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现代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老子“柔弱胜刚强”方法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刻启迪

“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是老子《道德经》提供给我们的重要的辩证思维方式之一,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相反相成”发展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人生真谛。“柔弱胜刚强”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经》一书中,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重要方面。过去人们常常把柔弱胜刚强的论述作为老子思想消极的论据之一,其实,这并不一定符合老子的思想实际。老子思想是有消极的一面,但仅看到这一面是不够的,他还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关于柔弱的一些言论,也并不都是消极的,其中关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即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张文峰:《老子的管理哲学及其当代意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老子《道德经》中讲的“弱”,是柔弱,代表着所有负面的概念,从《道德经》文本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如弱、柔、雌、卑、谦、下、虚、静、曲、枉、洼、敝、辱、黑、退、后等字眼。在老子看来,柔弱是“道”的根本属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柔弱是“道”的作用所在,“道”的作用是柔弱。由此,处柔守弱,就成为保持事物符合“道”的最妙的手段,是“自然无为”的主要体现。可以说,处柔守弱,是老子的一个骨干思想,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有三层含义:

首先,柔弱必然战胜刚强。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老子告诉人们,世上大凡刚强的东西都是死亡的象征,柔弱反倒是生命的象征,他反复强调贵柔、处弱、守雌的基本思想。将处柔守弱作为规律,又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法、处事方式,实质是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哲理即柔可克刚、弱可胜强、以守为攻、屈为求伸。可见,老子所谓的柔弱,绝非软弱无力,而是蕴含战胜刚强的积极态度。

其次,柔弱处下是一种不争和谦让的姿态。柔弱处下是一种积极的动态储备,绝非消极退却。在柔弱与刚强这对矛盾中,老子主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按宋得星的阐释,“坚强者,过刚易折,生气已尽,故坠于下”,而“柔弱者软滋息,生气方旺,故生于上”。柔弱者,其处世态度多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恰恰是进步和兴旺发达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处处小心,步步为营,重视新生事物,全身心地处理好发展中遇到的每一个小问题,才会使事业发达成功。通过“积柔”、“积弱”而成刚、成强,逐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对于处于强大位置上的企业而言,要懂得“福兮祸之所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一时取得的成绩不要一味地沾沾自喜,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想不利因素,做到“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勿强”(30章)、“胜而不美”(31章),不因小胜而不为,注意积小胜为大胜。

再次,柔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坚持柔弱才是真正的坚强。老子曾说“守柔曰强”(52章)。也就是说,能秉守柔弱,才是真正的坚强。这个结论,一是清楚地表明了处柔守弱的价值取向,真正的强大是柔弱的转化。在管理过程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以一种柔弱的低姿态来面对一切,这样才会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促进我们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讲清楚了处柔守弱的目的就是为了真正的坚强。也就是说,处柔守弱,不是消极无为,不是为柔弱而柔弱,不是以柔弱为目的,恰恰相反,处柔守弱只是手段,是为实现真正的坚强以战胜现实的强者这一目的的手段。因此,处柔守弱只是一种手段和策略,其真正的目的是“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有强势和弱势企业之分,面对具备雄厚的资金、技术、产品和综合管理优势的外国优势企业,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处于相对弱势和劣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局面,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了可取的发展取向。要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必须以弱者心态,戒除浮躁心理,变“有为”的刚性管理为“无为”的柔性管理,实施“为而不争”的韬光养晦战略,避免与强大对手的正面交锋,多采用与对方结成战略伙伴的方式,“借力”、“借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谦虚谨慎,卧薪尝胆,后发制人。