀,既能容忍接受积极性的建言和赞誉,又能容忍听取消极性的断言和批评,而且对于一个好的管理者来说,能够容忍后者更为重要。我们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对“圣人”具有博大包容心的原则精神,可以理解为包括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内的一切管理者及其机构,要具有民主作风。民主的含义自然包括领导者在决策前和决策中必须倾听各种意见,包括科学技术人员的意见,职能部门的意见,广大一线职工群众的意见,特别是要善于听取反对的意见,并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就更为重要。对科技人员的意见,要虚心、耐心、诚心地听取,不要轻易拒之;对职能部门和一线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更要认真听取,加以重视。因为,他们既是参与决策的重要力量,更是实施决策的主体,没有广大职工群众(包括提反对意见的职工群众在内)的实践,再好的决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总之,在决策之前,领导者要让各方面人员的各种意见充分发表出来,经过争鸣和研讨,形成万众一心,以保证决策的实现,即达到“德善”、“德信”的结果。“圣人”的博大包容心,体现在治理国家中,就是实行一种民主政治。
再次,从“以百姓心为心”思想的内在要求着实点看,就是“爱民治国”。圣人对百姓的爱,要像对待婴儿那样地呵护,以使百姓听圣人的言教。这样就能达到天下之人均具有和谐的心情,即所谓“歙歙为天下浑其心”。老子“爱民治国”思想,在第十章中就明确提出了。“爱民”及“治国”是老子无为的政治观体现。在第五十七章中就进一步讲明了如何“爱民治国”的问题,即“以正治国”,这里的“正”就是“无为”。其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的根据,就在于:“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是有害于社会,有害于民的,必须“以正治国”,实现爱民。也就是说,真正的爱民,就是像“圣人”所指出的,要让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如此才是“国治”,才是“以百姓心为心”。对此原则精神,君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而言,首先对被管理者要有爱心,不要予以过多限制,其次对各种管理规则的制定,要以被管理者的尊严和自主性不受分毫的损害为底线。这一思想原则对现代政治管理、经济管理、思想文化管理,都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